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

时间:2022-06-14 06:17:55

高职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教育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50-02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由于学习、就业压力大,家庭贫困、失恋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递增。近年伴随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学生的抑郁症发病原因亦呈现出自身特点,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职院校针对有抑郁心理的学生需要建立起常态工作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两者互为补充,确保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得到专业治疗和服务。

关键词:高职学生 抑郁症 原因 对策

2006年一份对广州市944名医科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80.6%。 2006年12月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联合《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3.66%,绝对人数达10万之众,抑郁情绪已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最终可能选择自杀,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到70%。大学生抑郁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的重视和关注。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而且专门针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危机干预援助方法很不完善。

1 高职学生抑郁心理的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生活能力受严重影响。但患者自知力强,一般会主动就医,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其表现:

1.1 生理表现。经常失眠、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全身乏力,常常出现不定部位疼痛或头晕头痛等。

1.2 情绪表现。情绪无原因低落,对以前有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常感到持续性疲劳,充分休息仍不能恢复,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思维和反应迟钝,自我评价降低,遇到困难或挫折常引发强烈内疚感,严重的会想到自杀。但相关神经心理学测量未降低。

1.3 行为表现。遇事缺乏信心,无精打采,不论对学习、生活兴趣索然,缺乏主动性,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因此常常逃课,回避与人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谈及前途时心情暗淡,对生活没有信心,常常流泪。行为被动,自我封闭。有沉默和独处倾向,不合群,严重者甚至懒于打理个人卫生。

1.4 突发冲动,行为极端。小刺激即可使患者勃然大怒,行为冲动极端,缺乏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一旦碰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在长时间的失望、焦虑中会产生怪异的想法及的行为。

2 诱发抑郁症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抑郁症发病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人格因素、归因倾向、自我效能评价、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文化与种族、应激事件、身体状态等,可概括为生理、心理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

2.1 生理原因。

2.1.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患病者的人群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至30倍。血缘关系的亲属与患病机率的高低成正比。

2.1.2 药物因素。临床实践证明,许多药物都可引起抑郁,如抗高血压药、抗精神病药、避孕药、激素等,特别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2.1.3 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容易松懈下来,譬如常常通宵上网打游戏,晚睡晚起,吃饭不定时等等。

2.2 心理原因。

2.2.1 人格因素。不同人格特征的人患抑郁症的机率不同,内向型的人由于不愿意向外界表达个人情感,缺少倾诉对象,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很大。

2.2.2 认知原因。由于大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加上对心理咨询机构不能正确认识,而有心理问题时他们既不能自助也不能从相关机构获助。

2.3 环境原因。

2.3.1 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活的主要环境,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态度和方法、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都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2.3.2 经济、学习和就业压力。来自农村的贫困生,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容易出现心理压力;

2.3.3 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环境的适应也会导致抑郁症。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与公办高校的学生患上抑郁症的比例更高,这是因为:高职院校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办学条件较公办类院校差距较大,学生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因此告知院校的学生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也就更大。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学生来源,该类院校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特点:

①高考不理想,自感前途渺茫。高职院校相当部分学生认为高考不理想, 他们多数很自卑,认为是高考的“三类”公民,无法与一、二类大学相比。

②家庭贫困,生活压力大。由于高职院校自筹经费的特点,学生学费普遍较高。

③底子差,学习压力大。大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许多新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茫然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压力,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专业选择也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但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倍感压力,困难重重。另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被迫到高职院校读书。这类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不能静下来学习,倍感消沉。

④恋爱与性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把相当精力投入恋爱中。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与爱情。但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感到困惑,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该原因为较高年级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有向低年级发展的趋势;

⑤就业压力问题。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更加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和入学时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从而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失落、不安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 对抑郁症学生干预工作中的难点

对抑郁症学生干预可分为预防――排查发现――诊断治疗――跟踪监护四大阶段,但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工作困难,这些困难与我们管理工作中存在“四不”(机制不完善、执行不规范、权责不明确、工作不衔接)有很大关系。

3.1 排查途径虽多,但实效难以保证。

3.1.1 新生心理测试结果不能反映问题。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后会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但测查目标多数针对适应性问题,因此测查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几率较低。而且,有部分受测学生因为担心测查结果的被发现会对其求学资质产生影响,故意隐瞒实际情况,也给排查增添了难度。

3.1.2 部分排查人员专业性不足,虚报误报情况屡现。部分排查人员但二者都不一定接受过相关心理学或医学教育,不一定能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容易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为一谈,也增加了排查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困难。

3.1.3 抑郁症学生主动就医率低,及时医疗干预难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学生缺乏对抑郁症等相关知识的了解,自我识别率比较低;其次,很多同学不了解学校的医疗制度,担心费用负担问题;再次,抑郁症患者整体就医率较低,也使很多抑郁症学生耽误及时治疗。

3.2 跟踪监护缺乏专业支撑。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是辅导员,但辅导员缺乏抑郁症专业知识,难以得到专业支撑,他们在跟访过程中容易产生无助和疲倦感,长此以往不利于抑郁症学生的恢复,甚至损害辅导员的健康和心理平衡。

4 对抑郁症学生管理的对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大学生中抑郁心理不断增多的现状,下面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4.1 学校方面。

4.1.1 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层次的培训网络培养专业人员及德育工作者,一方面靠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心理系或一些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中有关的专业来培养,主要侧重于学历培训和理论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各级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研究机构等进行短期培训,主要侧重于上岗培训和操作培训。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逐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4.1.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赖于学校整个教育环境的优化组合。为此,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格调高雅、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心理健康专题、案例分析、心灵电影、心理科普宣传活动等各种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高校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以唤起大学生对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4.1.3 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分为常态工作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两者互为补充,确保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得到专业治疗和服务。

常态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等专门机构为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建立“特殊档案”,包括姓名、所在学院、系、年级,精神、行为状态,诊断情况、治疗状况、服药效果、用药指导、紧急情况联系人、反馈情况记录等;对于带药治疗的学生,要求学生定期复查后回访,同时提供辅的心理咨询等; 建立四级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学生群体、院系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校级主管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配合和衔接。

4.2 学生方面。大学生抑郁症原因呈现多样化,凸显了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有待增强的现状。大学生要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除了配合校方的教育外,还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4.2.1 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 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首先学会合理宣泄。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良刺激,剧烈的情绪会降低人的理智水平,一旦失去了控制,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所以,大学生们应学会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排遣。当遇到一些忧愁、烦恼时,应找途径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长期压抑情绪对心理健康是极其有害的。在心情烦燥的时候,也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或物上去,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保持健康的心情。

4.2.2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坦然面对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应付自如,保持心理平衡;再次,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要充满自信,扬长避短。

4.2.3 学习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需求,人际交往易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良好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4.2.4 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大学生要增强心理卫生意识,学习一点心理卫生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就等于把握了心理健康的钥匙,在必要时就可以用来进行自我调节。这可以说是掌握了心理健康的主动。现在,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也不妨向心理老师寻求援助。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因此,作为承担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素质全面、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泽武,吴赤蓬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7期

[2] 《广州日报》.2005年10月10日,2007年5 月22日

[3] 刘连龙,胡明利.《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6期

[4] 马静静.《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现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6期

[5] 陈笑丽.《大学生抑郁心理》.《医药世界》,2006年S2期

[6] 李双,吴卫东.《大学生的抑郁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7] 亢莉.《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9期

[9] 李新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01期

[10] 苏宝芳、曹志清.《 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4年第8期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下一篇:开封市近十年回族教育现状的调研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