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2-12 06:23:04

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摘 要: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市场需求理论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翻译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2008奥运会、上海2010世博会的申办及举办成功,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亟缺已成不争的事实,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翻译人才也早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地方高校应以市场理论为导向,探讨地方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及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地方高校有许多共性,探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是理想翻译人才培养和最优化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意义

经济意义上的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几乎操纵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各类行为都可能成为商品。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不仅成为翻译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市场需求理论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三、教学现状

国内不少学者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分析了翻译教学现状、弊端及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不佳的成因。诸如,作为培养翻译人才摇篮的各级、各个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目前各高校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翻译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翻译教学手段落后,翻译教材陈旧,翻译教学一般都限于传授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授课内容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讲解一些过时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国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在国内传统的翻译教学中,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由此可见,翻译教学侧重了翻译理论的学结与思考,而忽视了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语言转换基本功,而轻视了实用翻译能力。

四、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人才培养的运作应符合市场规律。翻译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首要阵地,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切实可行的翻译技能是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工作者深深思考与探索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以致用。然而,现在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技能培养,学生缺乏必要的翻译技能训练;翻译课堂上涉及实用文体的内容很少,翻译实践训练甚少,与翻译市场上的实用文体翻译相距甚远;翻译教学培养目的不明确,等等。分析表明,翻译教学要以市场需求为理论基础,指导翻译教学实践,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略探讨

1.教学目的

判断教学方法的好坏最主要是看它在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各种因素取得最好的效果。生动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听之愉快、精神亢奋,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至于确定其终身追求的目标与方向。系统的教学内容及授课过程设计会促使师生共同构建“学习―思考―翻译”和“学习―翻译―思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相长,使翻译课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讲清翻译知识和训练翻译技能的过程中,要有意地改进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机制,使学生摒弃狭隘的翻译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为成功地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译料选编

高校翻译教材纷繁,翻译材料俯首皆是,然而地方高校本科生的翻译材料如何选择,译料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这些都是值得翻译教学人员积极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结合地方市场对翻译人才模式的真正需求,翻译教师应恰当地、比例适中地选编适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以及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翻译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翻译课的学习,掌握一般的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进行各种实用文体的翻译训练,并将学到的翻译知识自觉地运用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使学生通过翻译课这个平台锻炼独立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能力,将来走向社会能够尽快上手。

3.教学过程

教师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管理者、控制者,还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采用课堂翻译、分组探究、报告演示、译文修改、教师讲评等科学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与实践,使其在体验翻译艰辛的同时,品尝到无穷乐趣,在笔耕中求知,在探究中发展与创新。通过翻译课这个平台,把探索翻译理论知识和切实掌握翻译基本技能看作一件乐事,以及未来的立身之本。

六、结语

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不仅是翻译专业或翻译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而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应积极改革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理论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凸显应用特色,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实现翻译人才的培养职业化,使翻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市场。为达到此目的,翻译教学要与市场的需求找到契合点,依托市场需求,积极改革,向多样化发展,将翻译人才的培养方略与繁荣地方经济接轨,让翻译人才市场化、经济化,进而为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尽一份力量,为繁荣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英珍.改革翻译教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J].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孟庆升.翻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J].科技咨询,2007,(32).

[3]何刚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中国翻译,1997,(2).

[4]钟守满,雷雪莲.以市场为导向,侧重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河北省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906222)成果论文之一。

上一篇:项目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下一篇:对高校非正式组织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