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优势研究

时间:2022-07-19 06:16:10

中学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优势研究

摘 要 中学体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良好空间,有助于青少年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是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中学体育对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优势:一是课程资源优势;二是教学空间优势;三是体育本源优势。因此,应注重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发挥学生体育社团与校运动会、项目竞赛的积极作用,发挥体育教学评价对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学体育 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 优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式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归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中的一部分。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心理上处于半成熟状态,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等不够稳定,学习压力较大,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避免孤僻、抑郁症等的发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学体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1社会适应能力阐释

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人需要在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等。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及矛盾特征,如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绪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使得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与优势,是学生社会化过程重要的推动者。

2中学体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优势

2.1学校体育为学生提供了社会交往的良好空间

中学体育的课程与社团以及各种运动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交往空间。在学校体育的交往中,学生的自由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各种体育活动大多是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时空。体育活动中的对抗与合作,可以使学生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被助与助人的快乐,生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动态地表现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因此,它能使学生身心得到良好的释放,满往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社会交往的良好空间。

2.2体育竞赛规则有助于学生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运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在比赛中,规则能使学生逐渐学会遵守纪律、学会约束自我、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学会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作,这在别的教育活动中是很难办到的。这也是中学体育的本源优势。

2.3中学体育的多样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无论是体育教学活动,还是课余体育锻炼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往、沟通、交流中进行的,大多数体育运动是在群体中展开的,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这种人际互动是在开放环境里,在非功利性、平等、友好的情境下进行的,活动中不同的人要担当不同的角色。或许正因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更能促进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中学体育丰富的课程资源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大的优势。

3中学体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3.1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体育知识是体育素养的一个基础,主要包括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知识、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常识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体育竞争道德观念,规范运动场上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对这些因素有偏重,而应当全面、均衡的培养和发展。

3.2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关键。注重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从自己的角度、老师的角度、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相互间的关系。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角色扮演或互换中体验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3发挥学生体育社团与运动会的积极作用

体育社团使学生有更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机会,使学生不但能在运动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因为在这样的场所进行交流条件比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加自由、更加宽松,让学生既放松了身体,也放松了心情。

3.4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前提条件,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生进步的动力,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珍惜生命。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竞赛、测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向困难、对手挑战,使学生承受皮肉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的经历,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和挫折,真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此论文为2015年驻马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254子课题。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 霍方.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

[3] 阳海英,张庆建.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3).

[4]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航空理论教学中机载设备课程互动性教学实践 下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