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时间:2022-07-28 07:34:12

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

【摘要】静脉留置针因其留置在血管内的套管刺激性小,又能随着血管的形状弯曲、韧性好、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但静脉炎作为常见并发症仍困扰着护理工作者。本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提出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目的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留置针 静脉炎 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98-02

1 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将静脉炎分为3级:1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无可见线条及可触及静脉条索;2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条索;3级局部疼痛或红肿,有可见线条,可触及静脉条索[1]。

2 静脉炎发生的机制

在末梢静脉输入非PH值的液体、血浆渗透压高的液体或某些微粒因素等刺激局部血小板,引起聚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管腔变窄,血流缓慢促进炎症的发展[2]。

3 静脉炎的临床分类红肿型

静脉周围红肿,沿静脉走向发红,触痛。硬结型: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感、硬结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形成瘀斑达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最后形成机化[3]。

4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4.1 消毒不严格严格进行皮肤消毒是防止静脉炎发生的重要措施。临床发现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较使用头皮针发生静脉炎症状者明显增多,消毒时使用消毒剂过多,又未待其干就进行穿刺,使消毒剂沿着皮下隧道迁移并附着在管壁引起感染。操作时护士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消毒范围不标准,不彻底也是引起静脉炎的重要原因。

4.2 留置针的型号不同的留置针型号发生静脉炎的概率不同。常用型号为18G、20G、22G、24G。较粗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充塞于血管内,增加了摩擦,使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炎症。相关报道越粗的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概率越高。

4.3 留置时间20世纪90年代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天。200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发行2006版《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将留置针留置时间规定为72~96小时。有资料表明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越高。

4.4 输入药物的因素

4.4.1 输入高渗、刺激性强、浓度高、高分子药物的化学作用是引起静脉炎的常见原因[4]。

4.4.2 液体的输入量有报道每日输液量大于1500毫升更易引起静脉炎[5]。

4.4.3 输液速度关于输液速度与静脉炎的有关研究,有学者认为若外周静脉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减慢输液速度。

4.5 封管技术封管技术是留置针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封管液选择不当会导致封管失败,导致堵管致静脉炎,而封管液推注过快可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引起静脉炎。封管频率过多也可加重周围组织的炎症程度[6]。

4.6 血管因素常规留置血管应避免关节、神经、硬化、受伤的静脉。血管的粗细也与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血管越细,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早。另有报道肢体远端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要高于近端,这与远端血液回流缓慢有关。

4.7 个体因素

4.7.1 与操作者的穿刺技术有关操作者未熟练掌握技术,在寻找血管过程中多次穿刺,导致血管内膜不同程度损伤而出现静脉炎的症状[7]。

4.7.2 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基础疾病及高龄等局部抗感染能力较低,对损伤血管修复力差也易出现静脉炎[8]。

5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预防

5.1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穿刺前结合病人的病史,病情需要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和家属了解留置针的优点,使之能给予最大程度的配合。告知病人避免留置针侧肢体的碰撞,剧烈活动;避免按揉穿刺局部,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如有不适感应及时告知护士,以便及早处理防止静脉炎,的发生。若病人存在意识障碍,肢体应于适当约束,并加强巡视观察。

5.2 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和有效期,如有破损或过期严禁使用。经霁等认为消毒面积应大于8cm2,并应消毒2次。庄倩等报道“三消法”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消毒法。申燕玲等报道为保证有效消毒,消毒范围大于敷贴范围能使感染率明显下降。视敷贴污染情况随时更换优于每日更换。

5.3 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郭娟等[9]提出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以减少留置针对血管的物理刺激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4 合理控制留置时间按照美国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留置时间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金小燕[10]用细菌学来确定留置时间认为7天为相对安全的最佳时间。陈桂枝[11]报道最长留置时间为13天,最短为2天。建议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天。而成年患者如果留置部位选择得当,局部保护较好,无炎症反应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

5.5 合理输入药物从远端输入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以减少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在顺序方面应先输入刺激性强或高渗药物,后输入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输入静脉营养液应单独使用静脉通路,避免与其他药物在同一静脉同时输入。需要药物维持血压的病人应每隔2~4小时与不含升压药的液体更换,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6 正确掌握封管技术

5.6.1 封管方法①注射器封管法:正压封管只将针头斜面刺入套管内,均匀推入封管液。曲瑶[12]报道缓慢推注法与快速推注法相比较,成功率远远高于后者。脉冲式封管推一下,停一下,使封管液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将留置针及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冲净,减少对血管的刺激。②可来福接头:可来福接头在与输液器分离时可自动产生瞬间正压,完全取消了封管过程,减少了输入微粒的机会,从而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5.6.2 封管液的选择常用封管液有生理盐水、肝素稀释液、保养液及原液。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再行正压封管。周晓惠[24]认为稀释的肝素液、保养液和生理盐水在维持通畅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生理盐水更符合生理环境,对血管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许剑菁[13]报道快速输入原液、生理盐水、肝素稀释液三者比较提出以快速输入原液为首选,可减少输入微粒的机会。但前提原液必须是等渗液,且加入的药物为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宋瑰琦[14]报道使用不同的封管液正压封管,只要方法正确、规范对静脉炎产生无影响。

5.7 合理选择血管对血管的总体要求是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且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的血管,在特殊情况下可抬高下肢20-30度,以加快血液回流速度,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5.8 个体因素

5.8.1 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护士穿刺时动作轻柔,严格消毒后以15~30度进针,见回血后继续进针0.1~0.2cm后置管,并用无菌透明贴固定,以便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早发现炎症。

5.8.2 加强免疫力注意营养摄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6 静脉炎的治疗

6.1 护理过程中,加强观察巡视。一旦发现静脉炎症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将肢体抬高制动。

6.2 药物治疗①2%山莨菪碱外涂3次/天。可扩张浅静脉促进炎症消退。②京万红软膏外涂。③马铃薯片外敷:可使表皮毛细血管收缩,提高痛域,达到止血止痛消炎的作用。④海带外敷:将海带浸泡后除去外膜,按大小敷于患处12小时,后洗净并保持干燥12小时。如此反复直到血管炎症好转。⑤鲜芦荟汁外涂沿血管走向敷,4~6次/天。配合红外线照射效果更佳。⑥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加75%酒精调成糊状,先热敷患处3分钟后敷上云南白药,每24小时更换一次。据报道以上几种方法的效果均优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⑦理疗:红外线照射30分钟,每天三次。综上所述,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是临床护理中常见问题,控制、减少静脉炎发生的因素使静脉炎的发生率下降,有效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最大限度发挥留置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inarelloCA.Interlenkinlanditsbiologicallyrelatedcytokines[J].Aav2immnol,1989;44:1531.

[2]马丽,李俊英,付岚.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4):2622.

[3]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0~251

[4]陈茄,陈岚,庄小环.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18~2019.

[5]刘红军,张力,王万红.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7;31(4):312.

[6]耿少英,赵改婷,高荣华,等.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3):1-3.

[7]苑萍.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199

[8]于安翠,苏媚菊,李云连.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观察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7(10):2358.

[9]郭娟,李凤霞.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56

[10]金小燕,赵斐.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239.

[11]陈桂芝.静脉BD留置针在儿科应用及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2):82.

[12]曲瑶,白岩.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推注速度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0;25(1):4019.

[13]许剑蕾,覃建凤.不同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8;25(9):22~23.

[14]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浅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2):12.

上一篇:创伤性延迟性血气胸患者118例护理总结罗漫旦 下一篇:护理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病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