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7-20 08:38:35

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任何人理所当然珍惜。但又有多少人能言行一致真正做到呢?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时间,关于中小学生因升学压力或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自杀或他杀的报道屡见不鲜。本来如此肃然起敬的生命却轻如羽毛地不堪一击!这些,不得不使我们对教育进行反思:在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渗透是不是被我们“一如既往”地忽视了?不考虑其它教育因素之外,作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突显人文因素上,是否得以显示呢,我们是否让我们的学生铸就健康心理,真正做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体验”生命。

一.利用语文教材 构建人文关怀

生命化语文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面对他们,要用前瞻的眼光,意识到他们无与伦比的潜力,清楚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清晰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探究,营造重视并努力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使教学具有生命意识,个性意识。个别性、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要始终贯穿于课堂,达到课堂中因材施教,“一锄识尽婆娑草”。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发挥学生身上的优点,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突显人文性,创造有利因素,为语文课堂中形成“生命意识”,营造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

生命化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民主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自身定位发展。应该理解和宽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误差,甚至“不可饶恕”的错误;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平等并善待自己的学生,让自己的学生都有斩获,都能享受到“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喜悦。在语文教学的新时期,不能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的多少,而是应该专注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张扬学生的个性,铸就学生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利用语文教材 渗透生命意识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文明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树立克服生命过程中遇到的坎坷,树立如何使短暂生命变得更美丽。我们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但生活的旅程有许多陡峭的悬崖和不可接受的风险,我们就要为短暂而美丽的生命,愿意献出我们真诚的爱,愿意拿出我们真诚的努力,以我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铸就我们人生永恒的辉煌。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刻提醒着用心努力的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的,人如花朵,灾难就会被乐于解决,强大的时代潮流,将洗净不愉快。只要加快步伐,鼓足生活的风帆,抖擞精神地生活,你的生活就是壮丽的瀑布。

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出人意料”的遇到各种挫折,那么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劫难”呢?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流放中,身处逆境,仍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奋斗,他热爱自己的生命,致力于追求生命中的理想,相信一切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用诗歌阐释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意识和积极的人生观,渗透坚强的生命意识于学生的心灵中。生活中“不小心”的“欺骗”,那是生活的伴奏曲,那是生活带来的积极向上的音符,那是生活战胜困难的号角。

比如,教材中《谈生命》一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教者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出现的“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等富有生命意义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生命中幸福都是在“痛苦中”分娩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宝贵而又短暂的,对每个人都有一次,酸、甜、苦、辣有营养,成功和失败都有收获,必须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向上精神,必须有扬起生活风帆的决心和勇气。

三.利用作文教学 深化生命内涵

写作是表达自己心灵情感并与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朝有益的方面发展,形成良性的生命意识,作文教学,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不同的心理差异为前提,要以尊重学生不同的生命个体为前提,让学生真正抒发他们的真挚感情,让学生真正袒露心迹,让学生真正热情地拥抱生活。

教师要善于利用作文教学,深化学生心灵中的生命内涵,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因素,给学生一个“善始善终”的幸福。

葛艳琳,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上一篇:青春总是突兀的 下一篇:美丽鄂尔多斯 幸福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