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精彩生成

时间:2022-07-27 12:09:44

灵动课堂精彩生成

【摘要】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虽然,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正是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语文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的、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的新课堂。

【关键词】 生成;灵动;亮点;声音;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99-01

以往,很多老师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瓷器,不允许出现丝毫瑕疵,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因为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学的生成性特征不仅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教案,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还包括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学过程不应该拘泥于课前编写的教案而不加任何变动。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更重要的是,课堂中要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所以说,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1 意外的亮点,巧妙引导

在课堂上,许多老师会有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时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先前的设计相去甚远──有时是学生顾左右而言他,远离了重点;有时是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消耗了时间;有时是有人心不在焉,闹出个小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思路……凡此种种“意外”,弄得让你不知该如何接招。于是,就压制住学生想说的愿望,按部就班地按事先预设好方案教学。然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精心预设,努力营造实话实说的民主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的道德情感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机出现生成问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有些课中,事先没有预约,却能生成同样的精彩。教师之所以能坦然地接受学生数次“不和谐的声音”,就是因为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的生成性,精心呵护生成性资源,并且能巧妙地运用预设资源。因此,对学生的不同认知基础、学习体验都能理解与容纳。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师要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必须巧妙引导。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只有这样,我们在灵动的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而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能提出不同观点的欢迎,才能敞开心扉,流露真情实感,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2 异样的声音,及时捕捉

我们关注动态生成,呵护动态生成,如果仅仅停留在激发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生成性资源。而面对生成性问题、生成性资源,教师能否及时把握,恰当处理,使其富有教育价值,非常重要。

面对 “节外生枝”的声音,教师不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须及时捕捉,恰当处理,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和资源。我们在课堂中要提倡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这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教学民主。老师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的亲切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获得心灵的沟通。“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引发孩子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心捕捉鲜活的生成性资源,采用适当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只有这样,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才能被有效利用。

3 独特的感受,有效生成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会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演绎的舞台,而应珍视孩子们情感等变化的学习需要,有效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

但是,我们关注“生成”并非舍弃“预设”。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有赖于“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课堂应提倡“预设”与“生成”共舞,使课堂充满生机。

教师要做到有效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充分“预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如今的孩子们的见识极广,有时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有利于教学设计并保留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预想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做出的回答,制定应对策略。教师还应认识学生的性格特征。认识每一个学生不易,但一个班级里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的性格,教师必须了解。例如班级里如果有几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我们在备课时要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应对。

其次,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把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方案,充分“预设”。 教师要充分地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然后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正确、恰当地处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时,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写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只要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就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才能有效地处理好生成。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语文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新课堂。

上一篇: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获得完整数学内涵 下一篇:从当前教改看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