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分析

时间:2022-07-25 10:18:57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分析

[摘要] 本文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并构造一个成本模型,将股权融资成本和债权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得出股权融资优于债务成本的结论,更进一步对这种优势做出了初步的分析。依照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股权融资。

[摘要] 上市公司 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一、引言

公司融资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由于企业内源融资受制于企业规模和赢利状况,目前企业的融资的融资结构中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融资又主要由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构成。我国上市公司对外融资多采用这两种方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上市公司选择融资时究竟更应该选择哪一种。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描述

1. 美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美国企业从证券市场筹集的资金中,债权融资所占的比重较之股权融资要高得多。据研究,从1970―1985年,美国企业通过债权融资筹集的资金在企业外源筹资中所占的比重为91.7%,比重远远大于股权融资所筹资金。从1984年起,美国企业已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份,事实上1994年以后,股票市场已成为美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资金负来源。

2.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变化的趋势

我国上市公司在1999年以后总负债率一直在上升,这与1999年以前的一直保持50%有很大的不同,06年甚至达到了84%,这是否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更偏好债务融资呢?我认为还不能完全肯定,因为2002年到2006年间,我国股市低迷,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股票筹资额年年减少,到2005年只有最少的338.13亿,到06年下半年才有所起色。上市公司只有采取其他的融资策略,比如向银行贷款,在99年之后,国家一再降低存款准备金,加剧了公司的债务融资。

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

1993-1997年期间,权益性融资的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1997出现73%的高权益融资的现象,而1998-1999两年则出现高负债融资的现象,负债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例达到73%和76%,与前几年形成明显的反差。究其原因,在1997 年以前,权益性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配股,任何上市公司都可以进行配股,并且配股比例不受限制。为约束上市公司配股圈钱成风的行为,1997 年出台了有关对配股行为进行限制的政策,即: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距上次配股时间超过一年;每次配股比例不超过股本的30%。1999年对国有企业的配股资格略有放松,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10%,最低不低于6%。2001年又修改为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不低于6%,达到以上条件的上市公司才具有配股资格。所以,1997年后能获得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大大减少,以配股的方式筹措权益资金的比例也大幅下降。但2000年以来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家数越来越多,由于这种方式融资金额不受限制,发行规模根据项目需求来确定,对上市公司股本规模的扩张压力较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股权融资的比重有所提高。

以上表明,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里,上市公司更偏好债务融资;在我国,1999年以前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其中它们选择股权融资的部分理由诸如“内部人控制”等在现在还很适用,所以从以上现状分析我们无法确定上市公司更偏好哪一种融资方式,但是我们知道,公司偏好某种融资方式是因为它的成本更低。下面我将构造一个成本模型,将两者之间的成本进行比较,观察哪种成本较低,以便对公司选择融资模式给出建议。

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成本比较

构建模型:

令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总成本为CS,则

CS=PS+CT+CP-PA

PS是股票投资股利,这一项为股利报酬率的函数,则PS=F(募集资金,股利报酬率)。而股利报酬率则是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市价之比,利用目前常用的市盈率概念可以对股利报酬率进行推算,即

股利报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

=(每股收益/每股市价)*(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1/市盈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我国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并提取利润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益金。公司在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决议,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因此,普通股每股可分配股利最多只能为每股收益的85%。联系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际情况,则是相当多的公司常年不分红,或者只是象征性的分红,极少有企业将当年盈利全部实施分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往往采取种种做法,如不分配红利、低比例分配或以送转股本形式分配股利,因此,股票分红的股利支出是极低的,06,07,08年的股票分红率都没有达到50%。2008年8月份止,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为22.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PS=4.4%*50%=2.2%。

CT是指股权融资交易费用,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大概是募集资金的0.6%-1%,小盘股大概是1.2%,平均值应在1%以内。由此CT=F(募集资金,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

CP是指股权融资的公司控制及负动力成本。增发新股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比重,影响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影响股权激励的效应。但股权融资带来的股权分散化,却有可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正效应。我国上市公司在现有的股权结构状态下,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的公司国有股权超过50%,不会构成对控股地位的影响,所以这种情况在我国现在基本上还不存在。此项成本可忽略。

PA是股票上市广告效应带来的负成本。因难以计量而忽略。

所以 CS=融资金额*3.2%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成本=融资成本*R,R指贷款利率。2008年10月份的一年定期利率为3.87%,三年为5.13%,五年为5.58%,则贷款利率会更高。

由上可知,对企业来说,债务成本的最小值也会大于股权成本,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即在目前情况下,上市公司采用股权融资的成本小于债权融资,也就是说,股权融资是现阶段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

四、对于该模型所得结论的理论解释

上述模型只是从表层给出成本的实证计算,它所得出的结论和在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所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股权融资的成本小于债权融资这种现象呢?本文将结合中国的现实背景给出一些答案。

1. 股权成本弹性说

股权成本比债权成本有较多的弹性。债权成本随着利率的确定而得以确定,当企业不能支付合约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强制措施保证合约的实施。相比而言,股权融资有很大的灵活性,它随着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投资者的期望也随之发生变化,资本市场效率,透明性,规范性,投资者组成,投资者心态等都会影响股权成本的弹性。在中国,股票市场还处于无效与弱式市场之间,股票价格易发生频繁的无序波动,投资者对股票收益率缺乏客观的计量标准,极易受价格波动的影响,所以股东要求的收益率也在不断变化,实际上是股权成本在相应的变化。

2.投资者的弱势

中国股票市场一再以来都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的发育很不成熟。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博弈中,投资者总是站在弱势的一方,所以投资者一般都会选择“用脚投票”,使公司在经营方面较少受到控制。

3.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经理人制度还不完善

当公司经营不善时,企业股价会下降,企业会成为兼并的对象,从而引起管理层的撤换。在中国的情况来看,收购兼并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更为滞后,企业一般不会撤换管理层,所以管理层会认为股权融资成本更低。

五、 小结和建议

本文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并构造一个成本模型,将股权融资成本和债权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得出股权融资优于债务成本的结论,更进一步对这种优势做出了初步的分析。依照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选择股权融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数据无法找到,这影响了本文的分析,限于个人水平,整个文章的逻辑严密性不够,这也是我今后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晓 单鑫:1999:“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载《经济研究》第9 期

[2]黄少安 张岗:2001:“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载《经济研究》第11期

[3]张合金:2007:《公司金融》,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4]李悦 熊德华 张峥 刘力:2008:“中国上市公司如何选择融资渠道―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载《金融研究》第8期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博弈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资金来源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