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时间:2022-07-25 12:15:05

中国目前大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摘要]创新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除了要有体制、制度和机制保证外,还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有创新教育,但这方面目前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观点,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创新教育 创新型国家 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措施

[作者简介]王临(1978- ),男,浙江温岭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77-03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国际上,把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力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然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有一大批肩负建设任务的创新型人才投身其中。创新国家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

一、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创新,然而由于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技术不足,使得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近些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只占美国的1/30,韩国的1/4。在科研文章的发表上也是如此,被世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能发表80多篇,而我国所有大学只能在上面发表十几篇。这说明我国在创新研究、高水平基础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确有一定的差距。现实的差距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较多问题:

1.我国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冲突。我们长期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致使许多学生只局限于掌握大量知识,难以发明创造。由于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目前有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一些创新的实验课进行生产实习,但大多情况下是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不太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

2.我国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对大学而言,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缺少专业指导老师,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大学生科技创新参与面窄、机会少,资金支持力度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3.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没有一整套完整的机制。我国大多数高校现在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行政部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监督和指导。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机构在校团委、学工部、大学生科协等的牵头下成立起来,在国家或一些省组织科技创新大赛时,承担组织大学生参赛的职责。由于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临时的,所以我国许多大学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明显表现出局限性和短期性,难以进行深入持久的技术创新活动。

4.我国的大学创新教育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稳定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精力和时间投入明显过少。尽管也有一些大学生经常能获得一些大奖,或者在科研中取得很大的科研成果,并且其成果能够,或申请到专利,以及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但这毕竟是少数人获得的,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这些殊荣的标准太高,难以参与。与此相关的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且现行的评价机制过于注重科技创新的最终成果,忽视中间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科技创新临时突击性强,不重视原创性。

5.当前大学教育中科技创新知行不一。虽然不少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但创新能力很差,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虎头蛇尾、碰到困难就放弃;没有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忽视了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联想能力、发散能力、逆向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二、必须重视创新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高,知识掌握得多少已不是评价的主要标准,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快速学习,获取新知识,进行创新。教育被赋予更高的期望,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决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与质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我国这些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特征与科技教育有密切关系:全社会的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要达到4%以上,而我国现在只有1.4%。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一些发达国家为50%以上,而我国现在是25%,将来希望能达到60%。对外技术依存度,国际上一般为25%左右,目前我国是60%,不少产品所依赖的技术都是外国的,未来希望能降到30%。人均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世界平均水平是7%,我国目前仅为发达国家的0.14%。实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自主”是离不开本土人才的培养。

我国根据市场经济建设经历的总结,借鉴其他后进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上,提出“自主创新”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充分利用自身创新资源,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等方式,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使之在产业化中产生重大影响,实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品牌,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实际上要求国家独立地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即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产生对全球的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目的。

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自己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是有道理的:第一,自主创新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已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形式发展成为各国依托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以产品为依托的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国家由于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处于支配地位,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分工产业链的下游,获取的只是微薄的工资和加工制造收入。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就要从低端走向高端,拥有核心技术,而拥有核心技术的途径只有靠科技与教育的自主创新。 第二,自主创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必要手段。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由于长期采取模仿战略,科技多是模仿西方的,真正由自己研究的科技少之又少,在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能源短缺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我国国民财富的创造要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经济增长以巨大的消耗为代价,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技术创新和创新教育作支撑。

三、大学创新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必然要求人才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运用等。

我国虽然提出建立国家创新系统,但在实践中系统的效率很低,这是因为:第一,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相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系统,产学研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第二,技术改造、引进和创新存在脱节现象。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是我国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将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从技术依赖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转变。我国尽管认为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体,但并没有很好地激活,导致企业缺乏创新需求和主动求知的激励,国家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不紧,高校的知识无法流畅地传输和获取,国家创新系统效率低下。要建立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即建构一个以自主创新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全方位的创新系统。其关键是要有创新型人才,必须依靠创新性教育来完成。

1.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新的科技学习方式。本来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可以说知识教育并没有错,因为创新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基础知识,但需要专家对知识的精选,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精讲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精学,精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可以说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即使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传统知识学习是一种单项的演绎思维,即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功能是验证真理、验证结论,利用演绎方法和演绎思维只能进行模仿,却难以进行创造。这种单项演绎思维的培养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表现为教师先讲结论,如定义、公式、原理、概念,然后用很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个原理的存在,让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完成教学过程,这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演绎思维。但只有这样是不行的。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就必须要把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智慧实际上就是灵活机动、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智慧包括博闻强记、触类旁通、灵悟选择、多向重组和创造的智慧,即表现出学生应该听得懂、说得清、有办法、做得到、有效率。有智慧的学生必然是听得懂:无论别人说的话如何艰涩和混乱,都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知道别人讲什么;说得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要表达的思想在很短的时间里,言简意赅地讲清楚;有办法,解决问题有方案或主意,当一个事情突然来临时,要能够说出一二三四五,用什么办法解决,这就是灵活机动,是有智慧的表现。应该说,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要培养智慧,就要把传授知识的教育变成过程的教育,让学生享受过程,并在其中思考、创造和构想。

四、提高我国大学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建议

1.必须先有创新型教师。拥有创新素质教师需要具有的特点: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独立自主、自我思考,能言传身教,热情,常与学生在一起,能提出恰当的奋斗目标,善于发现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鼓励创新等。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管理思想要有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制度上做好保证:抛弃权威思想,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不要急于评价,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要使学生热衷于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获得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提问。教师不只限于让学生复述观点,还要积极思考。

2.大学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具体措施是:要逐渐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加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完善的实验设备,并使实验室成为开放性创新场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服务;各种新闻媒体,如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网络、报纸等要广泛地对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成就进行细致的宣传,激发学生在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兴趣和热情;根据专业和年级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将一些特定项目有针对性地设计成各类科学和技术活动。

3.专门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高校可由校长基金、校友基金、资助实验教学、教师的资金、国家奖励和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方式筹集资金,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面覆盖强的系统网络式支持。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建立,必然会激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4.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制。形成长效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健全的组织体系,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管理机构,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能够规范地进行。完善现有激励体系,我国大学可以考虑将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量化为科研工作量,列入考核评估指标,并与教师晋升评职称挂钩,以调动教师指导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只要有科研成果就要奖励,成果越大奖励也越大,最好能够有一整套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对科研成果可以量化为学分,取得重大成果的可以保送为研究生。综合型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指标外,还要有对个人素质、能力的评价,反映学生创新程度、创新的实际贡献的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要解决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问题;评价体系还要坚持道德优先,求真务实,以德才兼备为导向,这对处在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很重要。科技的转化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要尽量地转化到生产活动中去,实现创新成果的作用。大学要积极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基地、实习基地等,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和优势互补,将高校科技的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校企双赢局面,把中国建设成名符其实的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舒家捷,肖云龙.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交通高教研究,2002(2).

[2]华党生.对创新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5(3).

[3]朱英华.大学生创新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4]宋玉茹.当前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东盟博览,2011(5).

上一篇:乐在课间十分钟 下一篇:大肉过瘾 小肉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