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基本义务分析

时间:2022-07-30 10:56:47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基本义务分析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是为个人或商家提供通过网络销售和购买商品的信息网络服务及相配套的其他服务的中介服务商,它不直接参与交易,网络交易的任何后果由交易方自行承担。只有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独立地位,保障其权益,才能鼓励其更积极地提供网络服务,促进网络交易平台活动的发展。但同时为了规范电子商务交易秩序,创造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保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又有必要明确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基本义务,从而实现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一、网络交易平台的职责与身份

根据《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的规定:为了确保整个交易流程顺利进行,网络交易平台有如下职责:一是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其规章制度,包括:交易规则、交易安全保障与备份制度、信息披露与审核制度、隐私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不良信息及垃圾邮件举报处理机制等。二是运营管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以保证网络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及可靠的交易环境和交易服务,维护网络交易秩序。三是信息监控,对用户信息进行监控。四是用户注册管理,对用户注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五是用户协议,制定自己的用户协议,确定与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

从网络交易平台的上述职责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具有以下几种身份:

一是交易规则和用户协议的制定者。交易规则作为调整网络交易平台涉及各方利益的工具,从作用上讲与法律相似,但是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又决定了服务规则的本质是合同。电子商务交易规则的法律性质是网络交易平台制定的格式合同,合同的内容涵盖所有网络交易平台涉及的事项,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是平台交易主体身份的审核者。从网络交易平台运作模式中我们知道,任何人要作为卖方在网上出售商品,必须经过实名认证;任何人要作为买方在网上购买商品,必须先注册,成为网站的用户。也就是说,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有对交易主体身份进行认证审核的职责。

二、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基本义务

(一)依法制定用户协议

电子商务中的用户协议是由网络平台提供商为了重复使用而事先单方面制定的,网络用户(电子商务中的真正卖家和消费者)无权就用户协议中的任何条款和网络平台提供商进行协商,用户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或者不接受。故用户协议属于典型的格式合同,该协议通过用户向网络服务提供商注册时的点击确认而成立,因此,一旦用户协议得到确认,即因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约束力。既然用户协议的性质属于格式合同,其理所当然应受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规范的调整,比如提供格式条款当事人的义务、格式条款解释、格式条款无效等方面的规定对用户协议都是适用的。

很多网络平台服务商往往在用户协议中单方面免除自己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或者将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片面强加给用户(主要是卖方),或者将知识产权维护的责任全部推给权利人本人。这种条款严重违反法律的规定或诚实信用原则,减免自己依法或依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的义务,同时加重用户的责任,甚至将义务强加给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知识产权权利人。这种条款的效力是不能得到认同的。即使用户点击确认,在发生电子商务商标侵权纠纷时,网络平台提供商也难逃其责。所以,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制定用户协议,合理均衡其与用户和权利人之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责任,就成为网络平台提供商最基本的义务。

(二)审核网络交易主体身份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对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的重点在于对在线交易的经营者亦即卖主的身份进行审核和认证。因为买主(消费者)也是商标侵权的受害者之一,卖主才是电子商务商标侵权的主力军或者说罪魁祸首。只要从严把好对其身份的审核和认证这个关口,商标侵权纠纷就会得到很好的遏制。即使发生商标侵权纠纷,权利人也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侵权者,及时使自己的商标权得到救济。网络平台提供商也可以因此远离成为商标侵权被告的危险。那么,基于这一义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是否能够保证交易主体真实存在?能否保证在线经营者具有法律主体资格?能否确定在线经营者的真实身份?能否保证在线经营者具有责任能力?即使能一一俱全满足上述要求,网络平台提供商又如何确保在线卖主所经营的商品不是侵权产品?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网络平台提供商所负的是实质审查义务还是形式审查义务。实际上,网络交易平台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对交易主体的身份进行实质审查。其一,因为网络交易平台只是提供服务的企业,并不具备开展对用户信息进行实质性审查,从而对用户作为法律主体是否合格进行评价的能力。其二,网络平台提供商并不向买方收取费用,其与买方的服务合同是无偿合同,当前有些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商对卖方也是无偿的。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它没有义务承担如此重大的法律责任,去开展用户身份的实质性审查。总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只负有对交易主体身份进行行使审查的义务。

(三)审核在线登陆商品信息

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出售商品或服务,买方无法直接了解货物的具体情况,仅凭卖方对货物的描述,这些描述包括文字的、图片的甚至是多媒体的。尽管手段多样,消费者仍然无法准确了解这些描述的可信赖程度。这就需要平台提供商对于平台上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这里仅指形式审查,如产品合格证、产地证明、销售许可等。而商品是否为商标侵权产品的实质审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这对于平台提供者而言是较苛刻的要求。

平台提供商对相关文件的审查可以在事前防止部分纠纷的发生。但假冒伪劣产品有时确难界定,平台提供商又必须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有学者认为,在工商行政机关设立与网络交易平台(网站)的网络交易商品核查系统,凡网络交易经营者须在线交易的商品信息可直接运送到此平台,由工商行政机关核查后作出许可,再迅速反馈到网络交易平台传送信息。该核查系统由网络交易平台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这样才是网络交易的合理监管。

(四)储存与保管交易信息

交易信息的完备对商标权人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发生商标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基于网络平台提供商所储存的交易信息,快捷地锁定侵权人,并及时收集维权不可或缺的相关证据资料,这对于商标权的救济无疑具有很大意义。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提供商在发生商标侵权的情况下,面对权利人的诉求能够提供完整准确的交易信息资料,也可以起到抗辩免责的作用。而且,就履行义务的可行性来看,网络平台提供商完全有能力履行这一义务。

关于交易信息储存和保管的期限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参照商标侵权诉讼时效来确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商标注册人或利害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因此,交易信息储存和保管的期限,不能短于两年的诉讼时效,而且囿于两个期限的起算点并不相同,前者自交易完成之日起计算,而后者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据此,交易信息的保存期限应以三年为宜,这样才能较好地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五)调查取证和补救

由于主客观诸方面的原因,网络平台提供商对客户(主要是卖方)的真实身份及其所售商品的合法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几乎没有可能,因此,电子商务中商标侵权现象的滋生甚至蔓延就在所难免。一旦发生商标侵权行为,在网络平台提供商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的情况下,商标权人可以要求网络平台提供商就侵权行为进行必要的调查。如果经过调查,确认商标侵权行为属实,网络平台就有义务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例如,及时移除侵权商品信息、下架侵权商品、警告或责令网上经营者停止侵权甚至取消经营者的用户资格。如果说,经营者身份和商品合法性的事前实质性审查对网络平台提供商来说并无可能,那么事后救济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成为其弥补过错的绝好机会。

三、小结

网络平台提供者在电子商务中应该尽量保证以上义务的履行,如果因其疏于防范而导致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理应承担侵权责任,因为以上义务是在充分考虑了网络平台提供商利益的基础上而设立的,换句话说,这几项义务是法律对其行为的最起码的要求。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片面免除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责任的做法是不合理,甚至是违法的。

(王轶坚,男,1977年生,湖南怀化人,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法)

上一篇: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探讨 下一篇:国外低碳经济战略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