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生工程汇报

时间:2022-07-29 12:46:59

提高民生工程汇报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这一主题,以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省情谋思路,科学规划求突破,狠抓落实促发展,较好地实现了民生工程的制度设计、发展规模、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涉及民政事业发展的五大民生工程和16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列入全省民生工程总体规划中,未来五年可争取省级财力50多亿元,是前五年省级财力投入的近10倍。部分民生工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已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坚持从省情出发,切实找准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

**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目前,全省有城市低保对象8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0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0.8万人,优抚对象140万人,需要救助的灾民近300万人,贫困面大人多,救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异常突出,构建和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我们积极努力,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建立,灾民生活有所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平稳运行,优抚政策得到落实。但是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来,我们在民生工程建设中,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推动民生工程整体建设。一是针对思想上封闭落后、因循守旧的问题,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用全新的理念,开创全新的工作。2005年7月,我们在“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全省要实行农村低保是不是有些超前”,“**是一个穷省,省、市、县财力能否承担”的种种疑虑中,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在实施减灾安居工程上,我们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在农村实施安居工程,通过努力,实现“消除农村无房户,消除茅草房,消除地质灾害地区住房”的目标,并与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二是针对制度设计上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的问题,坚持通盘考虑,系统安排,做到救助对象全覆盖。目前,涉及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优抚对象、灾民、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种救助对象都相继制定专门的救助政策,特别注重各项政策相互衔接,确保横向到边,项项有政策,纵向到底,人人有保障,达到政策层面的全覆盖、救助群体的全覆盖。三是针对救助随意性、粗放化的问题,严格程序规范,按章办事,确保经费安全运行,发挥效益。在申报程序上,坚持个人申请——村(居)委评议——乡镇(街办)审核——区县审批;在发放管理上,坚持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在有条件的地方,全部实行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在监督实施上,坚持“三公开”、“三监督”和“三榜公示”制度,真正实现社会救助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精心编制规划,确保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我们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就民生工作的现状,中、短期发展思路,目标及实施步骤,工作措施等进行了充分论证,制定了《**省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城乡低保、农民安居、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城乡社区建设等五大民生工程规划和16个重点项目。这些《规划》为省政府制定民生工程规划提供了依据。编制中,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确保”:一是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确保让人人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近几年,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等救助标准上,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明确了今后五年实现预期目标总的资金需求、筹资渠道、分担比例、补助标准等,同时还明确了各级财政按照增长率增加财力投入比例,适时予以补充和完善,从政策层面上,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比如,我们在制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时,根据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0%的增长比例,将由2008年的年人均1440元提高到2012年的年人均2304元。二是坚持与国家政策要求相适应,确保各项救助制度全面落实。狠抓贯彻力,严格执行中央政策规定。近两年,我省按照中央和民政部的要求,相继建立了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调整、完善了农村五保、灾后重建、优抚等政策。今年初,中央尚未对“两参”人员提出生活补助的情况下,我省给每人每年补助了500元,“6·22”中央联席会议之后,严格按程序登记,认真抓好政策落实。按照民政部“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一五”末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按照当时的基础和原有速度,难以完成。但我们克服困难,加快步伐,现已达到17%,力争在2010年达到60%。三是坚持与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相适应,确保各类救助对象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在制定《规划》中,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施以生活救助为主,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救助为辅的各项救助,全方位、多层次“为民解困”。明确提出:2008年至2012年,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月人均173元增加到213元,低保人数由84万人增加到90万人,人均月补差由109元增加到149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年人均693元提高到993元,保障农村贫困群众206万人,月人均补助由25元增加到50元;城市医疗救助在全省1**个县(市、区)全面开展,覆盖全省城市所有低保对象,人均筹资水平由103元增加到224元;农村医疗救助覆盖全省农村贫困人口216.6万人,农村贫困群众人均可支出医疗费由全省人均住院医疗费支出水平的22%增加到46%,人均筹资水平由86元增加到173元。四是坚持与政府财力支撑能力相适应,确保民生工程后继有力。坚持“充分发挥政府财力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确定了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如农民安居工程,今年省财政拨付4000万元,到2012年每年划拨2亿元,共计10.4亿元;城乡社区建设工程,到2012年计划拨付近20亿元。城市低保要求市、县分别按上年可用财力2%、1%配套;农村低保市、县分别按上年可用财力1%配套。从我省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运行情况来看,省级财政坚持向民生事业倾斜,向社会救助工作倾斜,发挥了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撑作用。

三、在抓落实上下功夫,确保民生工程有一个良好开局

今年是落实民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也是关键性一年。为了起好步、开好头,我们注重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组织指导民生工程的项目落实。建立以厅长、主管副厅长挂帅,以业务处室为职能部门,吸纳有关专家参与的民生工程组织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度设计,建章立制,项目论证、评估、把关和咨询等。今年,组织指导小组根据我省实情,确定了“五大民生工程”(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民安居、城乡社区建设和“蓝天”工程)和16个重点项目。修订完善《**省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省农村低保暂行办法》等几个法规性文件。对各个项目进行认真论证、审查、把关。二是建立目标考评责任制,认真抓好民生工程的项目落实。我厅坚持抓自身促基层,抓考核促作风,抓项目促落实的原则,先后制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省民政厅对市(区)民政局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办法》、《20**年度民政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及量化评分标准》等制度措施。全力推行责任主体,责任单位、责任人的目标责任管理办法。每年年初,厅长与各市民政局长、主管副厅长与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都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属于省管的重大项目,要求省领导与市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夯实责任,推动落实。与此同时,我们还重点抓好“三个定期”:即各市(区)定期汇报民生工程项目实施进度,随时掌握全省民生工程开展情况;定期分析形势,在每季度各市局分析形势的基础,我厅共组织5次形势分析会,结合年中民政工作分析会、全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全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会和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现场会,进行形势分析,排查问题,针对难题,研究对策;定期和不定期实施检查督导,先后就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进行10余次检查,重点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资金到位情况,群众受益情况,对考核结果及时通报,并作为年终总结评比的重要依据。三是最大限度挖掘各方面的财力投入潜力,资助民生工程的项目落实。我们积极抓好调研,向省政府报送有关民生问题的12篇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3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民生问题汇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问题,多次上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研究。由于我们积极争取,赢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项经费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有了新的突破。农村低保补助金,去年省财政拨付3000万元,今年为1.1亿元,增加3.66倍;农村医疗救助补助金,去年省财政拨付1000万元,今年拨付3000万元,增加了3倍;农村五保供养,省上安排补助资金5750万元;为解决城市社区建设无办公和活动用房安排补助金3150万元,资助200个社区按照新的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省财政大力支持下,各个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有了一定经济支撑。四是借力使力,督促民生工程的项目落实。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汇报民生工程开展情况,请求他们加大对民政工作指导、监督力度。每年涉及民生方面的重点工作,都要报送省委、省政府,也是督办的具体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接受社会各界和媒体对民政工作的监督。这些措施,都有力推动了民生工程更好更快发展,为民众带来更好更多的福祉。

上一篇:县委工作会议讲话 下一篇:改善三大群体民生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