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刍议及启示

时间:2022-07-19 01:30:07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刍议及启示

[摘 要]富民思想是民本思想在经济层面上的体现。我国强调经济发展要突出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建设。这也是本文探究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产生、富民与富国的关系及富民政策的变化进行阐述,并得出一定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富民思想;富民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5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与日俱增。然而我国GDP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收入却呈现出“增长滞后、差距拉大”特点,这说明我国正面临 “国富民穷” 的矛盾,更突显了“富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产生

富民思想在中国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十分重视富民思想的研究,他们大多提倡“养民之欲”,并根据富民思想制定当时的经济政策。

“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裕乃民宁”都有力地诠释我国西周时期的富民思想。富民思想的产生与西周的特殊经济文化背景存在较强联系,之所以得以在西周形成有三大方面的作用:①民本思想为富民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富民思想既是民本思想的“派生物”,也是民本思想在经济层面上的体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损上益下”,要求统治者节制自己,谋利在民,顺天应民;②西周统治者在殷商统治后面临的百业待兴、危机四伏的局面为富民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敬德保民”、“柔远能还,惠康小民”、“民心无常,惟惠之怀”都表明了要倡导惠民裕民,使之成为实现怀柔政治的重要内容,西周的兴盛也充分证明了只有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才能赢得民心;③生产方式落后,促使统治者重视生产活动,为富民思想的产生打下经济基础。

2 富民与富国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认识

富民思想的发展必然要面对富民与富国的关系,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古代对于富民与富国关系的认识从二者的对立走向二者的联系统一。

2.1 富民与富国的对立关系

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当社会财富一定时,富民与富国的关系呈现出此消彼涨的对立关系。在中国古代,儒家十分强调富民,而商韩法家主张富国。这种对立关系表现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如西汉的经济政策变化。西汉初期奉行“与民休息”政策,进行“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产生了“纲疏而民富”局面;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偏向于富国。桑弘养认为“山海之利,广泽之著,天下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通过经济干预来增加财政收入,达到富国。明朝的唐甄认为只有民众丰衣足食,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富民才是施政的根本任务。所以富民与富国的对立关系反映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是主张富国第一,国家对经济实行官营;二是主张富民第一,反对政府的强权专卖。

2.2 富民与富国的统一关系

荀子认为富民与富国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关键看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富国库”。“上下俱富”将富国与富民在概念上和理论上联系和统一起来。倘若统治者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则二者可同时增加,达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管子学派认为富国和富民是一致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点明了富国的重要性,而“足民有产,则国家丰矣”、“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政事也”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人们生活没有保障,就会危及国家安定,影响统治者的统治。

3 中国古代实践富民思想的主要措施

富民政策是富民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富民思想的影响下历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富民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根据历代富民政策的特点,可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

发展农业,实现以“本”致富。“王事惟农是务”说明了古人的重农倾向。荀子肯定农业是财富创造的直接而唯一根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商业来增强民富。“轻田野之说,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管子学派也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富民的基础,为了增强民富,发展农业要重视天时、地利,注意征收徭役,勿夺民时,而且要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样就促使了“古者言富,唯在五谷”。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达到以“末业”致富。虽然中国古代十分强调“农本”思想,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但不根本否定工商业对富民的作用。荀子提出“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阅不市”,明朝的唐甄充分肯定工商业对“富民”的作用,提出农、商并重,“因其自然之力而无以扰之”来使民富裕。

反对政府强权专卖,要求“布利”,并施行“荒政”。历代统治者经常对经济进行管制,推行强权专卖的官营制度,如西汉的盐铁官营、酒专卖,谋求大量“专利”来增加财政收入。但这样会产生“与民争利”,不利于实现富民。西周良夫提出“利不可专”,“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所以要广泛“布利”,肯定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在特殊时期推行“救荒政策”,有助于实现民富,是民本思想的最直接体现。

4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的现实启示

富民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经济发展起到深远作用。这对于当前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深入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谋求经济持续发展。富民思想的实质是民本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实践主体。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重视民生建设,提升民众的福利水平。民生建设的加强是实践富民思想的体现。当前我国区域间、城乡间的公共产品分布不均衡,社会保障的普及面具有多层次性,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改善和福利提高。这突出在未来五年中关注民生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对民生需求不一,采取有区别的措施去解决群众当前最关心的民生需求,如就业难、住房难等问题。

(3)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国强民富”。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收入高增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促使政府在分配GDP上得到过大比重;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滞后导致居民的收入比重下降。这种“国富民穷”现状促使“内需不足”问题的出现。国富并不意味国强,国强必然要求“民富”。实现“国强民富”,则要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增加居民收入,促使收入结构多元化,真正地“藏富于民”,才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内生性稳定作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成.富国与富民[J].决策与信息.2010(12).

[3]甄金忠.先秦儒家富民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4(4).

[4]敖汀,孙丽芳.中国古代富国富民思想及其赋税的影响[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4(79).

上一篇:浅议房地产经济师的设置问题及建议 下一篇: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使用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