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的压力分析及自我调适

时间:2022-07-26 11:51:15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的压力分析及自我调适

摘 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岗位的一线工作者,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同时因其职业特点,事业上进入职业倦怠期,表现出不良的状态。文章探讨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的表现、压力分析和缓解职业倦怠期的自我调试方法。

关键词: 高职辅导员 职业倦怠 压力分析 自我调适

辅导员在高校中是较为特殊的教师群体,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主力军,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随着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改革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管理的学生对象特殊性等因素,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辅导员失去了刚参加工作时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渐渐走入职业倦怠期,这严重影响了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及生活。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的表现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登・伯格首度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将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学者诗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

然而表现在实际中,高职辅导员所面对的主要工作对象是高职生,这些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跟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就目前来看,高校中“80后”的学生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辅导员的占多数,相比于老一代的学生工作者,他们有着独到的工作思路及工作的方式方法;再加之高职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及个人未来出路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继而产生一种健身疲惫、情感消极、行为倦怠的职业状态。

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期通常表现为:

1.工作效率低,缺乏成就感;常常感到工作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单一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路漫漫,悲观无望。

2.精神不振,体力透支,缺乏工作兴趣和创新的动力;工作内容纷繁杂乱,事务性工作缠身,缺乏时间和精力对自身和工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有深度的探讨。

3.对事业没有信心,得过且过;在意志方面,在工作中碰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

4.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容易沉声焦虑、紧张、暴躁、冷漠、抱怨等不良情绪。

二、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的压力分析

(一)高职辅导员教育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大学生队伍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之近两年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又给辅导员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有研究者在对高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来到高职院校只是自己无奈的选择。他们中在入学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如自卑、失望、逃避等不良感受。这些学生常常在刚入学时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存在学习成绩差、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适应现象,从而感到大学生活空虚、无聊,虚度光阴。因此,迅速完成对这些学生的观念转变、个人角色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和适应大学新环境,成为高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教育要求改革也随之而变化,多数高职院校为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或者支援地方建设,定期会有企业的已工作人员进校学习和进修,还有为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建设受当地教育机构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的教育对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也经常见到。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管理和教育成为摆在学校,特别是辅导员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此外,现在高职学生主要是“90后”,这些学生相比于“80后”有其独特之处,可以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90后”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追求新鲜感,喜欢刺激;在他们身上,往往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一方面他们喜欢和追求自己的独立空间,保护个人隐私,不容许任何人侵犯他们的“秘密花园”,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特别大,自私、人际关系差等问题日益凸显。所以,在学生管理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往往面对的不仅是矛盾双方的学生,而且包括家长极复杂的关系网。另外,他们还存在着内心易空虚,心理抗挫能力弱,辨别能力不强;但也自信,勇于表现自我;普遍思想早熟,恋爱不稀奇等特征。这样的教育管理对象对高职辅导员在工作能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辅导员倍感压力。

(二)高职辅导员自身角色的冲突。

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使很多辅导员感到有压力和倦怠。随着高职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高职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家长的人,是班集体的领导者,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就业指导师,等等。

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同时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经常对他们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角色冲突现象在辅导员身上时有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多种角色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难以面临多元角色的挑战,常常因为角色转化不到位,感到疲劳,萎靡不振,并对职业要求产生矛盾和困惑。

(三)工作内容的广度拓展、深度增加。

很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按1∶200设置,日常中必须处理这些学生的基本事务;另外,随着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大量软件的应用,使得高职辅导员的基础工作量不断加大。需要整理搜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如贫困生建档信息、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定结果、生源地贷款信息、专转本考录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学生工作项目的日常报送等这些信息都要整理、归类录入电脑或者上传网络。这些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大量的工作时间。

同时,社会期望过高给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压力,辅导员身上肩负的重任越来越多。他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经常和学生沟通谈心,了解和关注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等等。

(四)出路不畅、低成就感。

高职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科研上;而且,现实中,没有专职担任教学任务的辅导员不论在管理岗位上还是专业教师岗位上都处于学校的最底层,属于不被重视的一类人,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比专业教师低,在科研立项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这都直接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保障体系,使得辅导员发展方向不明确。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前景不乐观,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离职愿望较强。

三、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期的自我调适

(一)找准定位,提升职业境界。

高职辅导员要摒弃自己“高级保姆”的身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个能将真情实意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必是一个宽容、充满爱心的辅导员。这样的辅导员必将在学生当中树立起相当高的威信,他的言传身教将深深影响学生的行为。同时,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无疑会引起辅导员的幸福感,使其从职业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充实与工作的成功,这也是辅导员职业价值的体现。所以,每一个辅导员都要意识到自己不是高级保姆,而是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热爱学生的辅导员,这样才能从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体验到职业之乐。

(二)提升自身能力支持系统。

教育管理对象越来越复杂,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比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群里要了解学生的民族习惯,尊重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开展工作;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高职辅导员就是因为疲于对事务的处理,而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才能找出教育对象的规律和特点,成为专家型学生工作者,大大提高事业的成就感和职业魅力。

学校内部辅导员老师要经常座谈,相互学习经验,不断积累、不断感悟、同时也要经常走出去,到别的高职院校了解学生工作的创新之处,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刷新思路和方法,从而在工作中把握主动。

(三)工作中学会做“加减法”。

面对各项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高职辅导员首先应当转化学生工作的理念,即要在育人理念上做加法,在事务理念上做减法,在创造创新上做加法,在保守传统上做减法。其次要具备清晰的思路,在抓无形之手上做加法,在抓有形之手上做减法,即工作中要多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逐一攻克上做加法,在面面俱到做减法。最后,要在工作方法、科学规范上做加法,在自由随意上做减法,即完善学生工作管理的相关的制度,真正做到处理问题有理有据;在精心细致上做加法,在马虎粗糙上做减法,即辅导员对待学生工作要耐心、细心、精心,切勿粗心大意、模棱两可。总之,在工作中要坚持与学生成才对接,与学校的发展对接。

(四)学校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有利于抵制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评价机制,可以全面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从而鼓励先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考核结果要作为职务聘任、奖罚和提职晋职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另外,兼顾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制订相应的薪酬分配制度。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适当给予辅导员特殊的岗位津贴,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五)在工作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各职能部门老师和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摆脱复杂事务和忙乱无序的工作困境,营造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和自身轻松快乐的工作环境。工作中,要尊重领导;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和专业课老师以和为贵、虚心学习、和谐共进;与学生形成良师益友,在彼此完全平等、相互信任和关怀中,体味生活的温情和职业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不仅降低了对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耐心,而且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发展。因此,本文在压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轻或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措施,以期学校、社会重新审视辅导员职业、关注辅导员这一群体。

参考文献:

[1]饶红,倪洁.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1).

[2]张瑜玲.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朱广荣,郭清秀,陈然然.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09.(2).

[4]鲁海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研究学院学报,2010.(7).

[5]周正.高校辅导员职业困惑及应对措施[J].探索(教师教育),2010.7.

上一篇: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下一篇:款款天香绣,几多沪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