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2-08-24 11:44:0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主要分析了目前高职专升本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并将专升本教育定位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阐述了制定课程体系的原则、设计思路,并设计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并给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教育;课程体系;相互衔接

自1999年开始,北京市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开展“3+2”模式的“专升本”教育,在专升本办学的十几年中,几个关键的问题一直是各个院校和教育家研究的热点,如专升本的实施模式问题、入学考试方法、人才培养的定位、专本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等等。在这些问题当中,专本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是研究最热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目前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在实施“3+2”模式的专升本教育中,有两种衔接方法。一种是升入普通本科学校,比如北方工业大学,插入到相应专业的大三年级继续学习到大四毕业;另一种是升入技术应用性本科院校,比如北京联合大学,独立编班完成2年的学业。

以第一种方法实施的专升本教育,学校不再制定独立的培养方案,而是按照普通本科的各项要求实施教学。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之间的知识系统性非常强。而高等职业教育属职业教育体系,是基于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不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主要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故相对普通本科来说,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系统,呈碎片化,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适应,大多数学生学习跟不上,经常考试不及格以至拿不到毕业生或学位证书。

以第二种方法实施的专升本教育,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技术应用性本科来培养。2011年以前课程体系基本是普通本科培养体系的削减版,把某些课程的标准和要求降低,并加开了实训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但是其课程体系依旧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的,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其职业性和应用性不强。学生在找工作时,与普通本科的毕业生相比劣势明显。

自2011年以后,将专升本教育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笔者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定位分析与研究》一文中得出,专升本教育在教育层次上是本科,在教育类型上是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本文作者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定位分析与研究》一文中明确将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故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基于职业领域分析的原则;加强技术理论基础,削弱“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要服务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要基于工程、强化技术、重视综合技术在职业环境的应用;课程体系平台化、课程模块化,通过课程模块的组合和更新来支撑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考核,尤其是综合技术类课程的考核要在实际职业环境中进行,要突出考核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职业性。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教育要求,又要体现出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特征。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是在工程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故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基于工程、夯实基础、面向职业、强化技术、重在应用”为思路。

夯实基础主要指技术理论基础,以行业关键技术确定理论内容,将理论性特强的课程和章节删除或削弱。例如《编译原理》课程中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形式化推理多,是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理论研究、或更高级的技术开发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专升本教育不再开设该课程,将其中的必要内容加入到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整合也体现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类课程中。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中关系代数和演算部分为较为抽象的符号化推理内容,故这部分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

面向职业是指将所学的技术通过企业的项目模拟、实务专题、实际的企业项目、企业顶岗实习以及进入职场等方式训练关键技术和综合技术,通过企业化的工具、语言、过程、方法来使技术达到职业化的应用。

强化技术是指依据岗位职责,确定从业岗位的关键技术,先设置单项技术课程,然后设置由多个单项技术构成的综合技术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重在应用是贯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技术在实际的职场中获得应用,尤其学生应该掌握技术应用的方法、工具、过程等重要因素。

四、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上面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构建出由两个体系、四个平台、七个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一)两个体系

课程体系逻辑上由技术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构成。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两个体系是融合在一起,技术理论课程体系是为实践课程体系服务的。其中基本素质平台、专业基础模块、关键技术模块和综合技术模块等构成技术理论体系。该体系的设计思路是技术从单项到综合。依据对专升本学生在读高职期间所学课程的调研结果,开设或者补开教育部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开设的骨干课程,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的理论要求,夯实专业技术基础,为就业或考研提供有利条件。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核心、最基本的技术,调研结果显示80%的学生对该技术掌握程度不理想,故在基础平台中增开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及实践训练课程。依据岗位职责,确定岗位关键技术,首先设置关键技术课程,然后设置由多个单项技术构成的综合技术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课程体系由技术职业化应用模块、实践技能训练平台、职业技能拓展平台三部分构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包括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测试技术、软件分析与设计技术,通过验证性实验、单项技术训练、项目综合训练、职场顶岗实习训练过程,在技术的不断综合中得到训练。

(二)四个平台

建立夯实基于“本科层次”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概率、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沟通与交流等本次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工科素质、良好的政治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健康的体魄,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高尚的文化素养;建立提升基于“单项综合”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面向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面向职业和岗位群工作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和专项技术,体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综合技术等。此外还要适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对专业技术的适度深化和扩展,对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按照基础实践能力、单项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保证将实践能力贯穿到二年的教学中;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实践教学的实施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如何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将是未来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实践能力通过校内模拟企业项目、校内外实务专题、企业顶岗实习、入职企业岗位等一些列的校企合作方式使得学生职业能力、技术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三)七个课程模块

由于专升本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入学第一个学期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必须模块化设置,一方面便于基础差的学生补修,另一方面也便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更新。七个模块分别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关键技术课程模块、综合技术课程模块、技术职业化应用课程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职业能力提升模块等。每一个模块由若干可课程构成,每一个课程内容也要求模块化,除专业基础课程保持不变外,其他课程可以随时更换,课程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更新。此外,还应该及时调研当届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通过校开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填补基础、专业深化课程便于学生考研。

五、实施建议

在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和做法是保证课程体系发挥应用作用的必要保障。实践教学列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适用于教学的企业项目的开发;探索课程或课程模块的企业化考核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加强过程监督和控制;关键技术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考核一定要到实际的职场中检验。

参考文献:

[1]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J].高职教育,2011(13)

[2]张爱军,罗军.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3

[3]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性学位教育课程模式及其衔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

[4]董大奎,路瑞峰,棘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

[5]杨晓燕.发展本科高职的理论和策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职专升本教育相互衔接人才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 下一篇: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