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01 03:20:26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摘要]文章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结合滨海新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从多个角度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随后,文章分析了学院物流专业服务能力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并详细论述了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其创新点。通过课程资源建设,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龙头专业,最终实现物流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课程资源建设 专业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陈(1982- ),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天津 30045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物流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以提升高职物流专业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ZW2013116)、2012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125092B)和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有效评价及对策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VE406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3-02

一、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下简称新区)的物流企业的生产、商贸物流部门的深入调查,发现新区现在十分缺少具有专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物流人才。因此,物流产业的竞争表面上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但实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当前物流发展趋势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随着滨海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激增

滨海新区物流市场发展,是伴随着物流企业生产发展为起点、人们生活消费为终点所形成的物流产业链。当前,新区高速发展,促使其物流人才呈现大幅度的激增。但是,纵观当前新区的物流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区现已注册的物流企业有2.6万家,其中中大型企业(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超过500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行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其中包括仓储、采购、配送、运输等技能型人才。作为专门为新区提供物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大力支持,为新区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下简称学院)开设物流专业的原动力。

(二)随着滨海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人才需要高素质高技能

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一些管理知识,是物流人员的基本从业要求,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业务管理方法和对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根据一些数据表明,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物流人员,都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能力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不足2成)。学院作为处于滨海核心区,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以培养服务新区,为新区发展贡献人才为目标和动力,经过多年发展,专业规模、教学成果都有显著提高。随着学院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各大物流企业提供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课程模式的形成,能为新区各类物流企业提供专门的合格人才。

二、学院物流专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物流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会成为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圈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物流行业高端人才的供给十分重要。目前,学院物流专业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是: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和提升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调研+讨论”编写而成,角度和渠道单一,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就业方向单一等现象。如何多维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校企衔接,中高职衔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标准、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双元嵌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校企对接。

(二)课程体系需要解构和重构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式为“理论+实训”和“教学+考核”之间成段式结构,连接性不强,未能实现融合。学生学习之后未能真正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未能和企业真实需求挂钩。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需加强

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专业教师8人,全部具有物流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但是教学改革方法的创新性能力有待加强,实践实训能力相对较差。应加强师资队伍与企业的融合和顶岗实践力度,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从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将实践技能融入教学培养的能力,进而提高专业专兼职的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双师”能力和教学质量。

(四)实训基地的功能还需建设和完善

学院现有国际物流与现代服务实训基地,利用率达到100%,保证了现有实训课的开出率达100%。但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足,拟新建物流企业经营管理实训中心,对现有实训中心的实训功能进行改造,并对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开发,改善现有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应通过软硬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现物流实训基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位一体,设备完善,功能健全,能够提供“技能鉴定、实习实训、技术咨询、仿真模拟”多元发展的基地。

(五)校企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校企合作难以深化

之前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为松散型关系,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学生管理也相对混乱。应立足滨海新区,面向物流行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滨海物流执教联盟为抓手,实现“五个对接”,建设与完善校企“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以上几点改革思路的具体实施,以课程资源建设为载体,来实现提升物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资源建设目标

学院对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观念为:“为工作学习,工作是学习的实践。”在实践上,则将这一教学观念融入课堂理论课和实训课程,为学生能力发展与未来物流职业发展的相结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的物流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通过课程开发、资源制作、资源集成、教学分析、教学管理、教学应用完成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衔接,使毕业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有发展后劲。让毕业生能广泛服务于各类物流企业或部门,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

将实习实训课程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学生的职业理论课程要更好地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职业理论课程具有框架作用。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学生就业是教学目标,通过以就业服务为指导思想,加强实习实训教学,设置教学项目。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纯理论学习模式,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知识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不枯燥、实训教学不贫瘠,实现真正的理论结合实际。如此,无论是授课还是实训,都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建设。专业的基础理论以“掌握”和“理解”为出发点,摒弃繁琐的理论推导,注重专业理论课程的精要点,让学生掌握并且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发挥其能动性,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设计专业方案,并能将所设计方案,运用到实际当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解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能力,培养规范、正确、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2.专业技能核心理论建设。专业的核心理论建设,上课模式的改革是教学重点。以前的教学不足是教学周期长、课程分散,教学连续性差。因此,实现学生集中、专业分段强化是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引入专业核心工程,进行精心的实践教学处理,在实训室集中训练时间和加强教学资源,按照所给项目分配教学,通过教学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进行核心理论学习。通过教、练、做等反复学习,实现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

四、课程资源建设原则及途径

课程资源要定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行业,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在岗位技能、岗位素养、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面向新港港口业务与国际物流业务。通过学院特色专业,培养出从事物流采购、配送、运输、供应等管理、调度、信息处理与采集、进出港业务、对报关、报检、货物等技能型、管理型、实操型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资源建设原则

课程资源建设以课程资源包的形式来进行呈现,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设计、课件、教案、拓展资源、作业设计、试题、课堂教学视频和教学反思等。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基础教学工作开始,充实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模拟现实的情景模式,从教、练、赛、考、学等几大方面,整合教学模式。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整合统一课改形式,通过教学,让学生拥有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增加顶岗实践机会,融汇行业标准、企业岗位符合、双证融通、基于工作过程、多功能模块耦合。

(二)课程资源建设途径

构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目课程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合作企业对实际工作中的任务提出、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工学单元形成以及案例提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点:

1.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应与企业技能、职业鉴定标准对接,完善课程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需求打破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重构“教学练做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体系。

2.课程标准建设。专业教师做市场调研,跟踪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专业的科学定位,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使专业培养更加职业化、岗位化、技能化,课程标准更突出技能、工作过程、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3.优质课程建设。基于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建设内容分为文档类和多媒体类。文档类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多媒体类包括课件、动画、视频、案例、实训等。

4.特色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整合出来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写开发的教材,并配有与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包。

5.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和软件公司合作,量身定做教学资源库。让学生通过“搜索学习”来解决疑问,通过“选择学习”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学习”实现零基础自学。此外,还可以对教师已经开发好的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生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

五、课程资源建设创新点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相关业务流程;通过演练物流业务流程,使学生熟悉、掌握物流业务的管理与操作,以便达到实现物流业务运作和管理经营的水平。实现物流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学院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建设后的课程打破以往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单证缮制、信息系统应用等相互独立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其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和每个环节密切相关的技能要素进行重构,设计一套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项目。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物流业务的流转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演练各环节的业务操作,掌握各类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项内容,以期达到现实物流业务运作与经营管理的水平。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了“填鸭式”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是贯穿在完成一个具体的操作或编程任务。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到最后为学生解答问题,连成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决任务到最后完成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四)教学成果的创新

通过课程资源建设,能够实现教学资源与模拟实训、知识点与技能点、基本教学规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关联、匹配、对接。建设理实一体化混合式教学资源库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不便学的学情。

[参考文献]

[1]郭丽颖,张明明,许红,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李娟玲,岳朝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3]李雪,常青平.探究滨海新区物流岗位需求促进专业课程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梁艳波.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2008(9).

[5]王东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上一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 下一篇:实践性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