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

时间:2022-07-25 06:11:26

论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

摘 要:文化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中,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对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转型、推动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以及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校本原则、教研结合原则、区域原则、产学结合原则、错位发展原则等基本原则,并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入手,推进高职科研文化构建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文化;内涵;构建原则;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36-06

高职科研文化作为高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高职文化建设中的短板。文化具有引领性、传递性和自觉性,构建具有高职特征的科研文化,对激发高职教师科研潜力和积极性,提高高职科研与经济社会的适切性,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活动有序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明确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背景和内涵构成的基础上,遵循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高职科研文化构建策略,对于充分发挥高职科研文化的作用,促使高职科研文化不断成熟,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跨越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科研文化构建的背景

(一)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

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后,高职教育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其规模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0年以来,高职教育规模基本稳定,年招生数在320万人、在校生数在980万人、校均规模在6000人左右窄幅震荡。高职教育发展从之前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探索提升办学质量的道路。

在加强内涵建设中,高职院校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如生源越来越多样化,生源质量却不高;办学自逐渐扩大,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管理手段;校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高职院校陷入同质化发展的怪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形势,加强人才培养。在这种背景下,加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高职科研文化氛围,是搞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经路径。

(二)科研水平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本科教育一样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因此,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科研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社会服务水平,加强职教师资建设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搞好高职科研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还不高,推动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我国从高职教育大国向高职教育强国转变,树立高职院校品牌,开辟特色化发展道路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良好的高职科研文化无疑能够推动其发展进程。

(三)高职院校现有科研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

就现实情况而言,一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翻版。就科研工作而言,高职院校现有科研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没有形成与现实要求相适应的科研文化环境。首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学校重视不足,没有认识到科研对于学校内涵建设的促进意义。其次,在科研选题上,高职院校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选题,或简单拷贝其他学校的科研选题,或盲目跟风普通本科院校,造成科研成果缺乏创新性。再次,在科研管理方面,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措施,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教师科研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最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已有科研成果大多数还停留在书面阶段。大多数教师的科研成果仍是为了职称评聘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推动教学和生产。如此种种,亟需我们加以扭转,打造强有力的科研文化环境,以文化的引领性与导向性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1]。

二、高职科研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一)高职科研文化的内涵

高职科研文化是高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高职文化剥离出来的一种文化类型。它是在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共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研究氛围、风气和制度,它体现了人们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等[2]。从高职科研文化的组成要素来看,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

1.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是高职科研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具体可感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科研文化事物。从其包括的内容来看,高职院校所设立的科研管理机构、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部门,以及高职教师和高职科研工作者所创造的科研成果等都是高职科研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

2.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是保障高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推动高职科研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约束性和导向性,因此,高职院校在科研管理中,应该形成自身独特的制度文化,用以规范教师的科研活动,激励教师的科研行为,引导教师的科研方向,推动高职科研工作的开展。

3.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科研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高职院校领导对科研工作是重视还是忽视?高职教师开展科研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高职科研管理者的科研管理是清晰有条理还是混乱无所适从?这些都是高职科研文化行为层面的表现内容。

4.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与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它是科研文化中较难感知的层面,也是其核心。相对而言,科研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建立,但科研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构建却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共同推动。

(二)高职科研文化的特质

1.科研主体的“双师”性。“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所决定的,高职教师一方面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就高职科研主体而言,尤其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不仅能够关注学生和教学,也能够了解生产实际,并且在科研工作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科研对象的职业性。高职院校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原则,因此,高职科研与职业具有天然的联系,科研对象围绕职业而展开,与职业明显相关。高职科研要研究社会职业结构变化,进而对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进行调整;要研究企业岗位情况,对岗位需求情况、岗位职业标准、岗位生产流程等进行全面把握;要研究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要研究不同职业和岗位生产流程中的工艺方法,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3.科研内容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从科研积淀和研究队伍来看,都与历史悠久的普通高校有着巨大的差距,如果从事与普通高校相同的科研工作,无疑是以己之短,比彼之长。一般认为,普通高等院校从事的是基础理论研究,它贴近科技前沿,展现出高尖端的特点,而这种科研内容并不适合高职院校。高职科研的重点应该是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这种科研内容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企业生产一线中找难点、找课题,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工艺和技术难题,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地方服务,促进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科研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4.科研功能的区域性。与普通高校基础理论研究的普适性不同,高职科研功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要求高职科研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因此,高职科研应加强针对性,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三、高职科研文化的作用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文化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转型

高职院校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科研工作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对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必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更好地服务区域企业,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发展环境,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有助于厘清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发展路径

要搞好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定位问题,只有解决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问题,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因此,构建有高职特色的科研文化,明确高职科研工作独特的品格与价值取向,坚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目标定位,对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起到保障作用。

(三)推动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要解决高职院校生源、培养以及就业等问题,就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而目前,我国尚未出善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致使在现实的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积极性很高,而企业却不为所动。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打造强有力的科研文化,加强科研工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主动为企业服务,为他们解决生产中的现实难题,才有可能激发企业的合作意愿,提升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四)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愿意搞科研,一方面是认为其侵占教学精力,反而会影响教学;另一方面一部分高职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应能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高职院校缺乏科研文化氛围,教师对科学研究狭隘化理解,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选题,没有正确地定位好科研方向,因而觉得科研工作是神秘和高深的事情。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和科研实际上是互榇俳的,教师在教学上发现的问题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选题,而科研工作又能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提高其教学水平。在科研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的熏陶、制度文化的建立、精神文化的引领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师拨开科研工作的层层迷雾,为其提供理论性指导,规范和激励他们的科研行为。

(五)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之下,就学生而言,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就教师而言,科研工作的开展与科研能力的提升能够使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高职科研文化构建的原则

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构建既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形成职业教育特色,又要具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既要具备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共性,又要根据各院校自身情况形成校本特色。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校本原则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它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极为紧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是由以前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来,有的高职院校有着深厚的行业办学背景,有的是由高等继续教育院校转化而来,有的是由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转型而来,有的是从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剥离出来,有的高职院校是全新独立设置的。因此,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构建,既要传承学校的传统,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服务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学术背景等[3]。

(二)教研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而教学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就高职院校而言,其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科研文化应打造一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文化,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的形式主义倾向。这样,既有利于改进和促进教学,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欲望的培养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努力探索,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教研结合的科研文化,使得高职教师能够摆脱科研的畏难情绪,从切身的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提升科研素质与能力。

(三)区域原则

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构建只有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才会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才能形成一种“活”的科研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是当今大学的几大主要职能,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科研工作的实际价值,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高职院校形成科研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历史使命。

首先,高职院校科研文化建设应该与区域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科研定位上要以解决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从区域特有资源研究中培育特色科研方向,并以此为导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其次,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打造还要注意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分布地域广泛,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科研文化要立足于地方特有文化,形成鲜明的科研文化特色,并推动和繁荣地方文化。

(四)产学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的科研文化应该是产学结合的文化,就办学体制、人才储备和资金渠道而言,高职院校还不具备进行前沿性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纯理论性研究,也不能完全根据教师个人兴趣毫无规划地开展。科研与产学相结合,是高职院校科研文化构建的助推器,能够实现科研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对于高职管理者和高职教师而言,产学结合的科研文化有助于他们转变科研观念,主动增强科研工作的适切性,加速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对高职院校而言,产学结合的科研文化能够为行业企业提供急需的技术服务,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增强他们与学校的联系,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美誉度。

(五)错位发展原则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结构功能、培养目标、学业标准、教学方法、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区别。因此,高职科研文化应该有自身的构建原则和独立的发展途径,决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文化构建模式,将高职科研文化打造成普通本科院校的翻版。高职科研文化构建应秉持与普通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原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五、高职科研文化的构建策略

针对目前高职科研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科研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科研文化构建工作。

(一)从精神文化层面强化科研意识,扫除高职教师科研工作的思想障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基本职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科学研究职能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科研服务、科研提质、科研兴校的理念,从管理层面到教师层面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强化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使科研文化在教师中入脑、入心,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科研在精神文化层面尤其要为高职教师厘清以下三大问题。

首先,要帮助高职教师厘清要不要搞科研的问题。总体上来说,高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还不高,他们认为只要搞好教学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科研对自身职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校内打造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科研文化环境,打破高职教师只教学不科研的思维定式。这种积极的科研文化环境一旦形成,文化的自觉性与导向性能够促使高职教师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意义,清晰地规划其发展路径,促使高职科研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要帮助高职教师厘清搞什么样的科研的问题。高职教师的科研意愿一旦形成,摆在他们面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科研方向问题,高职院校要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面对科研工作的困惑与迷茫。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根据W院教师专业结构和优势学科出台科研选题指南,指导教师进行科研选题,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自身所长选择优势科研项目;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争取校外项目与支持,并匹配与之对应的科研力量,让专业对口的教师参与其中,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扫清科研障碍。

再次,要帮助高职教师厘清怎样搞科研的问题。有的高职教师已经具备科研意愿,也选定了科研的方向,但是往往由于缺乏科研理论、科研方法的支撑,导致科研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时高职院校要适时为高职教师提供科研理论与方法支持,在校内经常举办科研讲座、发放研究指南或进行集中培训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他们的科研素质。

(二)从制度文化层面加强科研导向与管理,建立有高职特色的科研配套制度

面对高职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科研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对科研工作进行引导与管理,打造高效有序的科研制度文化。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比起普通本科院校来说起步较晚,基础也较为薄弱,很多科研管理制度都是照搬或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做法,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本身特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制度的导向、管理、考核、激励等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制定出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科研管理制度,考虑高职教师的层次、水平和优势,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效开展。

首先,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自觉性相对较低。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前期引导与过程管理,从学术道德规范到具体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以及经费管理等环节对高职教师进行引导与规范,不仅让高职教师有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也促使他们在相应的制度约束下保证科研项目的有序开展和按期完成。

其次,高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高职院校要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有效完成科研任务,并对他们的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与奖励。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要考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的内容,双管齐下,提升实效。物质激励是基础性的激励措施,而精神激钤蚴歉高层次的激励措施,它能使高职教师在精神上获得信任感、荣誉感、成就感与满足感,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另外,高职院校还要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并引入竞争机制,使他们在张弛有道的良好科研文化氛围中产出更为丰富的科研成果。

再次,高职院校要制定和完善科研工作考核制度。要注意考核制度的人性化与弹性空间,针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根据教师具体岗位的不同制定差异化考核内容。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津贴奖金、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年底评优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强化高职教师科研动力。

无论是科研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还是科研工作考核制度都要注意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层次性区分,要根据高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标准,否则能达到条件的高职教师数量太少,容易挫伤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起不到科研导向与管理的初衷。

(三)从行为文化层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发挥高职教师“双师”优势

高职教师的科研素养还存在许多不足,必须花大力气加以培养,使科研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在科研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要注意挖掘教师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一是要帮助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所长找准科研方向,二是要帮助教师努力提升科研能力,三是要强化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高职教师要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除了看到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的差距外,更要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努力创造实用的、应用型的科研成果,提升科研能力,形成“研究―发展―研究”的良性循环。

其次,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为他们扫除科研障碍,使其安下心来搞研究。一是要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搭建平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要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科研信息,为他们申报科研课题提供方便;要整合行业、企业、协会、学校、教师的力量,使其形成科研合力,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解决现实难题,使他们的科研有途径、有平台、有空间、有落实。二是要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实践和服务平台。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服务平台的搭建也有利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其产生实际效益,激发高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双师”能力建设。三是要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对高职教师而言,个体的科研能力、科研资源都相对有限,在科研团队中,教师能够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促进棘手问题的解决。科研团队能够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克服教师个体的科研惰性,营造积极热烈的科研文化氛围,使科研工作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4]。

(四)构建外向型的高职科研文化,提升高职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高职院校科研文化的构建靠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搭建多方联动的合作平台,加大科研政策支持力度,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首先,高职院校应为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要在理念上,认识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能够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要在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方向、具体内容、制度等方面进行整体架构,使高职院校科研能够服务于区域企业人力资本提升,服务于区域企业技术开发与应用。其次,高职院校应构建科研成果支持系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高职教师的科研立项,并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与应用。再次,高职院校要加强政校企合作,一方面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解决高职院校科研发展上的政策困境,另一方面也为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服务,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区域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校企双方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杨德山.科研自觉: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文化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8-30.

[2]吴增强.论学校科研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6(1):36-38.

[3]蔡正栋.学校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校本策略[J].教育探索,2010(5):98-99.

[4]余斌.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2-67.

上一篇: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教是为了不教” 下一篇:心静而作,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