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探究性实验课堂效率,聚焦学案式教学

时间:2022-07-28 12:39:03

提高探究性实验课堂效率,聚焦学案式教学

摘 要: 高中生物课程四项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学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 新课标 探究性实验 学案

中学大多数的实验都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而探究性实验则不同,它是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实验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掌握操作步骤―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相当深厚的教学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本着“以人为本,师生和谐同步发展”的教学理念,多年来我校完成了“低进高出”的教学任务,广受学生家长的好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奋发前进,因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学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尝试。

一、学案式教学的优势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在做实验之前叫学生预习,然后就把这一切放在课堂45分钟去实现,这是不太可能的事,至少不能很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呢?因为探究性实验本身的开放度就很大,课前预习是要花很多准备工夫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引,只是简单的两个字“预习”,那就与“放羊”无异。这个时候,教师准备的学案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精心准备的学案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学案不是简单的课文内容的再展现,它是教师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与重组,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学案既指导学生的学习,又让教师在学案的设计过程得到自身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学案式教学的模式

1.讲述式方式

流程图如下:

本模式适用于教学难度较大的,或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大。但单纯的“满堂灌”的方式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述透彻,学生往往会当时明了,过后忘了。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现学习的成功,其对学习的信心得到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加强,对学到知识的印象也得到加深,这样教学最基本的目的就实现了。

2.自主探究方式

流程图如下:

本模式适用于教学难度不大,或较为生动的、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完全放任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放羊”,因而“放”与“收”、“学”与“教”要合理处理,既要鼓励学生的开放思维,表扬其智慧的“闪光点”,又要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避免毫无目的地凭空猜测,使教学无序,使训练无效。

三、学案式教学案例分析

我以学案式上了一堂实验课《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先设计好学案,课前发下去给学生预习准备。为了这个学案,我自己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其实这节课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提出问题”,这个引导做好了后面的学习就会很顺利。通过查阅资料,我借鉴了其他人的做法:借用英语疑问词提问,比如黄瓜丝放在盐分中会失水,提问:Why…黄瓜丝会失水?How…怎样失水?[1]结果课堂上学生就发散性地提出了新的问题:When…什么时候失水?What…什么原因使它失水?等等。

最令我惊喜的是,这个实验中推荐使用的试剂是0.3g/ml的蔗糖溶液,而有一个同学居然自己配制KNO溶液,他说查阅资料后发现这种试剂也可以,但是不知道浓度多少适合,我告诉他0.05g/ml到0.06g/ml之间效果很好。[2]

因为认真观察,我们还有另外的收获。这种情况在取洋葱鳞叶的内表皮做实验时不会发生,而取外表皮做实验时则可能发生。这是因为洋葱鳞叶上部靠近顶端的外表皮细胞间有少量气孔器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顺便观察一下气孔器。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学生就着学案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在课堂上才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相信渐渐的所有的学生都会喜欢这种上课形式,并且体现出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案式教学反思

我以学案式上的这一堂探究实验课,效果很好,跟以前正规的上课方式比好很多,这让我有许多感慨:对学案的设计,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而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学案式教学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案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练习。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单维霞,姜菲.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几点做法.生物学教学,2008,VOL33,(1).

[2]杨培俊,赵吉勇.探究植物细胞在KNO3溶液中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最佳浓度.生物学教学,2008,VOL33,(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19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学生物教学中提问技能的运用 下一篇: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