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

时间:2022-07-29 12:05:05

【前言】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首先要将比较优势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 比较优势的来源可以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种。前者由外生于经济系统的各因素决定,是天生生产条件差别产生的一种贸易利益,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是传...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的动态拓展研究

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要素禀赋论”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对外贸易的战略指导思想,获得了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收益。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理论呈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其是否能继续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本文提出了将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自身发展进行动态拓展的观点,认为静态地描述比较优势只是要素禀赋论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应成为动态地理解与应用该理论的障碍。

一、对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回顾

比较优势理论是18到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学说,是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两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先后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应当立足本国占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开展对外贸易,实现贸易互利。在此基础上,20世纪30年代瑞典两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又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国应当立足本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进行进出口商品生产。该理论探究了比较优势的来源,触及到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其只进行了静态分析,不能和经济发展理论相衔接。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大量运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重大进展,历史上称为新贸易理论。但其产生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背景之下,未能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看问题,对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线索也没有进一步研究。

因此,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实质上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缺少动态的发展研究。按照这些理论,后进国家就没有追赶和后来居上的可能,只能被动地服从于现有的世界分工格局。我们必须立足自我,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拓展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来源,将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动态拓展研究,首先要将比较优势的来源进行全面分析。

比较优势的来源可以分为外生和内生两种。前者由外生于经济系统的各因素决定,是天生生产条件差别产生的一种贸易利益,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重点所在。后者由经济体系运作内部各因素起决定作用,是指如果每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可以内生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一国的资本、技术与信息、组织与制度等要素,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部分。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要素即为比较优势的主要来源。随着主导要素的动态变化,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动态演进,演进路径一般为:“资源比较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资本比较优势技术、信息比较优势组织、制度比较优势”,即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拓展的基本模式,如上图所示。

有一点需要作出说明。在上图中列出较低级比较优势时,没有包括比这一阶段主导要素更高级的生产要素,这并不是说更高级的要素不存在或未起作用。比如,资本主义大生产方式的确立,即劳动从农业转向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和资本取代劳动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的过程中,技术变革和制度保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时,这些更高级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一种不连续的、偶然的作用,而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主导要素作用的发挥和低级要素的支撑。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使得更高级要素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且逐渐具有连续性,为其成为主导性要素奠定了基础。

三、比较优势动态拓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运用比较优势动态拓展模式图,现阶段我国的比较优势应定位于下面三个层面:

1.以技术进步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我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比,仍表现为资金、技术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充裕,继续发挥原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技术。但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着力于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的开发,提高质量和技术水平。目前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结合是一条有效途径。

2.以技术创新提升比较优势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须着眼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动态比较利益,即进入“五要素”阶段。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高新产品的技术多是引进或模仿得来,形成了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因此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的动力作用。国家应重视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与投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强化技术创新动力。

3.以制度创新培育比较优势

按照拓展模式图中的“七要素”阶段,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还与该国所采取的经济制度与政策有关。制度创新不仅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比较优势,而且能启动潜在的比较优势。政府应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效益的原则尽快建立起市场化、法律化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外来资金、技术,扶持部分关键性的高技术产业和幼稚产业,最终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总之,根据比较优势动态拓展的理论模式,在坚持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比较优势结构,通过制度创新发展具有潜力的关键性产业,我国才能逐步从低阶比较优势上升到高阶比较优势,实现国家经济长期发展。这正是将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进行动态拓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依慧:比较优势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4期

[2]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家》2004年第5期

上一篇: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的思考 下一篇: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非合理性扩大的表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