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心理学家

时间:2022-07-17 06:06:59

旅行的心理学家

一伙在犯罪史上都排得上号的美国小偷经过精心谋划,合力从水城威尼斯一栋宮殿式的大楼里盗出一批价值三千多万美元的金砖。得手之后,团伙开派对大肆庆祝,唯有领头的两位名贼躲开了热闹,找了个僻静的角落谈心,交流从业心得和人生规划。只听老贼约翰对年轻的那位说道:“小伙子,世上的贼分两种,第一种贼偷东西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富裕,第二种贼呢,偷东西却是为了定义自己的生活。”

这是好莱坞电影《偷天换日》里的场景。观影将近10年之后,我对这部略嫌俗套的商业片已记不起更多细节,但老贼那几句精辟论述,却让我经常回想与玩味;在我看来,约翰的这番哲理不仅适用于偷盜业,而且尤其可以拿来形容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旅游本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窃取、偷享的愉悦时光,有些人好比是小偷小摸,只肯零星局部地作案几次,得手之后,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上了;对旅行上癮的人,尤其是以此为毕生事业的旅行家们则不啻是“为偷而偷,在偷窃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江洋大盗。老贼约翰说得真好。这里的区别其实在于生活和旅行之间孰为目的、孰为手段——普通人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从而更好地生活;而旅行家的终极生活目的却只是不断上路,奔赴下一个全新的去处。旅行成了他们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和主导的自我实现方式。

这么说来,老贼的一番从业感言,其实是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经典理论的。马斯洛以著名的“需求金字塔”归纳出人类的五种根本需要: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再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直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形成了世人行为的旨归。人们在各个层次需求上的侧重不同,才会产生出对待生活、旅行——乃至偷盗——的不同态度。按照这套理论,旅行家们之所以常要忍饥挨饿、茕然上路、身历奇险,是因为他们更看重旅行带来“高峰体验”——只有旅行才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只在旅行中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生活。

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产生了非凡的影响,甚至成了企业管理学、消费行为学等领域的学科基础。但有一个事实却很少有入提及:马斯洛创立理论的灵感,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一场旅行。在马斯洛求学的时代,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学派是行为主义,他本人所受的主要也是这方面的训练,研究方法更看重科学实验和数据统计。与文化人类学巨匠露丝,本尼迪克特的相遇改变了马斯洛的治学道路。本尼迪克特不太赞成心理学家主要把“狗和猴子”作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方法;她坚持要求马斯洛去印第安部落做一次真正的实地调查,

“直接体验另一种文化”,并告诉他,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固有的偏见,获得对人类心灵的真正洞察。在她的多次敦促下,马斯洛终于在1938年夏天前往加拿大北方黑脚印第安人的领地驻留了几个月,深入了解当地人的行为模式。

起初几天,马斯洛感到了令人震撼的文化差异:就连他原本设计出来的调查表格都根本不适用于黑脚印第安人。很多渗透了西方文化特有道德准则的研究指标在一个全新的文化语境里毫无意义。而正是立足于这种巨大的差异,马斯洛才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若千项当地人重视的价值因素:对坦率、慷慨大度的推崇,对友情令人赞叹的珍惜。就这样,恰恰是陌生文化之间的遭遇,让马斯洛洞悉到了人类心灵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社会中,我发现了几乎与我们社会中同样范围的人格类型,只是分布曲线截然不同。”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本期的特别策划《旅行的马斯洛金字塔》中,我们试图从马斯洛理论的视角呈现几位旅行者的故事。将一种源自旅行的理论运用于解释旅行者的行为,这自然是一次美妙的巧合,正像我们在旅途中总能遇到的那样。

上一篇:江苏省农村居民健身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 下一篇:中网距离“四大满贯”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