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

时间:2022-07-18 09:27:04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发展及其效应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而在海外设立研发机 构并从事研发活动,以增强其在海外的竞争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21世纪的中国成 为了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土,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新动向及其双重影响的特征,对我国制定相应的措施提出 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14-03

[作者简介] 黄教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党总支书,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知识产权;(江西 南昌 330013)

根据早期Hymer(1960)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是其技术垄断优势[1],而技术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的R&D活动。按照这一传统的理论模式,跨国公司为防止技术溢出,确保关键技术的长期垄断优势,就必然要牢牢地控制住R&D活动,而不会轻易将其转移到海外[2]。但实践已经证明,跨国公司R&D国际化已势不可挡,成为其增强自身技术垄断优势的基本策略,在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东道国形成了多重效应。随着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增加,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双重的。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充分地利用其可能带来的各种好处和降低各种可能的负面影响。

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效应分析

(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正面效应

1.培养和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近年来,我国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外流问题严重。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外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及优厚的薪酬。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大量研发机构并招募人才,提供了相对优厚的条件,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服务的同时,获得了再培训的机会,提升了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竞争意识。从长远来讲,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内企业势力的增强,人才将会在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之间互相流动,从而在整体上培养和优化了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

此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过程中,经常会与高校或各种培训机构建立联盟关系,从资金和技术上支持这些人才培训机构,改善其硬件设施,为更好地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有利于将来我国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2.增加了研发投入,优化了经费的来源和配置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还无法承受超过国力的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还很低,2004年研发经费总支出为1966亿元,约占同年美国研发经费总支出(2910亿美元)的1/12;2004年,我国研发强度(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23%,而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研发强度为2.7%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研发经费总投入明显不足,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的矛盾。不仅如此,我国研发经费来源和配置明显不合理:一是从经费来源来看,政府投资偏多,企业投资比重过低;二是从经费支出来看,与经费来源相对应,科研机构资金支出比重偏高,而企业支出比重较低;应用研究投入比重偏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偏低。企业投入比重的偏低不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也会影响科技创新的后劲,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在增加研发经费总投入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研发投资的压力,使有限的政府研发资金可以更多地转向投入到基础研究领域。此外,跨国公司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也推动了我国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从而有利于研发投资总体结构的改善。

3.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领域是传统的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十分有限。因此,这一时期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在华研发投资活动,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外商投资结构的改善,通过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了国内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4.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一方面,我国研究与开发长期脱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另一方面,业已形成的产业又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因而缺乏竞争力。这种状况在相对半封闭的市场条件下形成了暂时的均衡。市场的大门随着入世的成功而进一步打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互动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打破了原有的消极的均衡状态,迫使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此外,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数高新技术和专业技术,是先进技术的主要载体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华举办的各种技术服务咨询和人才培训活动,将会使中国企业获取技术信息并从中受到启发;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将会带动技术的流动;国内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将会有机会融入其研发网络,并了解其核心技术,跟踪其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其技术创新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等。因此,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必然会产生溢出效应,其技术溢出和扩散将会极大地带动国内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5.促进了研发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驻,国外先进的研发管理经验也随之带入国内。国内研发机构不再需要跑出国门,到国外考察和学习。学习借鉴的目标到了国内,学习国外研发管理经验的机会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可以说,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活动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研究设备与研究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会带来国外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创新以及研发管理的先进方法与经验,特别是国内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参与跨国公司在当地研发活动的管理,获取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于我国研发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负面效应

1.导致短期内人才流失和人才结构的失衡。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虽然从长远来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结构的优化,但从短期来讲,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待遇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争夺人才方面,将会成为国内研发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而会导致这些国内研发机构的人才流失(这种流失不仅是流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还有可能被跨国公司派出国外),进一步削弱国内研发机构的竞争力,加剧国内研发机构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之间人才结构的失衡,甚至可能形成“待遇低下――人才流失――竞争力下降――待遇降低――人才进一步流失”的逆向选择发展态势。

2.对国家科技安全可能构成威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后将会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这些国内优秀的科研人才可能会带走一些积累多年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市场网络,甚至可能会带走一些危及国家安全的保密技术。特别是在我国特有的体制(大部分研发机构是国有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条件下,这种技术流失更容易发生,从而对国家科技安全构成威胁。相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在从事研发活动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技术的保密,有效地防范了核心技术的外溢。此外,跨国公司还可能会利用我国核心技术产权不清、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弱点,以较低的成本轻易地购买到国内的核心技术。事实也证明,在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中方技术泄密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此外,跨国公司更多地涉及我国的技术研发,容易诱导我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从而会抑制我国的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我国技术远远落后于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有限。根据技术差距二元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越大,发达国家技术溢出的效果越不显著,弥补这种差距的难度也越大,从而发展中国家受制于技术差距的危险就越大。

3.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产品的本土化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在研发资金实力、研发条件、研发环境、研发人才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因外资身份所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跨国公司在竞争上具有国内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相反,国内企业本身在技术水平、营销策略和品牌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这时,研发上的劣势将会使得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同时,由于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而导致的利润低下,又会影响其在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影响其基础研究的投入,这又会进一步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后劲的不足,从而在将来的研发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跨国公司则可以充分利用其先发优势,保持其在研发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从而有利于其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4.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区位选择来看,虽然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有向中西部挺进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来讲,对华研发投资仍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好、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在西部除了在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地有少量外资研发机构外,其他地方很少有外资研发机构的进驻。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地区结构的极度不均衡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并导致其经济差距的扩大。

二、应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及用人机制。跨国公司在华大量设立研发机构,在短期内将会有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向这些外资机构,从而导致国内研发人才的短缺。这种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不能以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来加以制止,而必须通过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和用人机制,对人才的流动加以合理的引导。要从供给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入手,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首先,要完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以增加人才的供给;其次,要确立合理的薪酬制度,给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用人方面和薪酬设计方面更大的自;对特别优秀的人才给予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综合优惠措施。尽可能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和用人机制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科技安全,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科技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都不得擅自与外资机构合作。同时,要加强科研研发的立法保护工作,以法律手段保护国家科技机密和科技安全。

(二)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合理竞争。目前,我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竞争过程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特别是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领域,差距更为显著。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竞争意识在政府的长期保护下被弱化,市场观念不强,效率低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大手笔投入,酝酿着下一轮更为激烈的没有销烟的市场战争,在这场战争的萌芽阶段,就应该向企业传递一个信号――与市场机制相悖的政府保护将会被取消,市场的竞争是公平的。在外资企业把更为先进的技术带到国内的时候,唯有积极地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要积极培育一批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引导其加强研发投资,强化其核心竞争优势,以增强其应对跨国公司挑战和竞争的能力。同时,要适时推出“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在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同时,也要大力鼓励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提高中国企业在研发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起国内企业的全球研发网络。

(三)积极促进产学研的结合。过去,我国研究机构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动力,已有的产业也缺乏技术的支撑,产学研严重脱节,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产业。国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驻,意味着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将被打破,研究机构与企业要么是强化相互之间的合作,要么是退出市场。只有不断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与合作,有效地整合全社会有限的科研资源(含资金、人才和设施等),才能实现各种研发要素的最佳组合,使各种研发要素的配置更加接近帕累托最优配置状态,从而提高研发资源的整体效率。

(四)加强对在华研发投资活动的政策引导。为更好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增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政策引导。首先,实施差别的区域投资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在中西部地区的研发投资活动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如降低税收、简化手续等,以鼓励其增加在中西部地区的研发投资,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实施差别的产业政策,为引导跨国公司的研发资金更多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应该对其在不同的产业研发领域所从事的研发活动实行有差别的优惠政策,以引导其研发资源的产业流向;再次,实行差别的用人鼓励政策,更多地鼓励跨国公司聘用本土员工和高校应届毕业生,鼓励其对所聘用的员工加强再培训和再教育,对聘用本地员工、高校学生以及培训员工成绩突出者,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最后,实施差别的投资方式鼓励政策,在政策上鼓励和提倡中外合资或合作成立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国内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鼓励跨国研发机构对国内的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

(五)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针对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特点,应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中西部地区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吸引力度,引导研发资金向中西部地区的合理倾斜。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化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主要是要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在软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给予外资研发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

参考文献:

[1]Hymer,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M]. Ph. D. Dis-sertation,M.I.T.,Cambridge,May,1960.

[2]Vernon,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0,pp190-207,1966.

上一篇:浅析我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论股份合作企业的非合作制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