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07-23 11:48:27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近年来,一体化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成效也很显著。本文着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相应的分析,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教学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然而因各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还是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因此,要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目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步伐。基于此,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析,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一体化教学理念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贯彻“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企业要素”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特色教学模式。

(一)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实现高职教学目标

随着高职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职生源的差异性也逐步加大。不同的生源有不同的教育教学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不仅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更主要的是在“怎么教”方面为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传统的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先教后学、先学后做的模式最为普遍。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其中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容易造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而陷入枯燥,学生无兴趣;并且由于缺乏真实的场景和学习情境而使所学知识难于理解,理论学习效果差;同时,如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衔接不紧凑,则实践时先前所学理论知识很多已被遗忘,需要教师边带领学生实践边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的理论知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降低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先学后做,也容易出现学、做脱节,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要点,也不利于增强实践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最优方案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教、学、做为一体。

(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社会适应期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课堂与实训室融为一体,把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理论的知识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可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从业的真实本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和人力资源岗位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进入企业、社会之前就了解相应的知识,了解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好有效的铺垫。

(三)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属于核心部门,掌握着许多人员的敏感信息,许多信息需要严格保密,一般也不轻易接受学生在专业岗位上实习,所以造成顶岗实践基地建设相当困难,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许多的中小企业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停留在初级的人事行政管理,内部专业岗位的设置很少或干脆没有,即使学生去企业实习,也是做一些初级工作,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通过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可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教学、任务导向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实践知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应明确专业课的要求、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岗位所需的技能特点,编写相应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答疑。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教师要求更高了,锻炼、培养了教师,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行,可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教学效果和效率更能得到提高,使学生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发展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即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工作领域,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方式,由企业专家参与编写适合实际操作过程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校内引入模拟管理实训,校外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以勤奋敬业精神为核心,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立足之本,具有不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位岗位是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操作岗位。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对应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本专业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分析开发全新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的搭建上,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剖析,走“职业化”道路,即以具体的工作岗位为依托,解析出典型工作情境,并针对其完成学习领域的构建。

2、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上,对于纯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增加业务操作的内容,设计的原则以对应岗位需求为准。

3、在课堂安排和学习效果的要求上,不再是知识点的具体陈述,而是工作情境的组织,教师从授课者的身份转变成组织者,学生从听课者的身份转变为实施者,从这一意义上,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效果。

4、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突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尝试多角度看待问题、多手段解决问题、多渠道创造机会等,以求达成对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工作内容(业务对象+业务领域)”为载体设计教学领域,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完成各个环节的教学。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划分为七大工作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将工作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根据各行动领域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将实际工作任务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进行学习性任务设计,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如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突破教学的传统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专业特点, 设计了以模拟公司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融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组织模式,并在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模拟公司项目, 构建基于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就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性别与个性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让具有不同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的5-6 位同学组合成一组,成立模拟公司。根据专业特点,小组成员分工包括人力资源部经理、招聘主管、培训主管、薪酬主管、绩效主管等。以后,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各模拟公司进行各项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这样就达到了在没有更多实践条件的情况下,开展一体化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不同教学项目,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项目内容。 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在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组织模式,融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任务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补充,升华一体化教学模式

无论如何模拟或仿真,校内教学毕竟是模拟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仍有一定差距。要做到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一体化教学还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故本专业所设计的最后一个项目内容“综合实训”,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及第六学期到自己联系的企业或学校安排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领取一定的报酬。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工学结合实践, 在此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新荣,构建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2008.

[4]张晓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时空,2009.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9(2).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学改革课题“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12-38-3)

上一篇:浅谈如何改进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实施中的管理... 下一篇:高职院校与普通中学对口专业衔接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