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5 07:32:57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治理模式的完善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控制环境 控制活动 风险评估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该规范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虽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非上市公司也要执行,但足以看出加强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大中型企业,很少涉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不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相反,中小企业十分有必要完善其内部控制,且其内部控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原则。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该规范的第5条中把内部控制要素概括为5个:

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一、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对于中小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人认为中小企业财力和人力有限,一个人往往要承担多项工作,很难进行职责分离,一个人可以做的事如果要让多人来做,相互牵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有人认为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领导者直接控制就可以,且效率高。这种思想在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措施确实相当薄弱。

然而,内部管理缺陷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规模逐渐分化,少数成长为大型企业,而为数众多的仍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先天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不强、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欠缺。企业治理模式的完善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不仅是合理的治理制度,还要设计出匹配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薄弱

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机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控制环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大多数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凭借个人的直接控制和直接观察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去建立内部控制。另外,还有不少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这种对自我控制的排斥影响了企业员工对控制的理解和执行。

2.组织结构及职责分配不合理。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组织结构的设计,权力往往集中在“一把手”手里,对组织分工全凭领导主观意念决定,导致工作分配不均、职能不清、责任不明、信息不畅。

3.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不恰当。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设计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和薪酬等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执行人,人员素质不适合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中小企业家族式现象比较严重,任人唯亲,部分人员凭借特殊身份凌驾于制度之上,即使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好,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正式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很多风险并不为企业本身所控制,但企业应当尽早识别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到“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增强生存和竞争能力。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建立正式的风险评估程序,及时识别各种经营风险,评估风险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程序,结果往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顾了东头顾不到西头,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往往容易导致“并发症”。

(三)控制活动不当或难以得到恰当执行

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指令的一致性的政策和程序,它包括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务控制和职责分离5要素。授权方面,中小企业通常缺乏正式的授权制度,一切事情都由“一把手”说了算,通常仅需一般授权的往往由于手续过于麻烦而影响了办事效率,而需要特别授权的又无法进行集体决策,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业绩评价方面,中小企业缺少应有的预算管理制度,致使对异常的差异无法采取必要的调查和纠正措施;信息处理上,中小企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对各种信息的处理不够及时;实物控制方面,由于受人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对实物资产和记录缺乏相应的控制制度;职责分离方面,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做到适当的职责分工,员工常常身兼数职,即使从形式上做到了职责分离,也往往因为不同岗位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企业能够良好运行的前提是其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沟通必须保持顺畅,这需要一个稳定的信息系统。良好的信息系统意味着上下沟通便捷、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传递方便,从而有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而无效或效率低下的信息系统则会影响内部控制的功能和效果。在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上,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信息沟通则比较容易。然而在与外部进行信息沟通时,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信息处理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愿意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与外界信息沟通渠道闭塞。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往往会由于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而失去投资、融资机会。

(五)内部监督不到位

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评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对控制的监督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内部监督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纠正措施。中小企业通常缺乏协助管理层监督内部控制的职能部门(如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相应或类似的职能部门,也可能由于执行监督职能的人员不具备应有的素质而导致监督无效。

三、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1.强化领导意识,更新观念。中小企业协会、内审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发挥作用,组织中小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习,使他们树立现代管理思想,更新内部控制观念,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并自觉接受监督。

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适宜在组织中建立将功能层级制和水平层级制有效结合的组织结构。

3.改善人事管理。中小企业在改善人事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人”时应注意适才、适能原则,根据岗位选择合适的人才;“用人”时应突破血缘、亲缘关系,坚持任人唯贤原则;“育人”时应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体系,不断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留人”时应制定详细而又明确的职务晋升和工资晋升标准,使每位员工都明白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加强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应当树立风险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制定正式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即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压力,及时识别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优化控制活动

中小企业由于其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在建立控制活动时要有别于大型企业,需抓住关键控制点注重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政策与程序不能流于形式。具体来讲,在授权方面,中小企业领导层要把权力适度下放,对于关键决策,则应实行集体决策。此外还要遵循授权无例外原则,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在实物控制方面,中小企业应对企业的实物资产从取得到报废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应把握企业资产的购进、耗用、报废等各环节的控制,通过建立定期盘点制度,掌握企业资产动态,加强管理;在职责分离方面,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四)增强信息沟通

在内部沟通上,每位员工必须了解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必须知道企业期望他们作出哪种行为、哪种行为被接受、哪种行为不被接受;还必须知道在其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还应注意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

在外部沟通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可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帮助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更快捷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树立企业形象。同时,中小企业要积极主动对外披露信息,让外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

(五)加强内部监督

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内部监督的作用,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给予监督部门相应的权利,并配备合格的专职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理时要做到不徇私不包庇。此外,如果中小企业不具备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的条件,则可以设置一个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力量,对企业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与执行有效性定期进行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参考资料:

[1]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5月22日.

[2]COSO.《Internal Control――Intergrated Framework》, Sep.1992.

[3]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 Sep. 2004.

[4] 兰艳泽.《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李明辉.《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上海会计》,2002年第7期.

上一篇: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新准则下会计和资产评估行业间协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