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地理教材“活动”情境的教学分析

时间:2022-07-18 01:03:13

高中湘教版地理教材“活动”情境的教学分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变化。从新教材湘教版的内容来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每节课中都设计了“活动”,这些“活动”实质上是教材提供的情境问题,其内容有三大优点:一是形式多样,包括图表、资料、实验、调查、推测、案例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利于学生提前预习,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二是内容丰富、翔实,补充材料多,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较好地对教材作了补充和说明;三是每个“活动”都设计了几个问题,使学习者学有所思,学有所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通过对“活动”内容的分析、归纳,培养了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新教材(湘教版)中“活动”情境的类型及内容特点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中,基本上每节课都设置了三类“活动”情境,即思考类、探究类、实践类。这三类“活动”按其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可大致分为材料分析类、实验研究类、实践操作类、讨论总结类。下面就对这四类“活动”情境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策略作具体阐述。

1.材料分析

这类情境问题在新教材中涉及最多,往往采用图、表、文字叙述等形式。这在传统教学中也有大量应用,但与以往教学中应用图表不同的是,在情境教学中,更多地融合了下面几种教学要素,一是联系性(所设置的情境与课文中的知识内容密切相关),二是自主学习或互动性,三是思维方式的明确引导性,四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例如,必修地理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课有这样的“活动”情境:

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移民状况见下表。

思考:(1)根据上表,说一说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述案例就是教材中典型的材料分析类情境教学的问题。在关于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先利用教材的图表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思考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对图表资料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得出自己的结论。

2.实验研究类

这类情境问题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丰富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推理,提出某种现象的成因,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学习必修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问题,有这样的“活动”情境:动手演示昼夜更替。

(1)将一盏台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上一只地球仪代表地球。

(2)在黑暗的房间里,把台灯打开,观察地球仪哪些部分被照亮,哪些部分灯光照不到。

(3)在地球上找到你所处的位置,匀速拨动地球仪,大约每5秒钟转1圈。记录下什么时候你所在的位置是亮的,那就代表白天;什么时候是暗的,那就代表黑夜。

思考:在该演示中,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看看几秒钟代表1天?

中学地理教材中所例举的这一实验内容具有典型的实验研究式情境教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布朗斯福特所提出的“抛锚式”教学理论中找到根据,“抛锚式”理论要求教学从一个具体实际的背景事物入手,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达到与知识实实在在地接触。

3.实践操作类

在地理教学中创造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掌握理论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因此这类活动情境的创设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特点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新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适合我们去创设这类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下面案例所示的教材中的理论问题时,就可以号召学生走出教室,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和周边地区去求证理论中相对合理的成分。

例如,学习必修地理Ⅱ第二章第一节“中心地理论”这一问题,有这样的“活动”情境:

调查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

(1)调查家人或邻居一般去哪些商店购买下列物品: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等。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

(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再调查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与住所的距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调查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统计。

(3)将以上两部分调查的资料结合起来分析,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4.讨论互动类

这类情境的内容相对开放、民主,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就一个论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别阐述自己的论点;或者就有争议的观点,分组讨论,力争以理服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交流、对话的情境中去,通过讨论,相互补充和修正,获得共识。

例如,必修地理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课中有这样的“活动”情境:

(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谈一谈你对洞庭湖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3)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二、“活动”情境的教学策略

1.“活动”情境内容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要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是将“活动”情境内容作为新课导入。把“活动”情境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必修地理Ⅱ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通过教材情境“‘镉米’事件”引入新课教学。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积极思考,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二是将“活动”情境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如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讲到地方时,把实验研究类情境问题“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及时地引进课堂,它是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

三是将“活动”情境内容作为课堂小结。这样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功能。如讨论互动类情境问题,“探索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这类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及时地完成,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活动”情境内容的创设形式应灵活多样。

由于新教材“活动”内容类型多样,因此,在“活动”情境内容创设形式上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的欲望。除传统的课堂提问外,还可采用地理小论文、黑板报、地理小报、竞赛、讨论交流、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必修地理Ⅱ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提出辩题:中国大城市应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正方)和中国大城市应积极发展私人小轿车运输方式(反方),辩论结束后,可以由学生评委团评定并说明理由,评出胜方,给予精神鼓励。在这样的辩论赛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3.“活动”情境内容的时间安排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新教材的有些活动内容,学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完成,如学习必修地理Ⅰ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中的实践类活动“观察月相”,可布置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按照活动要求记录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因为这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当堂课不能完成,必须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作充分的准备。一般可以在课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准备,学完本课内容后解决;也可以在本课内容学完后,布置学生准备,在单元小结时解决。这就使“活动”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掌握技能。

三、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教法,它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它已成为现代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情境,正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不断探究。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中“活动”情境内容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对“活动”情境内容的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建构主体性综合式政治课堂 下一篇:小学童话音乐课堂创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