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审美情趣培养刍谈

时间:2022-09-26 06:17:05

中专语文审美情趣培养刍谈

摘要:中专语文教学不能仅把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来教,还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借此使语文学习内涵更丰富,也使语文教学更有价值。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中专语文;审美情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3

中专生毕业后即步入社会从事技术工作,或凭所学技术创业发展。在校期间,他们学习语文,主要目的是巩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为将来社会活动的语言交际打好基础。这里所谓语文素养,不光是会说话会写字的问题,还涉及把话说好,说话有涵养等。一个人如何能把话说得有涵养?这一方面需要文化积淀,另一方面需要审美情操。因此,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常常用理性肢解禁锢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语文教育最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课堂上教师口沫横飞,而学生昏昏欲睡。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已失落它应有的厚实与丰富、潇洒与诗意。语文教学本应该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上,现在"非文化"异化却使它失去应有的审美特征。

中专学校的语文课,一方面是语言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准确掌握母语。另一方面是文学教育。但语文教学不是单纯传授语法规则,而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向学生揭示隐含在语言文字后面的文化因素、美学因素。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育培育学生以真、善、美的追求,以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由此焕发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无不透露着健康、崇高的情感与美的熏陶。语文教师若不充分利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仅仅作为讲授知识的范例,就太可惜了。讲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以文中第三段的那个长句为例,如只讲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仅仅是一节政治经济学课。或者只是单纯解词、辨词、分析句子结构,解释逻辑关系,而不去突出文中随处可见的感情因素,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那份深厚的情谊与诚恳的景仰,这仅仅是一节汉语课而不是合格的语文课。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我们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有限的形象不自觉地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为深远的意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不谙世事的孩子眼中,齐白石的画不过是几只涂抹得不太像样的虫、虾而已;莫扎特的乐曲也不过是一阵有节奏的音响。而教师就是要在这虫虾、音响之中发掘出深藏其中的美学的东西,进而引导学生去体味象外之象、意外之意。

学生讨厌教师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富的内涵。如果对于一篇课文,语文教师仅仅是机械单调的解读,既不符合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也不适合学生的审美需求。要做到"相看两不厌",就需要教师以生活的热情,以一以贯之的艺术化情境创设和教学设计,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阅读成为愉快而富于教益的心理体验过程,从而使课堂充满艺术情趣。

其一,可以通过自然和巧妙的设问,转换学生的角色,为其铺设想象的情境;或通过对比联想和相似联想为学生感悟架设桥梁。讲陶渊明《归园田居》,可勾联他的《桃花源记》,使学生明了诗人归田之后的情怀和志趣:弃官而不弃世,归田而不隐遁山林。再引发学生细心品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正表现出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实感受,这首诗的意与境浑然一体,使人感到诗人的心灵如同大自然一样纯洁、浑厚、质朴。以讲带读,读出联想,读出色彩,读出韵味,大大激发学生品诗的兴趣。

其二,借助其他艺术门类,大大开阔阅读思路和想象空间,于移觉中领会文学的美和情趣。教读《琵琶行》,诗中对音乐的描摹,对人生的感叹,以及那一片注入了诗人情感的秋月荻花,单靠一一口头诠释,是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讲解开头放一段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顿时,课堂上就弥漫出一种空灵、朦胧的诗境,在这传统的乐曲声中,学生们都在闭目呤咏这千古奇篇,体会作者那份天才的创造。许多次教读《荷塘月色》,对"不宁静"感情的解脱与未曾解脱,单纯的学生难以透彻理解。于是在上课时有意识选取两首情感完全相反乐曲《二泉映月》与《春》,借助音乐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朱自清的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涵咏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把握"另一个世界"与"这一个世界"的情境反差。学完之后,意犹未尽的学生拿出纸笔,画上一带疏林,一弯明月,抹上风片荷叶,勾出一位孑孑独行的学者。正是这移情的艺术,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情趣。

其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创造、思辩能力。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写、自己演,通过自己阅读,兴趣浓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欣赏水平也就随之提高。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上《雷雨》时,就让学生自导自演他们眼中的《雷雨》,对学生而言就不仅仅是兴趣使然,而是将他们的内在审美需求激发出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兴味盎然。这些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期待心理的内驱力,滋生出特殊的审美情感,生动感受到语文教学富有灵机的神奇魅力,文学作品的率真灵动的审美激情。

正如钱理群先生对学生描述的"语文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里之遥的大师巨匠,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散文家......进行交流与精神的对话。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世界"。语文教学就应积淀着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语文教学要营造课堂的人文氛围,让它散发美的靓丽与芬芳。

总之,中专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来看待,更应该把语文作为文化课程来处理,这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审美,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上一篇:论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纺织新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