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时间:2022-07-28 05:44:56

英语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成为衡量现代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又使得如何运用好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倍受关注。“有效教学”理论对高中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英语作为高中课程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更是首当其冲。

【关键词】 有效教学;高中英语;有效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97-02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心与知识,锻炼和提高多种能力并培养学习习惯的主要渠道。但就目前来看,英语课堂教学却正面临着教学投入巨大却效益低下的窘境。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结果却收效甚微,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而,如何实施有效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45分钟的效能,开展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的方法和技能,是一个迫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所谓的“教学有效性”是指师生在教学中投入时间、精力和物力与其所产生教学效果的比例程度。其效益指标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教学效益的高低,并非用以衡量教师对课程教授的完成程度或其教学态度的认真与否;而是通过学生有无从教师的教授中学到什么或学得好或坏来反映。而“有效教学”其实就是一种为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化教学理念。下文将就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英语课堂在教学氛围、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在实践中,英语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却相去甚远。其有效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主体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教学应当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一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份额”相对要多,而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明显低很多。多数时候,后者都处于一种“旁观者”的地位,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这一部分学生或者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但由于其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互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真正融入到英语课堂的学习中去;也可能因为对学习水平的自卑而不敢发言,致使他们丧失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提升的机会。

1.2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

这方面问题又表现为: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目标和忽视文化意识目标。①过于重视语言知识目标。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因循守旧地将语言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在复习课、语法课、词汇课中,大量的语言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传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仅有的一点课堂参与只限于对几个句子的翻译或者听从老师的问题报出几个选择题的答案而已。许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讲解知识点的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若没有充分处理好知识点,就意味着课程任务没有完成。因而,我们经常能在一些英语课堂中在学生进行任务活动准备的环节或者展示任务活动的时候,听到教师说,“Sorry, time is limited. Let's stop here.”教师因担心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语言知识而压缩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使得他们的语言运用活动没能充分展开,语言能力的施展受到了限制,更难以在课堂训练中得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没有语言交际实践活动,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②忽视文化意识目标。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此,新教材中准备了涵盖面非常之广的各种话题,包括信息技术、航天技术、乡村音乐、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等。教师只有先于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些知识才能完成英语新课程中的语言文化目标,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目前许多教师对相关文化知识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致使这些话题成了课堂教学中一带而过的次要内容, 有些时候为了方便起见就干脆直接忽略。教材内容没能得到应有的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随之丧失。

1.3 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方式,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英语教学的交际化。很多教师也顺应新课标要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talk and talk”的教学方式,转而去给学生们设置语言训练的任务情境。却不想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为活动而活动。有些老师并不了解所谓任务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他们只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已有的所有活动换了个称呼当作任务设置来用而已。任务与任务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课堂教学的活动和语言脱节,偏离了课堂的教学目标。而很多时候这种生硬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也并未能真正展开, “yes or no”这样的简单对答成了其最常见的活动形式。教师成了学生在虚假的“任务型交际课堂”上机械操练的主导者。

2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从上面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有效教学”并未能在一些英语课堂上真正开展,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也在被形式化地执行,背离了它的初衷。英语课堂的效益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受到了损伤。课堂教学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作为提高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着眼点。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2.1 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任课老师的态度。学生喜欢英语也往往和他们喜欢英语老师有着密切的关系。罗杰斯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在教学层面上,就应从建立教学对话开始。这种对话不仅仅指的是师生之间的言谈,而是双方内心世界的交流,是对对方的真诚的倾听和接纳。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要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与之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这种共识会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交流的兴趣。学生也会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英语课堂展开课堂对话和情景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与学生交流,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给与平等尊重和对待;同时又要积极地设置情境,引出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使他们有话好说,乐于参与、乐于开口。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观点,学会包容又不失自我判断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学会反思。只有充分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氛围,学生们才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次,对于性格内向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不断给与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安排和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这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或许他们一开始的时候会有些腼腆,怯于开口;即使回答,也只能使用简略的语言。但随着锻炼机会的增多,适应性增强,加之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和支持,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找回学习英语的信心。

再次,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还要找到能刺激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并适当加以铺展,使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优化任务型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途径。

国外学者Feez等曾总结过任务型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认为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强调交际的有意义活动。②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达到运用语言的目标。③学习者完成的任务活动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务或活动,也可以是课堂内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形。简而言之,任务型教学方式就是把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中,强调让学生通过英语完成各种真实或模拟的语言活动,逐步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此定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设计的活动要尽可能的真实,使学习者在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如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中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教师就可以通过以下这些问题开始课文教学的导入。

T:What do you have for your breakfast before you come to school?

Which do you prefer, western food or Chinese food ?

I am going to hold a birthday party, what food should I prepare ? Why ?

这些都是再生活化不过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加以利用,既贴近生活又真实自然。饮食是学生们最熟悉的话题,从他们日常饮食导入能充分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有话好说。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也能通过对健康饮食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他们所吃食物的“健康”与否,从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二,“做中学”原则,即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发展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下面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的听说教学为例。

Warming up :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tep1 : talk about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other festivals in china.

Step2: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listen to some pieces of the chosen dialogues about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n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ave heard.

Step3: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s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festivals.

Step4: the students practice to express themselves about their favorite festivals in pairs or groups and then some of them will be asked to present to others.

上面听说教学环节的四个步骤能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进行本单元话题的操练。一开始,教师由刚度过的元宵节引出话题;然后通过师生的自由对话对学生进行基本句型的无意识输入;接下来的视听练习则旨在强化学生对同一话题的句型应用和对短语搭配的熟悉和巩固;最后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模拟操练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话题的理性认识。

第三,活动多样化原则,即教师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使学习者保持稳定的学习热情。如让学生准备英语的话剧表演;让学生观看英语原声电影,并要求他们做出点评;给出图片让他们看图说话等,都有着不凡的效果。

同时教师在准备课堂任务教学时也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价值感。新课程里的文章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教学内容肤浅和表面化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选择适宜提高学生认识、丰富知识经验、增进智慧和人生感悟的内容,并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教学内容讲授与学生生活经验、人文、社会生活现实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认同感。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途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信息形象化、教学内容直观化,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情景的创造,而多媒体则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创设出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景。因此,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而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融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言环境。

2.3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不高,一切都免谈。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总的趋势。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英语有效教学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要树立现代的英语教学观念。要进行改革创新,首先要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才能使英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摆脱“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学为中心”等陈旧观念的束缚。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在教学中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不断地更新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材中出现大量新内容,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和“时代”脱节,就会和新的教材相脱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尤其作为英语教师更应该对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并不忘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在职进修工作,防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 结束语

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长期、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要使英语有效教学理论更加成熟、完善,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探索。本文仅仅是就英语有效教学的部分问题进行解析探讨,有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待学习提高,并期得到指点斧正。

参考文献

[1] 辜伟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江苏教育,2001.6

[2] 方文丽:从David Nunan的和谐教育理论谈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 林奕:浅谈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9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三,人们教育出版社,2007.2

[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www.省略.cn/ncs/eng/eng.htm

上一篇:实施有效备课 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下一篇: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