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升本”制度探究

时间:2022-07-19 05:02:59

高职“专升本”制度探究

摘 要:高职“专升本”是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职“专升本”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引发的问题,提出应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正能量导向作用、适度发展本科、研究生高职教育等举措,从而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专升本”;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正朝着高层次、复合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其结果之一就是产业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它直接导致了对技术应用人才的广泛和迫切需求。 21世纪产业化正向高新技术发展,给技术型人才创造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国家更是大力发展高职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离,普通教育可以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成了终结教育,终身教育体系要求建立相互衔接的高职专本立交桥,“专升本”制度是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重要举措,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高职专升本是指高职应届生经过所在省、区、市的教育厅(局)统一组织招生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的三年级继续学习,毕业成绩合格后,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与正式本科基本相同),不属于成人的专升本。高职专升本正在试点,招生计划有限,仅有少数考生有继续升学的机会。经过近九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对高职“专升本”褒贬不一,现综合争论焦点谈谈高职“专升本”的发展走向。

一、高职“专升本”制度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构建完整高职教育体系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普通高等教育定位在5A级(理论型),高职教育定位在5B级(实用型)。从这一权威分类法中明确高职教育按照不同职业岗位对技术人才要求的水平可以在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上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层次上已较为完善,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系统体系,而高职教育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与国际教育还有很大差距,高职“专升本”这一教育形式是高职学历建设上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完整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缓解高职(专科)就业面临的压力, 拓宽高职院校社会竞争力

传统观念使得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重视毕业生母校的知名度,轻视技艺型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遭受不公正待遇。另外,主要行业、部门的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形成,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员工不同学历实行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致使大量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造成高职(专科)人才不能按目标就业。“专升本”能使部分优秀高职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再学习2-3年,缓解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长久以来,国人对高职院校认识偏差,有的学生宁愿复读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社会对本科学历的推崇和认可使得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想方设法上本科,严重影响高职招生录取。高职院校实施专升本以来,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曲线升学的明智选择,在较大程度上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招生困难,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地位,也推动了高职教育这一新教育类型的发展。

(三)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密集程度明显提高,技术进步速度明显加快,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这种发展趋势使生产第一线对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情况发生变化,原来的高职(专科)层次人才已难以适应一些技术密集部门的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倍受青睐。发展 “专升本”教育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专升本”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2006年1月,教育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其中关于专升本的政策:一是限制了许多举办高职专升本的学校;二是限制高职专升本的名额。“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高职专升本政策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2006年高职专升本政策的转向及专升本教育的降温,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升本走向问题

受固有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的制约,十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升入的本科学校基本上是学科教育类型,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类型。升本走向上的这种“专与本”教育类型上的不同,是以高职学生终止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代价的。这就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缩减,对我国本来就严重存在的结构性缺员就业问题来说如同雪上加霜,高职专升本政策造成职教资源流失,这也是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相抵触的。

(二)考试导向问题

专升本考试内容主要是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现行“专升本”制度无形中充当了“考试指挥棒”,学生过度重视专升本考试,他们会放松非考试科目的学习,甚至放弃专业实践及实训,极大忽视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严重影响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育,脱离了高职教育轨道。而对那些不想专升本,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重视专升本,甚至会因此而调整既定的课程安排,比如增加基础课程的学时,减少专业实践学时,从而影响这部分真正想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的学生的培养,使其利益受损。

(三)后续影响问题

对成功升本的学生言,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首先,他们升本后面的第一个问题即是本专科课程的有效衔接。专业对口的,相关课程存在较多重复,导致衔接损耗;个别专业不对口的,则存在课程脱节问题。学生需面对因补课而带来的学习负担繁重的问题,进入本科学校深造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现状。在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知识结构衔接不畅问题,直接导致他们既不如本科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在实践能力上与高职学生差距明显,在社会竞争中劣势较为突出。其次,因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均需注明“专升本”字样,致使用人单位及有关高校对证书的含金量表示质疑。这就为学生求职及考研带来了障碍,使得很多专升本学生自卑心理较为明显。

(四)政策及实施问题

“专升本”制度还缺乏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障。“专升本"制度一般只在部分普通高校得以实施,在很多著名高校,“专升本"制度得不到贯彻,主要借口是高职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容易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等等。这都是因为“专升本”制度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政策和法律作为后盾,缺乏减少阻力的工具。国家对高职“专升本”进行了严格的规模控制,这使得“专升本”制度在实施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有些地方的民办高职院校不具备办本科教育的资格,没有本科教育的办学权和招生权,却打着“专升本”的幌子,对学生进行误导性宣传,并擅自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国家都不予承认,这也影响到了高职“专升本”的信誉。

三、完善高职“专升本”制度的对策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专升本”是必要可行的,只不过在现阶段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一)“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层次,构建专科、本科至研究生的完善高职教育体系,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呼吁发展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在我国建立起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高职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实现自我循环,必须对已有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改造。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朝大众化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有赖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有赖于发展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时也是学术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早在1965年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而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都以实施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但是,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培养倾向。面对汹涌澎湃的大众化教育浪潮,我们必须对已有的普通本科院校进行调整和改造。其次,应该将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院校。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培育了雄厚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了可观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设备,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经验,这就为提高其办学层次,升格成职业技术教育本科院校提供了条件。将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院校,将会更好地发挥其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有助于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

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在人才培养的特征上应有显著的差别,对专科学生要求知道如何做,对本科学生则还应要求为何这样做。在专业培养模式上,确立“大类宽口招生,基础学,专业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多层次的基础平台,多方向的专业模块”的教学体系。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的教育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建立高职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要求;柔性专业方向模块的选择,体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符合职业性特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体现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安排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要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发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开发隐性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3”、“2+2”模式的特征是学生尚未完成专科阶段的学习就进入本科学习。其优点是:教学计划与普通本科统一,不必另行制定,无课程衔接问题。其缺点是:①由于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二年级结束后进行的一次分流,学生尚未全部完成学业,学校和学生会受到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使正常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有些学校和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准备升本,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②按照普本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教学难度较大。事实上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改变了原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变了高职教育实施“专升本”的初衷,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学生学习困难是必然的。“3+2”模式的优点是:①学生完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2年或3年专科教育后,可以参加省市一级组织的“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也可以先就业,将来根据个人发展或岗位需要选择再进修学习。②一般不会冲击或影响正常的高职高专教育,而且“3+2”模式可以吸纳更多的应届或者历届专科层次毕业生报考。其缺点是:①可能会使一部分好的生源在专科毕业后流向社会,先就业,放弃报考“专升本”教育。②由于生源来自不同学校,对后两年教育的课程设置、组织教学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坚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正确引导“专升本”走向, 改革高职“专升本”考试方法

现行“专升本”导致高职学生过度重视升本考试,将主要精力放在专升本备考上,忽视了学业,有甚者更是借用逃课来应付升本考试。这种现象如果不正确的引导,势必偏离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因此,首先校方应明确办学宗旨,不鼓励大力宣传“专升本”相关政策和开展动员工作,为学生营造良性的职业教育氛围;其次,要求学生全面学习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全部课程,保证高职学生能获得“必要、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充分认识到“专升本”升学率不应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衡量指标,而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专升本”考试采用统一考试录取,考试试题根据本科教学要求设置的,过多地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未从高职教学实践性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这对高职学生来说,升本考试与其实际学习存在较大脱节。改革现行高职“专升本”考试制度势在必行,考试内容应与高职学生学习紧密联系,合理把握试题难易程度,考试科目上强化专业技能测试,这也使得高职学生负担减轻,注意考察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进入本科学习阶段,要根据高职学生特征,制订一个针对性的“专升本”教学计划,做好专本科阶段的课程衔接,切实增强教育学习的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这类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真正实现“专升本”的学习目的。

积极扶持示范性高职学院提升办学层次。示范性学校是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效益突出,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院校,允许并鼓励这类院校发展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鼓励高职院校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教育起步时间和发展速度都远超国内,办学层次也较为完善,要拓宽渠道,与国外高校建立持久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为我国构建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学习。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专升本”制度还应考虑,设立副学士学位,规范高职院校办学,完善学位制度

学位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不相匹配是我国学位制度一大缺陷。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由学士、硕士、博士三级构成,三级学位制度将高职高专这一层级拒之门外,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学位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为选拔和使用不同层次人才提供学术上的依据。学位制度作为与高等教育制度相配套的制度,理应涵盖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以使学位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匹配,各级学位都与临近的学位相互衔接和贯通,才能对整个高等教育起引导、规范作用。有人认为职业技能与学术关系不大,甚至担心增设副学士学位会使学位贬值,这是把学术过于窄化的结果。实际上,博耶把学术分为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四种。应用的学术不仅指科研成果的应用,还包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高职高专毕业生所掌握是应用的学术。设立副学士学位,使高职高专教育纳入学位制度范畴,是完善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必要举措,设立副学士学位对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副学士学位的设置使我国学位制度由三级制转变为四级制,增加了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的梯度,丰富和完善了现行学位制度;其次,副学士学位的设置有利于建立起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使广大高职高专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学位通道,适应社会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第三,副学士学位的设置有利于规范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准,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为培养大批优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学位制度的保障;第四,副学士学位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逐步摆脱被“歧视"的尴尬处境。设立副学士学位的关键是确保质量的问题,质量对一个新学位的确立和发展是起着生死攸关作用的。国家应制定副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使用一些具体的学术水平衡量指导(如课程要求、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等),切实保障学位质量,对高职院校要评估在先,授权颁发学位在后,并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以便通过一定时期的运作,使社会、民众、高校、学生均认可和接受这一新的学位。美国是世界上副学士学位设置最早也是发展最充分的国家,受其影响,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我国的香港、台湾也均设置了副学士学位。这一学位的设置必将成为国际的共同趋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的“专升本”制度,着眼于高职院校功能多元化和办学目标多样化,以便拓宽办学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专升本”制度的理论构想,必须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规划、论证和试点,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高职院校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 董大奎.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 程忠国.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2008(6).

[3] 姬慧.破解高职专升本教育困境之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2009(11).

[4] 王莉平.高职“专升本”未来发展走向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 11).

[5] 李红卫.我国高职专升本政策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0(3).

[6] 徐达奇.发展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之我见[J].教育与现代化,2011(6).

(本文审稿 黄红霞)

上一篇: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研究综述 下一篇:MATLAB软件在数学模型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