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时间:2022-06-27 06:18:16

再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类型、专业与课程、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应遵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办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 区别

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得到明显增强,突出的变化是一大批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类型界限,面向市场大力举办满足岗位或职业技术人才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然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忽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属性,在培养目标、类型、专业与课程、培养方式、办学体制和师资等方面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往往难以实现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在属性所决定的办学要求。尽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但由于两者内在属性不同,在诸多要素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旨在揭示这些区别。

一、内涵、类型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的内涵属学科本位教育,是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层次的教育类型,毕业生就业面宽、发展后劲大,因而,普通高等教育在于它的学术性、工程性、学科性、理论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属职业本位教育,是技术技能教学型的大学层次的教育类型,毕业生就业面窄,通过执(职)业资格考核与继续教育来弥补发展后劲的欠缺性,因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于它的技术性、技能性、职业性、实践性。

二、培养目标、模式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以研究型、探索型、设计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是国家科技发明、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科学理论的发祥地和科学技术的策源地,其毕业生就业大部分需要适应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即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是培养应用成熟理论和进行技术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沃土,其毕业生能直接上岗。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则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资格培训三位一体”。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以某一学科或交叉学科为专业设置依据并按学科层次设置专业,其课程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展开,并以此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基础宽厚、知识面广。这种以学科为主线形成的课程体系,注重的是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一般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它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课程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当然,在某些应用专业领域,也注重实践课程的安排,但它的实践课程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是为理论课程服务的,并没有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群),某一技术领域,以及几个技术领域的综合与交叉来设置专业,因而其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但是,社会职业岗位是极其繁多的,其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要为每一职业岗位分别设置专业是完全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极为灵活,专业口径也是宽窄并举的。一般而言,高职的专业设置有三个依据:职业岗位、职业群和技术领域。对于那些社会覆盖面较广的职业,如会计、律师等,专业口径可窄一些,单独设置专业;对于那些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则以几个相近的职业组成的职业群集作为专业设置的基础。如轻工产品制造专业就包括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钟表等职业领域。面对某些职业(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特点,可借鉴成组技术原理,以某一类技术作为设置专业的基础,此类专业口径相对较宽,教学稳定性亦相对较高一些。其课程则以岗位、职业所需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展开,并以此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淡化或打破了学科界限,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岗位或职业技术需要往往是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种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群)进行分析、观察提供的背景和素材,确定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设计、开发课程,强调职业能力的完整性和复合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课程一般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几部分。但其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其核心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职业岗位技术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是并重的,理论主要是为培养综合和专项的职业技能服务的,实践课程自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教学课时一般要占总教学课时的40%左右。

四、教学形式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虽然也有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了与主体专业相结合的工作室、生产工场等校办产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职业岗位接触,直接培养岗位工作能力。

五、办学体制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相对单一、自成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闭锁性,与社会衔接较少,突出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校际联合科研攻关,强调理论的深入与升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直接与社会衔接,办学体制灵活多样,办学主体复杂,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共同培养人才。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词,高职科研既有教育科研,又有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校企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成为人才交流的一大特色,双证(多证)书制度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亮点。

六、师资队伍的区别

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要求高,大部分教师属于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专家、教授和名师都拥有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享誉学科领域,顶尖教授还进入国家科学院等最高学术殿堂,属于“双高型”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教师专、兼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经验兼备,且引进具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教师一般就是技术能手和项目负责人,属于“双高型”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从外延上看是“双证”的结合,即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专业资格证书,又有教师以外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程序员、会计师、律师等);从内涵上看是这类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素质较为综合全面,即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具有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双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专任教师中要有一部分教师既能教授理论,又能传授生产实践技能,具备“双师”素质;二是在这支队伍当中,应该有一批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由他们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光寒.高等职业教育特性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教育出版社,1995.

[4]蔡克勇.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周远清.二十一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1.3.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 下一篇:项目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