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时间:2022-07-19 03:43:19

德育智慧是一种价值选择,是一种教育追求,更是一种教育境界。

我们常把学生比喻成祖国的花朵,那学校就是百花盛开的花园,这是非常生动贴切的。但旧的德育观念往往忽视了百花争艳中各种各样鲜花的不同生命和个性,以及应有的不同培植养护的方法,而妄图通过统一的浇水灭虫就能将各种各样本就不同的幼苗都培育成同一种规格的精品牡丹花。事实上,无论你怎么幻想,怎样辛劳,这都是办不到的。教师的工作对象却是一个个不同的鲜活的“具体的人”, 决定了德育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对学生行为过程的引导,这是应为教育的个体是具有独特性,德育工作者便要主动思考“因材施教”,并在各项活动中自觉施行。要使校园里百花盛开,教师就必须要具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倡导的“园丁的智慧”。

一、德育的实施载体不仅是班会课,任何一堂课都是德育的生长点

德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无处不在,德育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是紧密相吸。任何一堂课就是德育的生长点,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还有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那份等待、那份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

柏拉图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忧,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德育是主体把社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 通过一定的方式变 成对象的品质和行为的活动。 德育的本质是把社会的要求变成人的现实的品质和行为。德育要渗透到学生的机理和本质中,让这种精神的引领成就学生一生。

同一件事,同一个孩子 ,我们的观念不一样,认识、处理和结果就不一样。鲁迅的三大教育原则是“理解、指导、解放”。学生喜欢的德育在哪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育的机智、德育的智慧可以完全用它来提升德育的功效。但又有多少德育工作者用足够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智慧开展德育工作?人最不能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多少年来约定俗成的一些德育工作脉络和形式已经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没有任何的创新和时代需求,怎能适应现在的孩子?我们在用过去的经验教育者现在的孩子,解决未来的问题,要想取得效果是相当不易的。教育需要创新,德育工作者更需创新,不做井底之蛙,用自己的智慧和思考做一次教育的反思和超越。

二、德育要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德育。各个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促进德育工作的时效,有的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可是有的却是为了德育而设置的活动成了一种形式和摆设,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取得时效。曾有个德育课题组作过一次问卷调查,100%的学生都希望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但93.3%的学生不愿参加现在的德育活动。学生填写的原因是“没意思”、“不给力”、“假”、“枯燥无味没兴趣”、“离我太遥远”等。今天,我们重新思考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不仅会想到这样的德育活动是组织者、设计者乃至教育者的失败。今天的德育活动你思考了多少?今天的德育活动你有多少是针对现在孩子的成长特点而开展的?因为没有切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只是形式上的德育,不是智慧的育人方式。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发展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反之,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精神空虚、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责任感,他在智能、体质、德育、美感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德育其实无处不在,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胞里,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里。所以在设计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喜欢,而不是流行于形式的一种德育教育。

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在很多地区和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提出了“自主德育”和“和乐德育”等的教育形式,并取得了积极的熊爱国。让我们值得反思的是,学校的德育本身就应该是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道德行为,是发字学生内心和内在的一种行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掷地有声,才是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

三、德育应该与时俱进,注重生活感悟

有人有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德育就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事情,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想法,德育的教育对象是每个老师,如论他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任课老师,任何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德育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或许更可以说明德育工作的复杂和魅力所在。德育应该是亲切的,它应使学生感到贴近自己,走进内心;德育应该是可信的,开展的活动都应该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德育应该是有用的,解决学生显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德育更应该是快乐的。

人结出教育一般都有三个阶段,从家庭开始到学校,最后走进社会,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幸福奠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我能给学生什么?并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而是比书本知识更广博的实践知识想结合的一切。学校的德育活动之所以让学生感觉遥远而空虚,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给类育人渠道,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做一个志愿者,走进社区,让们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呢有一个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不仅可以使学生给你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锻炼,更能为他们成长创造一个比较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自我感悟和提升,学生通过这样渗透性、生活化和体验式的德育,一定可以内化心灵。

四、德育要真正感受学生的内心,用爱激发学生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育人成果作用于学生的,一个真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树立生命意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一是教师要积极向学生宣传、赞扬生命意识.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广博而宏大的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是在学生最困惑最无助的时候能够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感觉品味出幸福的爱。宽容学生除了眼前的给予,更重视爱的发展性。你善解人意的一个微笑,就像一股甜甜的清泉,流入学生的心田,是打开学生心智的钥匙。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初中生来说,我想首先教师要给予关爱和期望,其实也就给了他们自信,要对学生说你行!” 这样的不仅仅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心门,也会改写一个学生今后的人生。让我们记住,并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你的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足以明亮学生前行之路的远方。

让我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中感悟: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哟啊把他们引导一种疲惫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身心充分快乐。德育其实离我们很近,近在我们的呼吸里,在德育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且行且思。

上一篇:谈中学美术教学的模式 下一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习数学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