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的发展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27 10:06:33

民间融资的发展对策分析

[摘 要] 民间融资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明确民间融资的地位,即民间融资是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效率提高的关键,是推进金融市场化的主要力量,它为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市场因素和竞争因素;其次,将民间融资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中,使其成为主体融资形式的补充;最后,要加强政府对民间融资的管理。

[ 关键词 ] 民间融资 发展 策略

我国的民间融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不同方面、不同地区是有差异的。合理的民间融资活动,要将其纳入到国家的金融监管范围内,要使其合法化,用以补充主体融资的不足,促进农村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合理不合法的、以服务地下经济为目的的黑色融资机构应坚决取缔,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障国家的金融稳定与安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明确我国民间融资的地位

民间融资要获得健康发展,首先就要理清其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过去,民间融资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对它的定位一直是灰色的,因而,经常面临被取缔的风险。而通过我们的分析,民间融资是市场化改革内生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内在的规则,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消亡,但是这种制度本身是不会消亡的。民间融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应该占据重要的地位。

1.民间融资是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作为健全的金融体系结构,应当能够做到渗透、服务到各个层次的实体经济主体、各所有制的企业。只要这些实体经济主体具有发展潜力,符合金融服务的需求,就应该能获得主体融资机构的资金支持。然而,我们的国有金融体系主要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倾斜,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渗透不够。这表明我国缺少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体系结构失衡。民间融资作为联结民间资金和民营企业的中介,它的出现既引导了民间资金的合理流向,又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服务,是一个健全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间融资是金融体系效率提高的关键

一种制度结构是否有效率,依存于一定的产权结构形式,即市场主体产权形式的多元化和产权的可交易性。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要提高效率,关键不在于直接改变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也不在于孤立地推行市场化经营机制,而在于建立多种金融产权形式。通过不同产权的竞争、谈判、重新界定产权边界,促使整体金融效率提高。民间融资的出现,打破了国有金融的垄断地位,促进了金融产权竞争。国有金融面对强有力的竞争,也不得不在服务方式、服务品种、经营管理方式、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变革:在金融产品定价方式上一改过去的僵化的模式,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服务方面,延长了金融服务时间,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服务方式以方便顾客的需要,还开发了许多新的金融品种以吸引顾客;在行业内部,改变了收入分配机制和奖励机制,真正实现工效挂钩,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此外还改变了财务管理方式,在内部核算方面更具灵活性。民间融资的出现与活跃,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工作效率。

3.民间融资是推进金融市场化的主要力量

首先,民间融资以其独特、灵活、多样的方式,广开融资门路,聚集了大笔资金,为民营企业融通了资金,缓解了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其次,民间融资有着更灵活的定价机制,由于游离于主体金融控制之外,民间融资的利率变动少有人为的干预和政策调节的因素,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决定;再次,由于民间融资从一开始就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而且还受到制度歧视,这种制度环境反倒使其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的现代企业理念,在经营过程中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实现了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

4.民间融资为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市场因素和竞争因素

目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要求非常强烈。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也希望能够从银行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要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就必须走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融合的道路。企业家们认为,现在成立完全有民营资本构成的民营银行的主要障碍是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限制。

二、正确处理民间融资发展与银行监管的关系

中国的民间融资从地下走向公开是大势所趋。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四省进行的“小额非政府(NGO)信贷”试点,成为政府为民间融资“正名”的标志。NGO这种公益性的民间融资组织的出现,为民间融资的合法化生存和发展开了好头。

1.开放民间融资的市场准入

民间融资的多样性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主体金融的需求差异所决定的,民间融资本身就是一个市场,优胜劣汰规律同样是一个基本的法则。当它不能够适应市场需要时,自然就会被淘汰,浙江民间融资形式的演变可以说明这一点。从市场类型看,民间融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只要掌握好民间融资的市场准入规则就可以了。

根据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民间融资的治理应该遵循“堵疏结合”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等有利于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民间融资形式予以法律层面上的承认,通过立法的形式给以确定,使之合法化、公开化,并对其进行监管;二是对银背、钱庄、抬会、非法集资以及私人银行等扰乱金融秩序的民间融资形式予以坚决打击,并对人民群众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的风险意识;三是开放民间融资市场准入,允许一部分民营银行的建立;四是引导民间资本,使其参与公有制形式的改造。

2.把民间融资机构纳入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

构建民间金融制度本身包含着对民间融资的监管。我国过去只是把国有银行纳入正规的监管系统,对民间融资则让其自生自灭,或者一出问题,就对其进行清理、整顿或取缔。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重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我国的民间融资既然事实上在从事金融业务,就应该将其纳入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但是监管不是简单的取缔,取缔实际上是逃避监管的责任。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应重视事前的审慎防范,而不是事后的处罚。监管机构应及时掌握民间融资的形式、规模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待时机成熟时再出台适当政策。

(1)建立、完善监测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做好风险提示。

(2)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民间知晓民间融资的风险性。尽快出台《民间融资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民间融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民间融资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成立信用中介管理公司,为之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保护。

(4)鉴于民间融资的民间性质,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之外,尤其要重视行业自律以及市场约束的补充与配合。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控制、经营,民间融资仍须由民间经营,否则其优势将不复存在。

民间融资作为自然契约,不是靠法律或国家的强制力来控制风险,而是靠内在的运行机制和特殊信任来约束个体风险。民间合会、企业金融互助会等融资形式都是在小范围群体内部进行的金融交易。在以各种“源缘”联系而形成的借贷契约中,信用风险可以降低至零,因为各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信用规则深入人心。

三、解决好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

民间融资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决定了要发展我国的民间融资,就要解决好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1.政府角色定位的两种政策取向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穿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策取向:一种取向强调政府干预,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然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和产业政策等工具,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意见经常援引日本、韩国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府干预的例证,暗含的一种主张是政府至少部分取代市场。另一种取向则强调主要或尽可能多地使市场发挥作用。政府作用依然重要,但主要体现在培育、完善和维护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强调政府干预的趋向容易被接受。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削弱政府经济管理的权限,放松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与干预,使经济运行进一步市场化,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完善的法治基础,政府往往变成无限的、无效的政府。而法治下的政府在经济领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所当为、为所必为,是一个有限的、有效的政府,也只有这样的政府,才能有一个好的现代市场经济。

2.加强政府对民间融资的管理

在民间融资市场,存在大量信息和外部性相关的市场缺陷,这就为政府介入奠定了基础。但过多的政府介入又抑制了金融效率和经济增长。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政府角色定位,保证政府的介入行为是有限的、有效的。民间融资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主体金融未及的地方充分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融资形式,在法律不健全和真正的信用观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往往锁定在不规范、低效率的状态。因而,政府对民间融资要有正确的态度,不仅仅看到民间融资分散、隐蔽、交易无序导致的巨大风险,更要看到民间融资这种形式存在的合理性。相应的,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在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民间融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一种体制外的资金融通活动,在我国国有金融机构不愿意涉及或没有涉及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民间融资的隐蔽性、盲目性和松散性,决定了规范、发展我国的民间融资,要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明确民间融资的地位、有效的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的政府管理制度。只有公开的、合法的、有效的民间融资才能为金融创新积累经验,才能为我国金融业对内开放奠定基础,才能成为主体金融有益的补充,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民间金融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程蕾:《民间金融实证研究一以温州为例》,《财贸经济》,2004年第 2期,第39页

[3]邓智毅:《金融效率制度性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上海金融》,2000年9期,第4页

[5]韩文亮:《中国地方性银行效率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6]胡一荆:《民间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温州融资模式的启示》,《南方经济》,2003年第3期,第62页

[7]胡金林:王长征,《论转轨时期的市场缺失与政府越位》,《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第83页

[8]胡芸:《论中国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抑制的效应》,《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第88页

[9]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10]姜显:《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第13页

[11]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江曙霞:《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江其务:《民营金融市场准入问题研究》,《华南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第3页

[14]江曙霞、秦国楼:《现代民间金融的政策与思考》,《决策借鉴》,2000年第8期,第16页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房地产企业关系营销浅析 下一篇:应收账款池融资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