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时间:2022-07-29 10:31:16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摘要】学习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创新提问。

【中图分类号】G420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至少是不化大力气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观念的障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学生提问的作用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顺教有疑,有疑者顺教无疑。"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也是对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缺少探索,发现和质疑的学习毕竟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2、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4、就学生的方面看,原来被问的学生是处在消极的待问状态,现在提问的学生则是积极思维随时准备发问。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提问,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因此,对学生学的要求也提高了。

5、就教师教的方面看,原来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有准备地解答,教师心理压力较低。现在是学生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或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某些问题上教师是无准备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敏锐的反应问题、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教师不仅要能回答问题,还要能及时归纳出学生提问中的共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更有利于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展开教学过程。

6、就师生关系而言,原来以教师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渠"不通畅,现在是以学生多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数学奥秘的思维方式、观点倾向都通过提问表露出来。作为教师来说,则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研讨,将他们的思索点导向可以保留自己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直到学生对问题的解释认同。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方式必将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

三、学生提问的几种类型

1、审题不清而提问。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仔细审题而觉得自己不会做,急于向老师求助。

2、知识点不清而提问。问题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或理解错误,只停留于文字上的死记硬背,却不能掌握定义的实质和内涵。

3、解题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经常反映,某些方法上课听懂了,记住了,可遇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思路比较紊乱,甚至只会生搬硬套,却不知为何要这么处理问题,这些学生关键是思维方式不够到位,不能从理解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求异创新的提问。这类问题往往来源于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挑战性的学生,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和课堂传授,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一时无能为力。

按学生提问时间分则可分为:课内提问和课外提问

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它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一)多问

1、鼓励学生"敢问"

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有时一个赞赏目光、手势都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提问的顾虑,能使他们在动手、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

2、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二)从模仿、回答教师问题中学会提问。教师提问,通常设计:

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

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

3、"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

(三)培养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起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学生来说,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筋。

(四)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考文献:刘培力提问艺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校园(学习)2012(2)

上一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数学课程的创新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