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综合成长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07-19 03:54:03

我国企业综合成长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迄今为止,对企业成长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盈利水平上,而鲜有考虑其构建和谐社会、注重生态保护的指标,本文将构建和谐社会、注重生态保护的指标纳入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中,包括多层次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权数的确定,实现指标值和评价值的转换及评价值的合并。

关键词:综合成长能力 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对企业成长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方各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开展了依据企业财务实绩统计指标的评估工作,并逐渐形成了美国的财务导向型、日本的经营导向型、德国的偿付能力导向型,以及英国的系统评价等几种主要的企业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典型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主要有:一是中国企业管理全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二是《管理世界》中国企业评价中心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三是中国人民大学制定的“企业活力评价指标”;四是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管理咨询部的“企业实力指数”研究报告;五是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和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共同设立的成长型企业评价方法。其中,关于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上是在20世纪开始的。评价指标从一向多元、从单纯的财务指标到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逐渐过渡。“成长型企业评价方法”是目前我国运用得最广的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方法。该评价体系将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在指标层面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其优点是指标较全面,同时能够反映出评估期相对于基期的成长状况。但从评价结果看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其中没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反映出该评价体系的缺陷。该评价体系并未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实力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对大量企业实际经营成果的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只有找出企业经营的共性、对未来最为关注的因素,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一)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

企业的成长是个持续复杂的动态过程,在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评价指标设置方面,按照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企业成长机制,按照可持续成长性企业具有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和持续性四个特征,分别设置外显层、中间层、内含层指标。在设计具体的指标时,除了考虑信度和效度外,还遵循“SMART”原则。

1.外显层指标。它是企业成长的外在表现。

销售收人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人)/上期销售收人×100%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净资产增长率=(本期净资产-上期净资产)/上期净资产×100%

2.中间层指标。它主要是指企业的能力指标。企业能力是企业成长实力和潜力的综合结果,是企业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反映企业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创新能力等。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经纪人角色的集中反映。传统上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指标既考虑到了企业所有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外在的获利水平,又考虑到了获利所承担的风险和机会成本,更加科学。因此,本文选用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营运能力。它是衡量经营效率的指标,是企业发展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延伸。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偿债能力。它指企业偿付债务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别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行业成长力。行业成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可以用行业销售增长率来反映行业的成长状况。

行业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额-上期销售额)/上期销售额×100%

3.内含层指标。它主要指企业的资源状况指标,是企业成长的保证。企业成长能力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企业的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定性指标。企业成长的评价归根到底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是指对人才拥有状况和人才素质的评价。因此,这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人才的构成状况、中高层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企业财力资源的评价,主要是对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有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通常,融资渠道多的企业比融资渠道少的企业融资能力要强。同样,融资成本低的企业比融资成本高的企业拥有更强的融资能力。新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重要因素,信息拥有量多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更加顺利,尤其在市场扩张领域。对企业信息资源的评价主要包括企业的信息装备水平和企业的信息获取渠道两方面因素。

(二)评价分析方法

通常处理这种问题的方法为带有主观性的综合评分法,如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与综合评分法有很多相似性。其思路为:首先确定每个指标的标准值及指标权重;其次比较每个单位的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的差异,确定每个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每个单位的总得分,按总分排序并选择入围单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要计算每个单位的得分,如单位数较多时,计算工作量很大,同时受分析者的个人偏好影响易产生不同的结论。所以有必要运用客观评价法,即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所选择的单位进行解释。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在表示某一单位使用多指标时,应用变量间相关性的特性,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的多指标,而又能尽可能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

设X=(X1,…,Xn)是一个n维变量,有二阶距存在,记μ=ε(X),考虑它的线性变换:

yi = Ii x = Iji xi +…Ini xn

其中为Ii单位特征向量λ,λi为对应的特征根,则使得Var(y1)达到最大时,y1就称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一个主成分不能有效地代表原变量的信息,当Cov(y1,y2)=0时,使得Var(y2)达到最大时,y2就称为第二主成分。λi /Σλii为主成分yi的贡献率。通常当累计贡献率达到80%时,就可以确定所选择的主成分的个数。在实际问题中,不同的指标往往有不同的量纲,而通过二阶距来求主成分,会优先选择方差大的变量所对应的指标。为了消除由量纲的不同带来的不合理的影响,常采用将变量标准化的办法,即:

在本文所讨论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着三种形式的指标:一是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所表示的实际成果越大,如利润率指标,利润率高表示经营成果好;二是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大,所表示的实际成果越低,如污染物排放量指标,污染物排放量大表示经营成果差;三是区间值指标,即指标值在某一区间内表示最优水平,如资产负债率,一般认为在50%-60%之间是可取的,资产负债率低于50%,说明没有充分利用可以使用的资源,高于60%又存在经营风险。在对这种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目的是处理后的指标都具有正指标的性质。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正指标:

逆指标:

设区间(t1,t2)为指标的最优水平范围,且其值在区间(d1,d2)内变动;在最优水平范围之外,其值越远离临界值t1,t2,意味着成果越低。则有:

当Xi∈(t1,t2)时Xi′=1;

当Xi≤t1时, ;

当Xi≥t2时,。

通过以上方式非量纲化处理之后,指标值Xi′∈[0,1],且其值的变动方向与实际经济含义同向。在SPSS13.0的高级统计分析命令中,有因子分析的功能。如用FACTOR命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用EXTRACTION子命令可以输出因子模型阵、变量被解释的因子方差、所提取的因子特征根和每个特征根代表的变量X总方差的百分比。在使用该命令时,可以指定提取因子的方法,包括PC(主成分法)、PAF(主轴因子法)等,也可以指定因子旋转方式。但是SPSS13.0并不能直接进行主成分分析。因为在主成分分析模型中,原变量是自变量,主成分是因变量,主成分是用特征向量作为系数对标准化的原变量进行组合。而在用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时,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得到因子载荷阵后,建立的因子模型原变量是因变量,因子是自变量,不能将因子表示成变量的组合称为主成分。只能利用SPSS13.0中因子分析的计算结果来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所提取的因子(Fi)的表达式是一致的,因子载荷大小代表了各因子对所有指标的解释程度。如果采用因子分析,以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为权数求和,即可计算出得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其最终得分计算式为: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也被称为群分析、点群分析、簇群分析等。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系统聚类法是聚类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思路是:首先将n个单位看成n类,然后将性质最接近的两类合并为一个新类,得到n-1个类,再从中找出最接近的两类合并成n-2个类,如此下去最后所有的样品全在一类。将上述并类过程画成一张聚类图,便可确定分多少类及每类有哪些单位。加入法也是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它将单位依次输入,每次输入后将它放到当前聚类图的应有位置上,全部输入后即得到聚类图。性质接近的意思是某一类与其它类之间的距离组中距离最短。设T为一给定的阈值,如果对任意的i,j∈G,有dij≤T(dij为单位i和单位j之间的距离),则称G为一个类。如果类Gp和Gq中分别有和m个单位,它们的重心分别为Xp和Xq,它们之间的距离用D(p,q)表示,其值可用离差平方和法求得。利用SPSS13.0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一般选用分层聚类中的Between groups link2age,距离测度方法可选择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可以得到聚类树形图。

结论

我国企业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的原则是代表性、可测性,且指标的个数要合适。本文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为综合评分法提供了确定权重的思路,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可选择的评价的顺序也可先进行类分析,然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分析大样本特征的基础上,可分出若干小类,由不同的专家研究一类小样本;进行第二次聚类,从中选出若干单位作为主成分分析的样本,通过排序确定企业综合实力的名次。

参考文献:

1.帅萍.用层次分析法对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D].会计,1997(9)

2.张勇,李志彤,李补喜.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8)

3.张焕明.企业管理效应层次分析[D].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5)

4.陈年红,张焕明.资产投资部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D].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1(10)

作者简介:

刘文昌(1969-),男,辽宁建昌,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农村非正规金融政府引导的模式构想与风险控制 下一篇: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