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国画与现代陶瓷绘画的关系

时间:2022-07-30 07:35:10

中国传统国画与现代陶瓷绘画的关系

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中国传统国画以它的的墨彩神韵和笔情墨趣之独特而熠熠生辉,争奇斗艳。它以鲜明的自身特点,独特的表现技法而屹立于世界艺坛,成为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表现方式。陶瓷绘画是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自古至今,都一直未曾间断并延续发展着,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是其它绘画门类所不可替代的。清朝末年,以景德镇“珠山八友”等陶瓷先辈为代表,立足于文人画的基点并对文人画的元素进行广泛的吸纳,把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引入陶瓷艺术中,并在材料的应用上也有更多的创新,从而更丰富、巩固了陶瓷绘画的独特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现代的民族审美习惯愈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人画在瓷器上的表现力日渐丰富,并成为众多艺人和藏家竞相追逐的方向。

一、中国传统国画对现代陶瓷绘画的影响

在中华深厚的文化中,中国传统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传统国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中国传统国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中国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装饰,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

1、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中国传统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形式,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表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2、在构图上中国传统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传统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3、由于并不追求物象表面的形似,因此中国传统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传统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传统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剖析了中国传统国画的观察认识、形象和表现手法,可看到与陶瓷艺术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可以在陶瓷装饰中找到,二者相互影响,比如粉彩画法和上色方法与中国画工笔重彩类同。近代珠山八友们的杰出画作中的工兼写寥寥数笔的墨竹、竹叶、潇洒临风的姿态与中国写意画何等相似,仅仅是工具、材料,一个画在纸上,一个画在瓷器上的不同。

二、中国传统国画与现代陶瓷绘画的区别

中国传统国画是属纯艺术、纯绘画。陶瓷绘画却是一门工艺美术,它从设计到制作以至于成型,要经过一系列的工艺过程。它不单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只单纯强调画的个性,它还要考虑制作的可能。在原材料的采集、坯料、釉料的调配、甚至烧成湿度及气氛的控制上只要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艺术陶瓷的前功尽弃。何况,陶瓷艺术是靠一把“火”的艺术,陶瓷绘画中所使用的颜色有“窑变”效应,着色和发色之间,较之中国画所见有着诸多的未知因素。

例如现代陶瓷色釉综合装饰手法就突破了传统国画的模式,运用高温窑变,以虚实手法表现自然物情,良好的色彩,肌理效果,从而达到作品所表现的诗情画意,又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斑斓而又梦幻的色彩组合,扑朔迷离的泥火艺术是中国画所不具备的。

物质状态的不同,构图的技巧有差异。瓷板与宣纸都是平面物体,它在画面构图技巧上是互同的,但是,陶瓷艺术中的器型最多的,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瓶和罐,这类器型在构图上的技巧十分考究。中国传统国画最讲究的是“气”,“气”从哪来,往哪去,装饰中国画的气质所在,也是文人画的骨气、情感之使然。由于陶瓷的器型是立体的,构图讲究多面性,所以在“气”的走势处理上,较之于平面构图还是有所差异的。

中国传统国画在宣纸上面留下的物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其效果都不会变的。因此构图时使整个画面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即可。而陶瓷坯体则不同,除瓷板等平面构图外,如各种形状的花瓶、箭筒、缸、碗等器型坯体,附着三维载体上的画面要以旋转的视角来欣赏,也就是说,一幅完整的陶瓷作品不能同时呈现在观赏者的眼前,要随着视角的转动而逐渐展观。因此构图不能像画中国传统国画那样。自古至今,中国传统国画中,作者在画中某一块面有意留下一大片空白起到虚与实的相互映衬,而不失其效果。但在坯体上构图,则要考虑到他的每一个面,如把画面中心集中到画面的某一片或坯体的某一面,把次要的部分画得太虚,会使某一面的画面欠缺过重出现“空白”现象,而产生失重感,以至于影响作品的视觉效果。所以构图时,每一个面都要考虑应有一定“分量”,做到既不影响效果,又让每一个面都有“看头”。另外,坯体所要画的是圆形状的,在上面构图,要克服和处理所画物两边相交的问题。比如在瘦长的坯体上画一座大山或一根横着的长竹竿,从左边画向右边延伸,他又从左边绕了回来,影响对其他物体的构图。而中国画则不存在这种问题,所画物象再大再长,作者都可以把它“隐藏”到画外,无需任何顾虑。

因此,人们对陶瓷作品欣赏角度与中国画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也有所不同,人们对陶瓷作品的欣赏角度是多层面的、多角度的,如会注重表现“造型美”、“装饰美”、“釉色美”、“画面意境美”。因此陶瓷艺术作品的美学意义似乎比中国传统国画更丰富。

三、中国传统国画与现代陶瓷绘画的相互影响

陶瓷绘画中有一部分是吸收了中国传统国画的表现手法来装饰陶瓷。陶瓷装饰和传统国画的相互影响,使得国画艺术和精美的陶瓷材质巧妙糅合,就形成了陶瓷装饰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中国传统国画与陶瓷装饰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两种艺术,只能是互相借鉴、互相影响,中国传统国画与陶瓷装饰各有所长,外地有些国画艺术家画陶瓷感觉比画在纸上更加明显,更富有情趣,显得更加精彩,他们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国画源远流长的优秀技法,又兼收了中国近代绘画家之长,显示了艺术家特有的艺术素质。陶瓷绘画要重视陶瓷的材质美,注意绘画装饰和优美器型的完美融合。纹饰、质地、造型和谐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陶瓷的材质美,器形美、装饰美、色彩美,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国画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继承,不断地革新而求发展,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在革新,现代陶瓷绘画在工艺材料和绘画装饰技法上也在创新。陶瓷绘画艺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陶瓷艺术本身,拓展了陶瓷装饰的途径,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成就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家,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现在不少中国画家热爱陶瓷绘画,来到景德镇并深入实践,给现代陶瓷装饰带来了清新活跃的艺术氛围,也为现代陶瓷绘画艺术带来了不少的变革创新。这也是现代中国画与陶瓷绘画相互影响,共同繁荣的新气象。当然国画家只有在切实了解掌握陶瓷装饰的基本特征,依据陶瓷装饰的基本法则去进行陶瓷绘画,才会少走弯路。这一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任何一蹴而就的狂热都不利于陶瓷绘画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混搭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试析日用瓷艺术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