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门窗》的启示

时间:2022-10-18 10:38:11

《中国古代门窗》的启示

摘要:在评述《中国古代门窗》的基础之上,总结古代门窗的研究及收藏价值,提出古代门窗在研究和收藏领域滞后的原因,并试图补充其文化内涵和工艺特点,进一步提高古代门窗在当代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马未都;古代门窗;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7-0058-02

《中国古代门窗》是著名收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的代表著作之一。马未都是第一位为门窗专门著书立说的人,他将古代门窗与建筑的关系、古代门窗演变过程、工艺特点、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中国古代门窗》曾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先后在2002年8月和2006年9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学术研究专著,文字精确洗练,图集丰富精美,对仿古建筑工作者和门窗收藏、研究者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古代门窗的研究及收藏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变迁,在建筑门窗市场上,铝合金门窗、钢制门窗、塑钢门窗等系列新型建材产品都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对门窗的概念仍是传统的木质结构。从古代门窗的艺术成就和悠久历史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千百年来古人对门窗装修的重视和对天然材质的追求。虽然当今木质门窗在造价、功能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没有新型材料具有优势,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木质门窗将逐渐被注入新的内涵,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代表了一种审美标准和文化品味。马未都对中国古代门窗的研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启示。

现实生活中,古代门窗似乎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概念。当代人对古代门窗的重视和收藏明显晚于其他文物,古代门窗收藏的市场价格约在2000年后才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如今,关注古代门窗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例如,品相较好的花窗,即门窗的“格心”可以用作玻璃茶几桌面下的装饰,艺术价值较高的门窗也可直接附壁陈设。精美古朴的古代门窗会被现代人用在各种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其实,门窗奇技巧思的工艺、深远的文化涵义和独具创新的美学价值与著名的明代家具并无高下之分,且古代木匠在门窗和家具的制作中也分别做为两种行当。虽然古代家具多有大量的纹饰、图案,镶嵌、雕刻等工艺,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题材,但较之门窗,还显单调。更重要的是,古代门窗与建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明清两朝,“门窗已经成为建筑装修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安全功能和美化建筑的职责”。所以,古代的门窗已经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门窗“是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映射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营构观念、价值观念、风俗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趣味的熠熠光辉”。

二、古代门窗研究和收藏滞后的原因分析

古代门窗在当代收藏市场出现滞后的现象,与历代文人对门窗的研究及收藏态度有直接的关系。该书的序言中提到:“历园林的书,汗牛充栋,而论及门窗,常常一笔带过。宋人著《营造法式》始有关于门窗、栏杆和室内隔扇、罩、屏等制度、功限的专论,然而一千年过去,唯有一部关于门窗的专著问世。”在《中国古代门窗》问世之前,关于门窗的学术文献极少,而之后,关于门窗研究的著作也并不多见。2006年6月由张道一、唐家路主编的系列丛书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木雕》中也有门窗雕刻的专论,虽然突出了门窗的雕刻艺术,是传统工艺研究的上品,但缺少对门窗研究的系统性。除此之外,也有少数关于门窗的雕刻研究和图集,例如徐华铛的《中国传统门窗木雕》(中国林业出版社)、张振光的《中国古代门窗建筑图片库-建筑门窗艺术》(建筑工业出版社)等,与之相比缺少相对系统的学术支撑,且多从现有的宫廷、园林、府邸、会馆等门窗采集图片,强调门窗文化内涵的阶层性,缺少民间风俗的质朴性,令普通人从文化情感和现实收藏的角度里敬而远之。《中国古代门窗》虽已出版近十年,但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依然可贵,在目前图书市场的销售量与同类书籍相比,名列前茅。可以想象,关于古代门窗的研究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该书的导言中作者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建筑乃匠人之作,为文人所不齿,这与西方人对建筑的态度大相径庭”“导致建筑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都在十八世纪西方美学传人中国之后。”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古代人乃至当代人忽略了对门窗的研究和收藏呢?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原因。

首先,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门窗与人类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人们由门出入不同的建筑物,在办公室、客厅、卧室中随时能够透过门窗观察周围的环境,门窗的本质在于链接室内与室外的某些关系,人类借用门窗采光、通风,通过门窗欣赏自然景观。所以门窗与人类的关系由于过于熟悉而不密切,过于平常而不受关注,人类在无形无意中忽视了门窗除实用之外的其他价值。其次,古代门窗虽说实用与装饰功能并举。但门窗的利用率较高,易脏、易损、易风化,在使用寿命方面远不如家具。由于门窗与建筑本身一体的特点,使门窗拆卸换位也多受限制。例如古代的拔步床等贵重家具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不仅可以世代共享,也可以充当财富随时利用,但门窗不具备这种优越性。第三,门窗与橱柜、床、桌椅板凳等相比较,在人类的生活习惯中缺少与人类的亲近性,更不能同笔筒、玉器之类可以为人随时把玩。综上所述,古代门窗自古至今在研究及收藏领域中相对滞后也就不足为奇。

三、《中国古代门窗》的论述特色

与西方传统的艺术创造形式相比,几乎从史前开始,中国的建筑工程和雕塑艺术就多以“土”、“木”为基础原料。从万里长城到民居住宅;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到普通的陶瓷器皿;从明代家具到各种竹木牙制的工艺品,包括门窗,其壮丽恢宏的艺术特色享誉世界,细致入微的文化品味也一直影响着世界的审美文化。而中国的石刻艺术除碑文之外,常有与自然同在并融为一体的特定形式,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中西方的雕塑美学。是体现为一种直观自然主义和理性写实主义的对比,在建筑门窗中也同样蕴含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哲学品质的迥然。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在“引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任何建筑体系的本质区别:“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是唯一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较之其他以砖石为主的建筑体系,木结构建筑无疑有着许多优点”。接着分别讲述了木材取材运输方便、建造加工容易、抗风抗震、空间分割随意、高跨度大、装饰手法丰富等特点。除了木材本身的自然优势以外,作者在“终语”里比较东、西方建筑的差异中也提出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布局上的特点和独有的人文精神。

古代门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折射出文明的发展历程。古人并非不曾认识到石材的用途和垒砌技术,而木材的优势即 为自身的缺陷,木材易变形、缺刚硬,木质结构在防火、防蛀方面是明显不如石制结构的。但传统建筑从一开始就对“土”、“木”情有独钟。“五行”之中有土生木,土木相生不分之说;《阴符经》中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丰子恺的名句“一间茅屋负青山,老松半间我半间。”都能够体现古人注重与自然界的沟通、融合,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的敬畏之情。同时,木的温和、柔韧、色泽、纹路,体现了有机生命的某种亲和力,而这种心理逐步形成了以“木”为材、以“构架”为模式的建筑结构,也使建筑装饰特殊的工艺之美成为可能。古代建筑的形式结构在民族的文化思维和文化情感上,一直保留着源于远古的文化经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导致古人对“木”的倾向、认识、应用的特定心理,使传统建筑在理性与感性、材料与结构、技术与审美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二)古代门窗的结构名称和工艺特点

《中国古代门窗》收录的图集共计161组,663片,折屏、围栏、屋顶另类建筑部件共计5组,35片。“所收门窗均为明清建筑遗物,大部分为江南所制,小部分为黄河流域产品”。青年时代的马未都酷爱摄影,他十数年里奔走于穷乡僻间,将其门窗原型一一收集,并加以修复、拍照,并在观复博物馆专设“门窗馆”。明清的门窗代表了中国古代门窗的最高水平,而江南地区门窗的艺术成就代表了明清时期民居装修的最高标准。明清时期的江南,一直处于中国商业文化的中心。中国四大名楼中的滕王阁、岳阳楼和黄鹤楼均出自江南,著名的“徽商”,脍炙人口的江南四大才子、扬州八怪、吴门画派等等便是证明。这种代表古代民间门窗的图集整理在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也是《中国古代门窗》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重点所在。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面对琳琅满目、千变万化、充满古人智慧的各类门窗,无不为这鬼斧神工的工艺技巧叹为观止。仅普通民居木窗“格心”,其精密的几何工艺,繁复多变的结构形式就足令人目不暇接,使人顿时对古代门窗的制作工艺增添了几分扑朔迷离的神秘感,非亲自进行拆解,难以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马未都在该书“门窗的演变过程”中分别介绍了明清最具代表性的门窗部件的名称,如“格心”、“绦环板”、“裙板”、“抹头”、“隔扇”等,并对其名称来源和作用做了较为准确的解析。作者在2006年版的《中国古代门窗》中又特为此加了图示,使普通读者对门窗部件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门窗的工艺特点”中对“格心”的设计和主要装饰手法也进行了介绍,如“攒斗”、“攒插”、“攒接”、“雕镂”、“浮雕”、“透雕”、“嵌雕”“贴雕”等等,对门窗“格心”的设计构成、制作难度、实用特点、艺术价值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门窗的文化内涵”中,对门窗的装饰及图案做了细致的分类,如“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翊毛走兽”、“山水风景”、“人物神仙”、“故事戏曲”等等,对其文化渊源、题材特色进行了探究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

(三)古代门窗的“格心”和雕刻之美

“格心”制作往往精美绝伦,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格心花纹装饰之一的“三交六槐菱花”在民间也多有体现,其形式丰富,为古建筑外檐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除“格心”以外,门窗雕刻的精绝之处亦无需总结,上等的民居门窗其精湛的雕刻工艺,需配放大镜方可观赏至尽。以上图示的几种“格心”形式只是江南民居中最为普通和常见的,仅此而已,便可见古人的工艺水准。其实,古代门窗的雕刻纹样和“格心”的制作形式,采取了“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等多种纹样形式,其形式和复杂程度各异。“格心”的制作明显参考或者延续古代青铜器、丝绸织绣、壁纸、瓷砖、地毯中的四方连续纹样,这些形式在图案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按照统一的大小尺寸进行适当的排列,使其上下左右均能够连续延伸,最终得到统一但并不单调的艺术效果。例如(图3)几何图案式的格心,就是典型的万字形纹样的利用。

四、小结

《中国古代门窗》文字部分虽为学术研究的形式,但细读起来,并不枯燥,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对门窗的艺术价值展现全面。例如,明清一类“落地明造”的隔扇窗与当代楼居建筑的落地窗在功能和审美方面大同小异,已具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卧棂窗和代表透雕工艺最高境界的清朝“大挖”与普及世界的百叶窗相比分别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功能。同时,该书图集精美,感染力强,在品读的过程中不由让读者流连于厅堂长廊,感怀于时光变迁,从而走进门窗的艺术殿堂。古代门窗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马未都.中国古代门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英语专业自主学习 下一篇:试析“以人为本”理念对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