高职院校职教联盟的构建

时间:2022-08-01 08:03:18

高职院校职教联盟的构建

摘 要: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遇到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期对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和职教形式的新判断、新部署凸显出党中央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本文就如何把握和深化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战略机遇,发挥职教联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信息 高职教育 职教联盟

一、高职院校成立职教联盟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职教联盟始萌于我国沿海城市,21世纪以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组建了200多个职业教育联盟,参与单位6000余个,成员学校2400余所,合作企业3600多家。职教联盟作为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非法人教育集团,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以区域结合、行业背景、开放合作为主要特征,是社会共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在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职业教育新模式,形成职业教育新优势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其意义如下:

1.是解决学生就业和人才市场需求有效衔接的方法和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级工艺和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更好地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的问题进行轰轰烈烈的探讨和如火如荼的改革,目前在数量上取得空前的丰硕成果,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面临从联系走向对接的新任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需进行新的调整,调整需要体制创新,对接需要平台组织依托。职教联盟恰好为政、企、院校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2.是职业教育服务需求“五个对接”的需要,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为企业服务最有效的手段。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中,明确提出了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改革原则。在服务需求方面提出了五个对接: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需求对接;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职教联盟的会员企业和院校,恰能通过产学研相平台的搭建满足这“五个对接”的需求。

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电子信息职教联盟的优势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东莞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是本市唯一的公办高职院校,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以“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为指导思想,短短6年时间就已进入广东省高职示范院校,以我院牵头搭建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是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中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精神的需要。

1.产业背景优势。全球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正在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核心区域。2010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作业工业总产值为19228.34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省。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东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8年东莞市被国家发改委授予“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获批的9个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GDP中占40%,出口量则占全市的50%。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企业3700多家,是引领东莞产业发展的真正龙头产业。

2.学院发展优势。我院是东莞市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和东莞市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会员单位。通过联盟作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学院可充分利用这些社会组织在行业中的职能作用,以及联盟内部院校的教学力量,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积极强化和提高校企合作驱动力,机制创新;以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建设为重点,共建“人才库”、“就业岗位库”、“培训平台”、“科研开发平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质量。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稳步提高,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职教联的实施方案

由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参与、由我院牵头搭建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探索其人才共培“利益分享”机制、资源共建共享“风险共控”机制和项目合作“利益共创”机制,对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整合行企校三方优势资源,形成人力资源链、实训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产业链,促进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校企各成员的共生发展。

1.成立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1)挑选合适的企业和学校组建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联盟企业的选择对联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联盟企业的会员在规模、利益诉求各方面要和各院校有合作契合的点,优先从各联盟院校已经合作的电子信息类企业中择优挑选。同时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中的院校成员,首先是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对口的三二分段、自主招生的院校,然后是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较好的院校。(2)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章程及运行机制。出台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章程。章程规定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人才共培、资源共享共建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项目合作“利益共创”运行机制。(3)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经费。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组建初期由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相关活动经费,发展成熟后可依靠会费维持运转,对于入会的企业提供经济上的政策倾斜[1]。

2.校企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信息平台(网站),实现人才共培资料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1)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由联盟中的各学校和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构成。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议,对专业方向进行及时的优化与调整,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修订;利用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的专业优势,聘其为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可共同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及实训项目,也可以参与人才质量评估等问题的研讨。从学生层面说,学生可以定期到联盟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训,也可以顶岗实习直接进入会员单位实习,表现好的可以直接留下来工作,做到真正的工学结合。(2)联合企业组织联盟成员学校进行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交流,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一个招聘优秀员工的平台。(3)优先考虑与联盟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班。每届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第5学期可以从联盟企业给出的条件中选择一两家的企业进行定向培养半年,企业再从中择优录取员工[2]。

3.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资源共建“风险共控”机制。学校与联盟企业可以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1)共建校内实训室。在学校内,企业可以投资一定的金额与学校共建双方共需的实训室,该实训室可以双方共用,企业可以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到校内,学生在企业的工程师指导下完成。(2)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选择合适的企业投资一点的金额和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进行半年以内的企业专业实训,同时企业也可以使用。

4.成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实现项目合作“利益共创”机制。计算机工程系成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成员由计算机工程系的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及优秀的学生团队构成,项目组可以由若干个工作室构成,分别是平面设计工作室、多媒体制作工作室、中小型网站设计工作室、软件开发工作室、网络及硬件维护工作室、学生网络服务创业平台工作室、培训与服务工作室。

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职教联盟实施方法

1.走访职业院校,掌握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各职业院校是职教联盟中的重要成员,担任具体策划、实施、开展联盟各项工作与活动的重要角色。通过深入走访这些职业院校,充分了解它们的校内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职教联盟中明确划分权利和义务,并根据院校的人才培养诉求有效地开展项目活动,找到联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有效途径。

2.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人才需求。企业作为职教联盟中的另一个主要成员,担负着联盟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策略支持、技术支持、环境支持等重要责任,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走通校企合作的管理通道,明确企业在联盟中承担的责任和享受的权利,才能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有利于实现校企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职教联盟的功能,实现职教联盟的目标。

3.收集相关政策资料,准确理解政策内涵。职教联盟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各省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有所区别,通过收集广东省相关政策的资料,充分理解广东省在职业教育联盟方面的政策内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政策的优惠,扫清发展道路中的一些体制障碍,为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理顺体制关系,确保职教联盟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3]。

五、本联盟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的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创建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是现在各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本项目是解决校企双方“利益共享、分享”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何柏林,王邦元.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训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1(05).

[2]刘加凤.我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04).

[3]蒋琪,陈丽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

项目名称“基金项目:2013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A类重点教改项目――东莞电子信息职教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上一篇:对服装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的思考 下一篇: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会管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