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条件下我国合作构建文献储存库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2-07-28 03:27:30

网络条件下我国合作构建文献储存库的理论思考

[摘要]在概述国内外关于储存库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全面阐述开展储存库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协调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利用长尾理论指导储存库建设的实践等合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储存库的对策。

[关键词]低利用率文献 储存库 资源共享

[分类号]G203

为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解决藏书迅速增长与藏书空间紧张的矛盾,1999年和2004年在芬兰的库奥皮奥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专门讨论不同类型图书储藏模式及其发展问题“’。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图书馆在图书储存方面的理论研究各不相同,在实践上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因此,分析和厘定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对建设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藏书储存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如何合理保存低利用率文献资源的研究,保存文献的完整性,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显得十分必要。

1 国内外关于低利用率文献储存问题的研究概述

1.1 美国文献储存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哈佛大学就提出了合作馆藏管理理念,并率先建立了高密集式的储存库。之后,美国的许多图书馆相继利用联盟和伙伴关系合作建设了图书储藏库,使得合作建立文献储存库的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跨地区建立储存库模式,系统内部储存库模式,政府出资扶持建立的储存库;也有储存库房共同拥有、各馆文献独立存放的储存库;美国图书馆学者shetlander在2003年提出了由“初级”(即地方图书馆储存库),“次级”(区域储存库)、和“三级”(即档案储存库:Archwat Repository)构成的分散式合作储存库模式,最具权威和代表性。其运作方式多元化,有商业性的,也有非商业性的。在储存库设计方面,从只注重提高储存密度、节省空间发展到了注重进行环境控制和如何方便用户服务等方面。在合作建立储存库藏书理念方面,也从地方性图书储存库发展到区域共享储存库。此外,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还对储藏库馆藏资源的书目揭示和共享网络的构建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把储存库网络的构建看作是网络时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俄罗斯对低利用率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在前苏联时期,曾经建立过四级(即地区、地区间、加盟共和国和全苏)图书馆储存体系。在此基础上,俄罗斯联邦文化部2002年7月1日在《保护俄联邦图书馆馆藏的国家规划》中专门制定了建立“低利用率馆藏储存库”的规划。在理论研究方面,俄研究人员在借鉴美国、法国和芬兰等国家的基础上,针对本国的实际,提出了“建立重复率最低馆藏”的主张。并根据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区间网络发展不平衡,各区文献信息生态具有一致性等特点,对在俄联邦范围内建立7个中心储存库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俄罗斯大城市中的图书馆多是国内藏书最富、收藏最久的图书馆,因此,他们提议将大城市中的图书馆辟出部分馆舍用作储存库,以便在保证合作、保存低利用率文献的完整性的基础上,长期保持文献的最低复本数及降低建库的成本。

1.3 我国研究低利用率文献的现状

我国对低利用率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文献和外文文献两个方面。在针对我国图书馆馆舍面积增长滞后于文献增长速度,特别是在高校图书馆中,过刊急剧膨胀馆舍空间紧张的实际情况,与研究读者利用过刊时间分布的基础上,有关专家以藏书零增长理论为指导,提出科学界定期刊最佳保存年限进行藏书“合理剔旧”的观点。

在研究复合图书馆条件下文献资源建设的特点之后,他们指出目前文献资源存储存在严重的文献重复存储现象(包括印刷型与数字型文献、数字型与数字型文献)。鉴于此,他们提出建立区域复合图书馆作为区域范围内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管理和服务的联合体的建议,以便规避数字资源和外文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针对外文图书利用率偏低的现象,他们提出了对外文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即将各成员单位的外文印刷型文献整合,剔除重复,选择具有高价值、高利用率和有特色的印刷型外文文献进行数字化,并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上供本地读者检索利用。

由此可见,国内图书馆界对低利用率文献的保存和处理问题,特别是储存库模式、策略和规划等方面,还比较滞后。

2 构建文献存储库的现实意义

2.1 解决文献闲置造成浪费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俄罗斯15万个图书馆中共有藏书20亿册,每年被读者利用的大约14亿册,即其中有6亿册图书是为应对读者随机需求而收藏的。在我国也普遍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况,2004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46 151万册,而外借图书仅20 021万册,即其中50%的文献乏人问津,这与省级图书馆馆藏利用率为38%的统计数据基本相吻合。另据笔者通过WebPAC调查,发现出版时间在10年以上的图书中,各馆购置的重复率大约在75%,其中无人问津的图书几乎占馆藏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国外调查显示,大型科技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中利用率较低的藏书占25%,这些文献在5―10年内读者才会利用一次。解决文献资源闲置浪费的关键是: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协调藏书结构和提高二次资源配置的质量。由于图书馆中各种设备的配置及空间扩张始终滞后于藏书数量的增长,因此,一旦馆藏文献的数量超越图书馆的储存能力,必然会造成文献管理乏力、书刊利用率下降的后果。近年来,各省市公共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新建和扩建馆舍,以解决“书满为患”的问题。但是,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不断扩建书库的方法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藏书空间不足与文献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只有合作建立低利用率馆藏储存库,剔除共同的复本,才能在区域范围内稳定地保存文献的最低复本量,降低图书馆保存低利用率文献的费用。

2.2 满足用户随机性文献需求的可靠保障

或许有人认为,剔除低利用率文献会无法应对读者的随机性需求,降低对用户文献需求的满足率。因此,即使文献无人借阅也要长期保存。事实上,在各图书馆馆藏中不朽之作占的比例毕竟很低。为了保存一些过时的旧书,而投资兴建新馆或者扩建馆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

当今,对于读者,无论是印刷文献,还是网络信息,质量并无实质性差别,只要存取方便,易于获取即可。目前文献远程存取几乎已无障碍可言,馆际之间完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为保障用户存取文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减少存储冗余文献,客观上要求各图书馆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文献网络中,根据网络的特点整合、管理和开发文献资源,以便建立起功能较强的文献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在这种合作藏书模式中,各馆自身的馆藏主要用于满足读者经常性的文献需求,而读者特殊的需求则通过储存库予以解决。

2.3 提高图书馆文献服务效益与质量的基础

要持久地保持文献资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剔除知识相对老化的闲置文献。因为,在合作储存低利用率文献的同时剔除多余的文献复本,不仅能够提高文献的质量,而且能够保证和提高文献资源配置的完整性。所以,为此付出一定的质量成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取的。这样做,既保障和拓展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又能够延伸读者的文献可消费能力和增加读者的信息福利。

参与合作建立储存库的主体所获取的主要效益表现在:减少对闲置文献资源的管理成本、有偿转让闲置文献资源取得收益,共享文献资源可以提高各类用户文献的可保障率。用户获得的效益分为两个方面:①增加使用文献资源的效益,如方便用户使用文献的过程,增加文献资源的存取率;②降低误检文献造成的损失,如减少文献资源消费中可能出现的误用损失,降低使用文献资源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3 我国图书馆合作建立文献储存库的策略

3.1 共同建立区域性藏书储存库

建立联盟式的合作藏书体系,需要建立联机文献交流系统作为支撑,形成各成员馆之间的互动,即在剔除低利用率文献时,各馆应在自己的网页上展示自己的剔旧书目信息,而希望获取该类文献的图书馆,则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从中选择本馆需要的文献作为馆藏。费用可根据协议进行结算。采用这种处置方式,既可以规避因盲目剔旧造成某区域或者系统的储存库中缺失某种文献,又能够保证某些馆中的低利用率文献流向需要的其他图书馆或者个人手中,产生物尽其用的作用。

在系统内部或者区域内合作建立的储存库,可以作为馆际藏书互补和共享的重要源泉。因为:①由于区域范围内的读者无需图书馆提供特殊的传递手段就能够获取文献,因而小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比较容易实现;②在美国,读者从本地获取的文献占90%以上,而利用全国性网络获取的文献只占一小部分,这说明,即使在网络时代,在求近心理的驱使下,读者的大多数文献需求仍要求在本地区解决;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文献资源建设很不平衡,并且各地域的文献资源具有非常深厚的地域生态特点;④文献资源共享的边际成本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递增,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文献共享的平均成本将超过一定值,使文献资源的共享无效,且用户达到或接近这一值时会造成信道拥塞,进而增加用户利用文献的时间成本。

3.2 建立馆藏电子联合目录支撑储存库的合作运行

建立储存库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藏书利用调查,确定藏书中未被利用文献的数量,建立剔旧文献目录,通过互联网让区域内的用户共知等多项工作,做好这些工作可以较大幅度地减轻低利用率文献重新配置的工作量;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图书馆中拒借率方面的数据,了解本馆藏书中出现的空白点,把利用率较低的文献有偿调拨给其他图书馆保存使用。这项工作可以通过跨系统间的互动及图书馆与非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文献收藏馆之间的平衡。

馆际互借系统是保证信息空间发挥作用和全面存取馆藏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所有的用户,不管其地位和居住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同等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因此,馆际互借的战略目的应该是保证用户全面地调用本地区、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文献资源。为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区域中各系统图书馆之间应通过联盟形式加强协调和合作,实行统一的政策,建立统一馆藏及共建地区电子联合目录,以支持联盟成员用户共享书目中揭示的馆藏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充分地解决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问题,然而电子获取文献的基础是综合目录,它有助于用户迅速地确定所需文献的存储地址,同时还有助于防止贵重文献资料的重复订购。

3.3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协调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关系

由于地域范围内各图书馆的规模和基础不同,导致各馆在共建储存库中的投入和产出失衡。如果一味强调文献的公共性,甚至要求文献资源无偿共享,必然使得投入多的图书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产出多的图书馆无需付出,从而使得共建共享活动无法持久进行。为了有效补偿文献支配者对文献消费者提供的便利,文献消费者应该对文献支配者给予适当的价值补偿,在突出效率的同时强调公平,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共享体制。

因为储存库建设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信息福利水平,所以应该尽量消除不必要的共建共享成本。①应通过技术革新和培训人员努力降低技术性的共建共享成本。由于储存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硬件方面存在库房结构、环境要求和服务设施等变革要求;软件方面涉及文献整合、标准、书目报道等工作内容。为此,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便有利于减轻合作建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压力。②建立稳定的共建共享制度、确保各方利益均衡,以达到共享成本最优。缔结协议是实现共建共享活动的制度保障,能够锁定各成员馆的共建共享行为。可以说,开放型的共享协议是提高共享效率的保障。③对于共享“犯规者”的惩戒也是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措施。④通过CRM和制度实施有效控制监督成本。监督成本会随共享用户的增加而快速增长,合理科学的CRM能够有效降低监督成本。同时,制度实施水平与监督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实施制度过程中,对“犯规者”的惩戒必须有足够的威慑力。

3.4 利用长尾理论指导储存库建设的实践

长尾理论断言,只要储存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者销售不佳的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配,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可以汇集成足以与主流大市场相匹配的市场能量。用户需求的文献中同样存在着长尾现象。由于“长尾”文献与“头部”文献具有相同的服务成本,因此,长尾足够长,才能产生集腋成裘的效果。储存库通过拾遗补缺所藏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远远超过了原馆藏,储存库凸现的文献聚合效应必然对用户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导致用户对储存库中文献的需求量超过一般图书馆文献的需求量,呈现“长尾”文献演变成“头部”文献的状况。故此,建设文献储存库对用户而言,绝对是好事,用户投入合理的费用能够获取文献和享受更为称心的服务。另外,提升储存库中的文献利用率可以采用建立协调过滤机制等措施,即利用Web PAC记录下用户查询借阅文献行为,然后为其他文献需求者推荐文献。通过协同过滤程序推荐的图书不仅切题,对用户查全相关文献非常有用,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用户利用文献的范围和优化查询的策略。

联合建立区域性的储存库,虽然远没有构建全球仓储式图书馆复杂,但是,也没有像哈佛建立独立的储存库那么简单。建立储存库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建库理念,需要政府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经费的扶持,更需要针对我国图书馆的实际与实践中进行探索及创新。

上一篇: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 下一篇: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发展现状调研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