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发展及音乐教育创新机遇分析

时间:2022-07-30 01:40:19

我国音乐发展及音乐教育创新机遇分析

1、对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

对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可采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方法,SWOT即:优势、弱势、机会、威胁,是用来分析产业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优势:中国人口众多,经济长期发展较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这要求我们有大量的精神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21世纪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文化融合将会起巨大的作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使得我们的音乐产业有丰富的音乐素材;对于音乐产业而言,中国的市场潜力较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必将使中国的音乐产业成为全球“创意产业”的先锋。

弱势:中国的音乐产业市场,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直接干预的成分较多,国家对于出版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音乐的内容上来说,创意性不够,重复、抄袭等现象使得产品缺少新意;对于音乐产业的立法、执法力度不够,虽然中国出台了新《著作权法》、《互联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对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合理使用等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和国际完全接轨,文学作品保护的不平等性依然存在,在执法过程中对于音乐市场的规范性整顿不彻底,虽多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但长期效果不佳,盗版现象严重;网窄侵权依旧泛滥,这对于音乐产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音乐产业的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够,中国从事音乐产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极少是科班出身,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机会:国外发达国家的音乐产业发展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特别是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中国拥有的海量的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后发优势”来发展中国的音乐产业,将数字音乐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威胁:中国音乐产业市场历来被国外资本所关注,强大的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使得国内的市场随时面临着被瓜分的可能;音乐本身的无国界特征使得国外的音乐产品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入到国内市场,降低国内音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转型的产业价值链使国内的企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此期间可能会丧失良好的市场占有的机会。

2、中国音乐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途径

2.1多元文化和文化多元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和“文化多元”的思潮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或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思维已经不再是理论呼吁的口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项实际行动。世界民族音乐已经进入高等音乐教育的课堂,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民族音乐作品也已经进入了中小学音乐课本,民族音乐在形式上获得了和艺术音乐等同的价值或地位,成为大、中、小学生欣赏的对象。然而,这些原本不是主要用作欣赏的民族音乐事的可以获得像艺术音乐一样的欣赏价值吗?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录音、录像真的可以获得像艺术音乐一样的审美价值吗?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当然可以了顷利进行,如若不然,则不仅劳而无功,而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民族音乐自身的伤害。原因有三:

2.1.1我国当下的中小学和大学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教育,中国各民族音乐及世界民族音乐能否成为审美对象不仅需要时间养成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而且需要补充特定的文化背景,把审美价值的实现只寄托在学生课堂上的猎奇心理是很不够的。

2.1.2我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核心价值在于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使学生喜爱自己民族的音乐,但是,由于民族音乐是同其他艺术音乐并列在一起进行教学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将民族音乐和艺术音乐放在对比的位置上,由于民族音乐原本不是为了审美和欣赏制作的,对比的结果往往是对民族音乐的矮化、贬低和丑化。

2.1.3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音乐课和普通大学的音乐选修课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统编教材,选择的余地十分有限,本来的教学内容就已经十分庞杂,再加上多元文化的音乐,即中国各民族的音乐及“亚非拉音乐”这些内容在1周只有一节或两节课的教学时间内也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如此这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热爱自己本民族音乐的情感这个崇高的目标又如何实现?实际上这是个“自扰”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没有看到我国作曲家在民族艺术音乐创作上的伟大成绩,并将这个成绩统统划归了“西方音乐”。用原生态的民族音乐为教学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和普通大学生的音乐选修课上培养学生喜爱本民族音乐的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而把这个期望寄托在以弘扬中华民族音乐为己任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上,亦即中国自己的民族艺术音乐上,才是比较现实的。

2.2音乐教学法——感悟与反思。完全把音乐与其他学科同等看待,这也许就是过去的音乐教学理论偏颇之处。从联结主义的效果律、练习律到认知论的概念学习,音乐教学总是全盘接受,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其独特的思维、认知特点。如概念学习强调对学科结构的掌握,曼哈顿维尔螺旋型课程就以音乐元素、概念为纲。这的确很重要,事实上国内的音乐教育至今对此仍重视不够。但对整体音乐教学而言,不仅要掌握音乐的本体结构,还必须掌握适当的实践技能,这两者如经和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音乐自身的特点,对音乐本体结构的掌握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反之实践也需要理论的引领和提升。即从感性到理性,平发展到理性升华之后的感性,最终获得的是实践中整体的、鲜活的音乐。如果单纯强调音乐元素、概念的学习,具体教学中就可能出现对音乐的感性特征、审美特征顾及不够,整体音乐感受被忽略的情形。

幸而,概念学习以实践为本的探索发现法在音乐教学中颇能弥补这一不足。而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综合音乐感的多元文化观、让学生扮演欣赏者、表演者、创作者三种角色的做法;奥尔夫、柯达依和赵宋光等对器乐的重视;以及近年提倡的音乐学习(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多通道参与法”等等,也都是在音乐感受的发展和音乐实践方面,在音乐的思维、认知特点方面,先后对曼哈顿维尔音乐概念螺旋的重要补充。如果我们能在理论上认清这一问题,设计教学时将考虑得更周全。当前,教育心理学仍在不断前进,而音乐教育也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学科,这将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更蓬勃地发展。

上一篇: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索 下一篇:音乐教育路径实践分析及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