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19 13:47:28

旅行感悟

旅行感悟范文第1篇

来到昆明时已是深夜,一路的疲惫映着夜间的灯红酒绿走进已预订好的宾馆,连忙入睡了。

大清早我跟妈妈在宾馆大厅里问服务员小吃街怎么走,以及我们当天的行程安排。当我们刚问完转身正要出门时,只听见一个干脆利落的男声,很简短而不容拒绝的说道:“一起走。”回头只见一对小夫妻,个儿不高,长得……说实话,并不好看,但他们看起来却很般配。

说话的男人,平头,眼睛很小,有点胖,女人正在跟服务员说话,也有点胖,戴着眼镜,眼睛也不大,但皮肤很白。也可能是出门在外,我跟妈妈两个人未免孤单,而且人多也可以相互照应,便同意了。

那个男人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冷漠,不易相处,相反,东北人的特点他几乎都有,热情、大男子、幽默、热心。一开始他干什么都抢着买单,打破了我和妈妈的AA制计划,让我们很不好意思,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准备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

而他的妻子,更是个招人喜爱的人,尽管并不好看,还感觉笨笨的,但却给人很单纯可爱的感觉,你会觉得他们很坦诚地在与你相处,是他们的坦然与热情击溃了我们全副武装准备作战的戒心。

这时你才发现,虽然世上人性百态,但还是要相信好人居多,当你用干净而美好的微笑,照亮他人阴沉而冷漠的目光时,对方温暖的笑容与炽热的心灵也会被呼唤出来,感受到哪里都有你的朋友,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无限欢乐。

从小吃街出来,我们就前往民族村。一路上参观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有藏族、白族、壮族、彝族、佤族,纳西族等等。各民族的特色服饰和文化目不暇接,让人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和谐,各民族之间的亲密无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场佤族姑娘的表演。佤族以胖、黑为美,她们的黑不是晒黑的,而是血统里带来的,一种健康的黑色,反而让人觉得别有一番韵味。胖呢,则是很丰满的那种,让人联想到了唐朝的美女。

美的标准因民族、习俗而异,美的认同也是文化的认同。在佤族,以胖、黑为美;在汉族,则更加喜爱白皙高挑;在西方,充满野性与热情的更受欢迎。因此,我们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事物。其实,一开始听到以黑、胖为美,我自己心里觉得可笑,可是当真正看到了脸上时时刻刻挂着阳光般笑容的佤族姑娘时,就开始嘲笑自己的井底之见了。

虽然已是寒冬腊月,在北方此刻万物枯败,满眼衰落,但在昆明,依旧满目苍翠,气候温暖适宜,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站在一座白色的石板桥上,南面郁郁葱葱的松柏延伸向看不到尽头的远方,枝叶在清风下摇曳,阳光为它们披上一身金色的外衣,高大的松柏包围着被蓝天照映得更加清澈的湖水,清风在湖面上嬉戏,湖水似乎很是开心,在湖面上笑出了一道道波纹,潺潺流动,却又如此平和、静谧。这些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时不时闪出一道道光芒投向脸庞,让人感受着一种大自然的妩媚和灵动。哦,快看啊——倒映在水中的松柏的影子,也不再严肃而笔直地矗立了,也开始扭动起来了!

在小桥的北面,岸边是一栋栋白色的别墅,整齐而高贵的排列着,让你不由得想到欧洲贵族所居住的优雅乡村,住在里面一定特别幸福吧?而就在湖的对岸,却蜗居着或许打了一辈子工的人,只隔一湖水,而身份、地位、资产却相差甚远。人生就是这样,表面上的成功与失败可能是一步之遥,但却是难以跨越的一步。

旅行感悟范文第2篇

有一次,我参加“玄奘之旅”,到甘肃、宁夏一带走玄奘取经最难的那条路线,132公里的戈壁滩,我们徒步走了4天。人有时候需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不这样出去旅行,就不会知道走路也是一件挺难的事。我去非洲后发现,人因为能直立行走,创造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人会唱歌,可以在发声交换呼吸,可以有旋律,动物则不行。动物通常只能发一个单音,因为它四肢向下,心脏不支持,只能嚎叫。人类的心脏和大脑因为直立行走,得到了解放。

有次我去爬山,王石说得慢慢走,要学会走路。我当时觉得很奇怪,走路还需要学吗?他说,会走路的人感觉不到累,因为心脏和呼吸有一个节奏。人跑步时为什么容易累呢?因为心跳速度和你的步伐配合得不好。如果突然走快或走慢,心跳和呼吸来不及调整以适应步幅,就会有心都快跳出来的感觉。你走路时只要心跳跟你的步幅是一致的,人就不会觉得累,甚至可以达到一个境界:如果路是平的,你可以一直走,甚至可以边走边睡。

没有方向的恐惧

我们走戈壁滩的速度是每小时四五公里,戈壁滩周边没有任何其他景色。在炎炎烈日下的戈壁滩长走,有的人脚磨破了,有的人中暑倒下,这的土地,时时会让人产生恐惧和无助。茫茫戈壁会让你觉得人很渺小。

有一次,我在戈壁滩上开车旅行,忽然发现我们掉队了,前面的车找不着了。我们开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没有找到方向,手机也没有信号,这时候,我们很恐惧,就停下来,待在车里等待接应。没有方向时的困难,比有方向时更令人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司机根据经验,跑下车找前车留下的车辙印,后来终于找到了,把车开过去,横在车辙印里。他说,如果再来车,就一定会停下来。然后,我们就在那儿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有辆大货车停了下来,司机写了张字条给人家后又回来了。我们问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他说他写了张字条,让大货车司机出去找到能打电话的地方,打给我们的人,让我们的人到这个方位来接应。我们说,这货车司机要是把那张字条扔了怎么办?他说,不会的,在沙漠里,人和人的信任是第一位的。我们又等了两小时,终于看见我们的人开车来了。

在旅行中会体会到很多人生道理,比如刚才提到的没有方向的恐惧,以及求生过程中信任的重要性。做企业也一样,当企业没有方向时,比有方向但没把这事办好还令人恐惧,因为你不知道为什么企业就死掉了。做企业找方向感就是定战略,要让公司有一个明确的未来方向和发展路径。2009年,我50岁生日时,我送给自己一件礼物,就是在台湾骑自行车环岛一圈,9天骑了1100公里。途中,我看到很多大陆人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台湾,也给自己的后半生定了位,把方向调得更准。

足不出户去旅行

在旅行当中,我还发现一些足不出户的旅行办法。我碰到过很多怪人,都是讲如何足不出户而去旅行的。比如在美国有一位金融家,让我到他家看他的青铜博物馆。他家很大,佣人拿着饮料过来,小小的个子,长得很怪。他说,他的佣人都是全世界最奇怪的人,全是那些偏远地方的人种,他轮流用这些人来做佣人,跟他们聊天,这样全世界任何地方他都可以知道。他金融做得好,因为思路开阔。

北京航站楼的启示

旅行当中很多有趣的小事,会对你的工作有帮助。我经常飞,发现各国机场的管理运营方式和经验,跟工作也有点关系。比如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是全世界最大的,却最不方便。每次国际旅行,需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那儿,国内旅行也要提前三四个小时,因为登机口太遥远,需要步行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冬天很冷、夏天很热。英国、法国的新机场人也很多,机场的繁忙程度不亚于T3航站楼,但是,为什么不做这么大的呢?这和体制有关系。我们的体制不是客户导向,而是领导导向、面子导向、规模导向,要表现大国风范、世界第一,没有人真正考虑客户满意度,没有人对此负终极责任。如果这个机场是市场化机构,那对客户体验就会非常重视,因为一遭投诉机场就会有大麻烦。

旅行感悟范文第3篇

北京名仕优翔国际旅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翔)的董事长邵珲说:旅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财富。而健康更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实现一切梦想的基础。那么当健康和旅行合二为一,就不只是传统意义上那么简单了,而是成为一种很窄很细分的行业。

兴趣使然

蓝色羽绒服,浅黄休闲裤,简便的电脑包,邵珲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阳光而随意。或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才让他在从事金融、期货、证券行业十余年后,毅然决然地开始自主创业,投资医疗旅行这样一种备具个性化的行业。

“最开始之所以想要创办这样一家公司,就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邵珲讲道。

早在邵珲和朋友还没创立公司之前,每当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探讨:“是否可以有这么一家公司――它能够真正为人们提供有关生活方式的服务,可以带领人们到各地去游览,让他们在游览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并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呢?

于是,怀揣着这个想法,邵珲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四处寻找拥有类似服务的机构。在当时的市场上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的私人定制海外旅游和医疗结合的服务公司,一直想做一件自己兴趣使然,也是真正有品质的事情。于是他们一拍即合。名仕优翔在2006年就这样诞生了,他们先以健康作为切入点,开始推出了一系列的服务。

邵珲认为,无论是管理一个企业,还是推出优翔的每一个产品,都是从懵懂到精通、由简便到复杂的过程,所以他们意识到要想做大、做好、做精,就要不断地积累与完善。比如从开始对医疗旅行的茫然未知,到后来的研究发现“医疗旅行已经是旅游行业里面非常高端和细分的一个分支”。再比如在优翔成立之初,从相对来说较柔性的瑞士抗衰老之旅,到积累一定的经验、了解客户的需求后,所进行的更多产品的推出与完善等等。而在此过程中,无论何种改变与提升,都是与他们的客户要求息息相关。

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身体更加健康,生活质量更加美好,不然自古便有“杞人忧天”这一说。或许用在这里并不恰当,但意思确是大同小异。有些人尽管身体舒适,精力充沛,但还是会担心自身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对此,他们又想:“如何及早发现这些重大隐患,以及时治疗呢?问题再次向他们袭来。

就这样,追求卓越的他们开始“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去全世界寻觅最安全、最完善、最全面、最细致的可以防治早期疾病的机构。最终,关于早期癌症和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检查服务便相继产生。

如今,八年悄然过去,现在优翔与全世界直接联系的医院大概120多家,间接联系的上万家,可以说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服务体系。每当回首过去,邵珲便会感慨道:“如果一定要用几句话来归纳这个创办过程的话,那么首先应该是兴趣;其次是于己于人的益处;最后就是能够很专注很持久地坚持自己的理念,并且把其中的独特性发挥到淋漓尽致,把健康做成真正有品位、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的事情。”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发展至今,成功已然如约而至。优翔除了依靠特有的管理理念、风格特色外,完整的服务体系也是它取胜的法宝之一。正如邵珲一再强调的,他们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不是说服,而是客户本身就有这方面的需求。他们是那些追求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人。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他们所注重的基本要素。

时至今日,在客户服务方面,优翔已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关于客户生命风险的控制,即给予客户的生命保障;二是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两方面又贯穿于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中,即“检查―治疗―愈后―抗衰老―疗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全世界的相关行业进行合作,让客户鱼与熊掌都兼得。

与此相关的一个个的产品,表面上看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实际上它们则是这个服务链中彼此相关的璀璨明珠。例如,在身体检查方面,优翔已经覆盖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客户的一切需求皆能提供,可以说无所不能,但如果只是客户自己了解,就可能只是其中一项。

另外,除了以上种种,优翔涉及到的还有医疗保障、紧急救援以及医疗保险。以医疗保险为例,这是为客户省钱之利器。比如当你自己去一家医疗机构治病,费用可能会很高,但是如果通过优翔的合作伙伴――世界上比较大的医疗机构,也许只需支付较少的费用,便可得到同等优秀的服务。优翔目前已拥有几百到几千的医疗资源数据库,他们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匹配,然后通过一个具体的方案提供给你,可以说是“私人定制”。

说到方案定制,第一步是从生命健康管理入手。通过了解你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身体资料,给你建立整套的生活管理档案,比如家庭医药箱的管理以及医药定期更新等。然后,为你提供身体检查方案。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同时也大大避免了漏检、误检以及过度检查。

最后,就是治疗。不论哪个环节,其服务都非常系统化,如今更是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完善。

邵珲表示:“只要服务做得好,客户便会选择我们。”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他们目前公司销售额的百分之七十都是由客户的二次推荐产生的。

私人旅行顾问:您的最佳管家

关于优翔,它的服务除了细致、全面、系统外,贴心、专业也是它备受客户青睐的原因所在。

从出行的那一刻开始,不只是优翔的私人旅行顾问在为客人进行一对一的贴身服务,而且优翔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也在为客人的出行做后勤保障。

邵珲向我们介绍优翔的私人旅行顾问全部是有多年海外留学背景,家庭条件优越且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并精通国外语言和文化的海归……让他们全程你旅行过程中的导游、翻译、医疗、车辆、酒店等等每一个环节,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他们会为你做的就是在你的

旅行中随时随地的,也可能是在你还未发觉的时候,就将你的行程调整至最舒服的状态。你可以完全放松自己,以一种怡然自若的姿态坦然处之。

有什么会比全身心的放空更具诱惑力呢?幸福感也就源于此吧。

谈及幸福感,你可能会问:“幸福感源于哪?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幸福就是饿的时候有面包,困的时候有张床”。邵珲对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健康的身体、平静的心情以及美满的家庭。”

未来,邵珲表示他们会致力于把优翔发展为把握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幸福感的企业,服务也会更人性化、更方便快捷、更符合客户要求。

Tips:

优翔国际简介

成立于2006年,开创并专注于健康医疗旅游这一细分行业,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健康旅行服务专家,倡导“为健康而旅行,在旅行中获得健康”。优翔在全球范围内挑选专业领域内顶级医疗机构、服务供应商,并根据个性独特的需求,由资深专家设计,提供24小时私人管家式服务,从专业、服务、惊喜体验全方位体现高端品牌价值。

董事长邵珲简介:(加照片)

199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系学士。毕业后投身金融、期货、证券行业十余年,而后开始自主创业,并投资医疗、旅行、零售等相关行业。2006年与朋友共同创办北京名仕优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旅行感悟范文第4篇

对于美,发现还不够,感悟才能让美升华

面对深邃的夜空,只看到了繁星点点,还是感悟到了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冷静稳重;面对无垠的草原,只看到了蓝天碧草,还是感悟到了我们应该像草原骏马一样,勇往直前;面对蔚蓝的大海,只看到了波澜壮阔,还是感悟到了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宽恕包容;面对巍峨的高山,只看到了高耸入云,还是感悟到了我们应该像山上的青松一样,坚忍不拔。

感悟美,才是收获美,不是将美留在眼底,而是放在心上铭记,放在脑中思考,放在手中行动。无论何时何地,用心感悟,总会看到眼睛看不到的美丽。

不要让美丽与你擦肩而过,你失去美丽的同时,也失去了一次感悟的机会,一次完善自己的机会。如果只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错失美景,人生是残缺的。

旅行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行;揍我素养;提升;途径

旅行是指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很好结合,适教重导,减轻负担,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旅行中,青少年要有意识的提升自我素养,包括个人中意随心洒脱,深度体验以及感悟参透等,通过不断的开拓进取,并有效沉浸到当地生活气息中,从而使自己活得一个良好的旅行体验,或从中实现自我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旅行中寻求自我素养提升的意义

笔者认为旅行是一种源于精神的感悟和关系的互动体验。曾有学者认为不同年龄的人对旅途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下面本文将对其观点进行深入阐述。

青少年时期是全面学习和思考的阶段,关键词是旅行下榻中学习力和思考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人生思维的问题,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技能是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这个年龄段的旅行者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让你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中年时期是自由和随意挥洒人生的阶段,关键词是旅行中兴趣基础的巩固和拓展,在旅行中解决人生感悟的问题,这阶段人生期望不同的体验、游历,通过足够的丰富阅历感悟人生和发展事业。逍遥和快意享受人生,体验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

老年阶段人生几十年的黄金生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关键是是旅行中的砥砺和参悟人生,实现从理论到思想的沉淀和升华。整体上你能看到,生命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养液供给,旅途中的你就是在寻找,打破常规生活地去寻找这些东西。

为此,旅行中寻求自我素养的提升,不能一味地“咔嚓咔嚓”拍照就如同一味地刻“在此一游”,“旅行素养”要求兴趣的发掘,要求随性的心态,要求钱袋“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个有素养的旅者他不在乎是否吃得好,住得好,他更在乎是否体验得好;他不在乎是否美照拍足了美,更在乎精神的感悟足了没;他不在乎他的计划是否有变动,他更在乎这个地方的灵气是否吸收足了,是否真正沉浸到当地生活气息中去。

二、旅行中寻求自我素养提升的途径

1.重新调整心境,释放压抑

外出旅行是消除压抑、调整心情的良方,是一种积极而主动的休息、休闲、休养方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松弛方法,利于人们调适心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心理健康困扰的人,比如抑郁症的旅行者,最好到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有绿色物、有水源水流的地方去旅行,不要选择阴暗、恐怖、人群拥挤的景点,这样有可能加重抑郁、焦虑的情绪。例如,走进森林、深入岩洞、登上高山,就有很好的效果。树木的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刺激的紫外线,且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能给人平静而安适的感觉;岩洞内环境安静,空气清洁,少有灰尘与病菌,对平衡心理很有益处。经常登山旅行,求得一览无余的心境,显然能缓解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从而使处于抑制状态的大脑皮层兴奋起来,减轻精神上的压抑和焦虑,调整心态,祛除烦恼,使人精神饱满,这对我青少年在旅行中寻求自我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旅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开拓眼界。我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传统。苟子更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旅行正是去读一部部活的大地之书,去求真知,在知天下的过程中走向独立的人格和实现人格的完善。游历自然山水时,我们要有意识的从中汲取丰富的灵感,从而有效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完善人格、促进人的成长。另外,旅行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浓缩人间美丑善恶的社会实验室,在这里时时处处可能碰到人生苦乐、价值荣辱等观念上的撞击与思考,此时此刻正是吸纳并实践这些积极观念、培养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机。

3.与旅游进行和谐的沟通与交流

旅行正是提供人际亲密和情绪投入的最佳环境。这种投入的结果很可能发展成心理上的接受、接近、加固。通常,这样的旅行,对景点和目的地没有要求,对旅行的性质也不作规定,家庭自驾游、亲子随团旅行、独自出差在他乡偶遇到的朋友一起游玩等等。关键是看和你随行的旅友,而景的要素则次于人的要素。旅友对你的影响程度才能决定旅行质量的高低,才能在之后的心灵桥梁上获得认可和亲近。所以说,无论是现实中的陌生人,还是心中的陌路人,旅行带到你身边的却是密不可分的知心人,通过与旅友进行和谐的沟通与交流,势必对自我寻求素养的提升有所裨益。

现实旅行之外还会存在一种延续与回味,可以称作心灵之旅,而一场美好的心灵之旅,会超越任何现实素材和要件,比如带回的旅行纪念品,比如说照片。还有陪伴你旅行的人,此时不一定在你身边,心灵之旅却会不由自主地开启,它是思念极佳的方式和永不褪色的情感牵挂。思念这东西,会在心灵旅行时完成得异常完美。在旅行沿途的彼此关怀和目的地共享快乐的往事,如今都是那么珍贵与难以重拾,更是增进交往,融洽关系,提升自我素养的最佳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每个人旅行都有很多的理由,但绝不该是在有限人生中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个想去的地方,也许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旅游胜地,可它却那样契合那时的心境。在那个地方,体会到的是一直在追寻的感觉和状态,人为之喜悦,放松,融合并且享受。在那个地方,可以放下过去与未来,感受当下的愉悦与清澈的意境。放下身心包袱,轻装继续人生路。那么它就是旅行的目的地,也就实现了旅行的意义以及自我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连仲.一场有目的的旅行[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5,(4):0-0.

[2]付有强.英国人的教育旅行传统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4):51-56.

旅行感悟范文第6篇

――题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博览群书,韦编三绝,后周游列国,宣传“仁爱”“礼治”,试图构建“大同”世界,被尊为一代圣人;徐霞客读遍家中藏书,路遇好书不惜脱衣交换,踏遍祖国名山大川,历经九死一生,留下奇文巨著;三毛少时饱读市面所有名著,长大后走过万水千山,尽情抒写对生命的关怀,成为流浪文学先行者。

读书与旅行,正是我的最爱。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是灵魂的旅行。然而更重要的,则是思考。没有思考,灵魂、心灵都是空虚的,当一方沃土变成无尽的死灰,将永远开不出艳丽的花朵。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齐呈现给你。”我以为,读书与看书不同,绝不是简单的浮光掠影,而是在文字中感悟,在行句间思考,获得灵魂的涤荡和升华。

《雾都孤儿》是我小学五年级时含泪读完的。瘦小的奥列弗一次次受辱挨打,身陷贼窝也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而迫害他的人锒铛入狱时,他又默默祈祷……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熠熠闪耀。因为他,善良、正义的种子在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也曾为社会中所见的冷漠不公甚至阴暗丑陋而感到迷惘、困惑,但耳边总会传来他坚定的话语:无论身处何境也不能丧失自己善良的本性。我一次次接受着精神的洗礼,心底绽放出真善美的花朵,积极乐观地拥抱生活。

俄国的鲁巴金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正给我以深刻的启迪。牧羊少年执著地追梦,让我想起了自己尘封多时的“北大梦”。学习上的激烈竞争,频繁遭遇的低谷,使这个梦想变得那么遥不可及,这些挫折一次次击打我脆弱的心灵。但男孩因渴望认识世界、四处旅行而中断修道院的学习生涯、开始牧羊生活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让我终于有勇气重拾儿时的梦想。“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助你实现。”不管遭遇了多少艰难险阻,经历了多少诱惑,男孩仍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沙漠里的脚印很快消失了,但奋进之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于是,博雅塔、未名湖、古色古香的图书楼、如饥似渴求索知识的学子,这一个个美丽的剪影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了。我深深明白: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真正的赢家正是那些从不放弃的人。重获无穷动力,我又携梦前行,踏着荆棘也不觉痛苦,有泪可挥却不是悲凉。

心在路上,静静品读,静静感悟。我收获了一份正义与友善,一份勇气与坚韧。

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从不旅行的人等于只看了这本书的一页”。我从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旅行自然成了最佳选择。那种时空的转换,心灵与自然的融合,瞬时的灵魂出窍,总深深诱惑着我。我见过巍峨的高山、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海洋,也见过纵横的梯田、宁静的水乡、繁华的都市。每到一处,总有全新的感触,产生无限的遐思。

千百次在梦中相遇的丽江古城,当真正清晰地看见她的容颜时,倒像是一场重逢而非初识。那光洁的青石板不知被多少脚印打磨得如此温润,脚踏在上面的感觉是那么真实。氤氲着远方袅袅的炊烟,古老的水车不知疲倦地流转了几个世纪,清澈的丽江水在心头缓缓流淌,将我融化在这明媚的古镇风情中。倾听着历史的跫音,猛一抬头,看到一位身着古装的游客,真觉时光倒流回八百年前,前尘往事,依稀浮现。同其他人一样,我带着陌生的熟悉走进丽江,去寻找快节奏间隙里的宁静淡然,穿过浮华年岁,归于最初的自我。有人渴望老在丽江,可我认为这里不宜久留,这儿的安逸会磨灭你的斗志。在这里稍事休憩,梳理一下纷乱的心境,继续上路吧。

旅行本该是孤独的,这样才可以尽情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更真切地认识自己。在不间断的反思中,很多问题会豁然开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美丽而清寂的江南秋夜曾让失意的游子断肠,羁旅者的孤清寂寥也在这霜夜里达到极致。游人们都在为诗人的坎坷遭遇而叹息不已,而我却面对枫桥苑内张继的雕像良久伫立:他在仕途上是不幸的,但作为诗人又是幸运的,正是这个不眠之夜,成就了不朽的诗篇,这能说不是诗家之大幸吗?命运为他关闭了一扇门,却又为他开启了一扇窗。面对挫折,哀怨、消沉于事无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谁知道勇敢走出重重阴霾,会不会就是霞光万丈呢?

身在路上,静静欣赏,静静感悟。我收获了一份宁静与恬淡,一份豁达与睿智。

在生命的路上且读且行,像旅行一样去读书,体悟书里的精彩与深邃;像读书一样去旅行,领略自然的温馨与激情。书,落在笔尖,印在心问;景,静在眼前,动在心田。它们就像汩汩清泉,在前行的路上给我送来清凉和甘甜。

遥望远方,这条路上充满惊喜,充满期盼。

佳作点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书与旅行中获得人生的感悟,这篇文章就围绕这一点来写。文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心在路上”,通过阅读而有所收获:一是“身在路上”,通过旅行而获得感悟。层次清晰明了,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可见作者的笔下功夫。“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是灵魂的旅行”,“书,落在笔尖,印在心田;景,静在眼前,动在心田”,说得多么精彩!文章多处引用名人故事和文学名著,也可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可看出作者是一直不忘思考的。

旅行感悟范文第7篇

201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暑假,我们可以放下课本,背起行囊,行走四方,过一种别样的生活——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努力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

请以“带一本书去旅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凸显读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好题。从命题内容看,沿袭了“生活语文”的思路,更好地体现了关注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理念。“带一本书去旅行”,以学生曾经或即将经历的暑假生活为情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由此树立“生活语文”的意识,感悟并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一,审题立意是关键。这道题审题不难,但要想写出佳作,审题立意依然是关键所在。文题中的“书”,应该是自己喜欢的书籍,是认真读过或期待阅读的书籍,因为提示语已作了暗示:“放下课本”“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书”片面地理解为课本,那写出来的文章便很难有新意。“旅行”,就是指走向某个具体的目的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亲身感受山水风光。当然也可以在离家不远的公园中寻觅春天的踪迹、秋日的灿烂,甚至可以写一次心灵之旅,把“旅行”喻为人生,把“书”喻为知识,带着一本书去旅行,在行走中发现美,在旅途中感悟美,在人生之路上历练与成长。总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应当是文章的主旨。

其二,拓宽选材空间。写这道题可以选用的素材很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美丽的校园、身边的公园、自家的小院都可成为笔下叙写的对象,只要我们表现出发现美的历程就可以了。但要想选用新颖独特的材料,就必须在选“书”上做些文章。因为带一本与众不同的好书,可以让我们的发现与观察更有厚度、广度、深度,更好地抒写对“读书”与“行路”的真实情感和思考。譬如,若带着《辛亥革命》去汉口旅行,带着《朝花夕拾》去一趟绍兴,带着三毛的《雨季不再来》去游历梦中的古城,带着张晓风的《美丽的流域》到内蒙古旅行,带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去趟兵马俑或月儿泉,甚至带着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出国游历等,咀嚼文化的成果,品味艺术的盛筵,倾听历史的回声,感悟前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美丽风景背后所蕴含的生命价值。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其三,谋篇布局巧安排。构思时,“书”可以成为全文的线索、点明主题的关键。“旅行”的目的是发现美、感受美,因此对“读书”与“行路”的过程要详细描写,切忌写成一篇流水账。“读书”与“行路”之间要衔接自然,这是表现“书”对心灵的引领与升华的关键所在。还可采用段落排比、小段剪辑、细节穿插、散点铺排等形式构思;运用悬念、抑扬等技巧,并以此对材料进行巧妙组接,让文章波澜起伏。

最后,扬长避短显个性。文题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旅行中的读书生活与收获,或对即将到来的暑假生活的憧憬;可以写成散文,运用夹叙夹议手法,展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譬如带一本哲学书,写给你人生的启示,写你对读书和行路之间关系的思考。还可以用日记、书信等形式,写出自己对“读书”与“行路”关系的思考,感悟出那些被人忽视的美或者发现隐藏在美背后的令人深思的道理。

带一本书去旅行

一考生

脚蹬“安踏”,头戴遮阳帽,背起行囊,带着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骑一辆“老凤凰”,向乡村出发。

转过曲曲折折的道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呼吸着自由而清新的空气,拥抱着绿色的大地。

初三的时间走得太过匆忙,总喜欢这样停下自己的脚步,给心情放个假,算是一场心灵旅行吧。

“老凤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缓缓前行,路旁参差不齐的树木苍翠欲滴,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着,阳光投下的绿荫铺满了整个小路。树上偶尔传来无名鸟儿的鸣叫声,那声音像山涧的清泉汩汩流过幽深的山谷,像淅淅沥沥的雨丝轻轻落在黛黑的砖瓦上。这是来自心灵对快乐的追求,这是来自灵魂对自己的坚守,方会唱出如此美好的歌声吧!田野里茁壮生长的庄稼,在蓝天、白云、黑壤的衬托下,色彩相间、层次分明,仿佛是大地孕育的精灵,载着沉甸甸的喜悦,空气中飘荡的是那种满足的味道。我感叹大自然这无限魅力,它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身心疲惫不堪的时刻,找到了一个给心情放假的地方,痛并快乐着。

路向远方延伸,车轮滚向前方,我累了。停下“老凤凰”,躺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柔软的草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后背,我静静地闭上眼睛,野花的幽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微风吹来,像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似的。我从包里取出那本《痛并快乐着》,倚着树坐下,淡淡的墨香在空气里弥漫。虽然《痛并快乐着》已看了十多遍,但我还想看,特别是独自乡村旅行时,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书,更能感悟到平淡中透着人生的哲理。

平日里戴着世俗的面具,紧闭心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躲避现实,而是寻找生活的答案,为了追寻真实的自我,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都以自然的状态生长着,让我回到了生命初始的时候,找到了生命的本真。在这里,我的心永远那么平静而真诚,我渐渐感悟到每一种人生都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都是一种心灵的交融。

纸页在指缝间翻转,从清晨到黄昏,整理行装该回家了。远方传来厚重的歌声,一个老汉一头牛由远而近,歌声里没有对生活的抱怨,也没有对贫穷的哀叹,只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他一定和我一样得到心灵的洗礼,痛并快乐着。

夕阳的余辉照在返回的小路上,洒在我的脸上,也洒在《痛并快乐着》上。带一本书去旅行,温馨而美好……

【亮点品味】

本文作者带着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到乡村去旅行,拥抱自然,回归绿色,痛并快乐着,从这一角度切入,选材新颖而独特。作者追求的是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中心明确而深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花较多笔墨写了乡村小路、田野之美景,描写了“我”读书的情态与心情的变化,令人称妙;叙写乡村旅行的途中,用简短的议论反复点题,加之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和意,使文章文采飞扬,感染力极强。

带一本书去旅行

一考生

曾不止一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捧起又放下。总是对那充满诗意的书名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先生为何称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缘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循着先生的脚步,我开始了我的西行之旅。旅行很快乐,我看见了尘封千年的兵马俑,我看见了大漠深处的月儿泉。我快乐,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快乐,因为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快乐是形体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观察,我却感到了一丝苦。我用心灵与俑对话,我触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用心灵与月儿泉窃语,我感到风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弹指间埋没的恐惧。

我惊异,用心灵去旅游,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品出一丝哀伤!

在西行途中,我再次翻开秋雨先生的著作,便越发地了解了他。他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览咸阳,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乐景。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领悟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这大概就是先生一次又一次展开文化苦旅的原因吧?

我不停地行走于西行旅途中,带着《文化苦旅》边行边思:王安石的褒禅山之行是苦的,但他的心灵旅行是有成的,因为明白了以“志”“力”“假于物”达到人生的目标的道理;东坡先生的石钟山之行也是苦的,但他的心灵之旅也是充实的,因为他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而今我的西行之旅既快乐,又疲劳。不过,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读起《文化苦旅》时,旅途的疲惫渐已消失;读起《文化苦旅》时,孤独的感觉慢慢远去;读起《文化苦旅》时,更是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我的心灵随着《文化苦旅》而置于阳光下,褪下了阴霾,换上了温暖与明亮。我的心灵来到了阳光下、大漠上,充满了希望,满眼是生命的光彩。我在前人的心灵旅行中,终于找到了一边行走一边读书的轻松,终于悟出了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让人越来越接近思想的天堂之道理。

带一本书去旅行,尽管是“苦旅”,但又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一大乐事……

【亮点品味】

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亮点是内容厚实、立意深刻,以《文化苦旅》为全文的线索,思路清晰,构思精巧。作者由对《文化苦旅》的“苦”起疑,继而惊异先生“竟能在快乐的游程中品出一丝哀伤”,明白先生的成就正在于他“心灵的苦旅”。由“我”带着《文化苦旅》“旅行很快乐”,也“十分疲劳”,继而“边行边思”,联想到古人也常在艰苦的旅行之后,“心灵旅行是有成的”,从而悟出“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让人“接近思想的天堂”的道理。文章写得含蓄而富有哲理,表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以及思想的深刻,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旅行感悟范文第8篇

网络上对“间隔年”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指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青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指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在旅途中,年轻人通常也会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通过长时间的旅行,人们有机会暂时跳出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到陌生的新环境中体验新的生活,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更好地迎接未来。

怀揣着同样的“间隔年”主题,孙东纯在2006年12月走出了中国,踏上了一段长达13个月的漫长旅途,并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记录,结集成一册《迟到的间隔年》。时隔四五年,一本《间隔年之后》再次将这位酷爱旅行的年轻人的旅行故事带到了众人眼前。不同于前者,这本《间隔年之后》是孙东纯为了“分享回归后的生活”而写,是为了告诉大家怎么回来。

在“间隔年”中学会爱

在间隔年刚开始的几个月,孙东纯只是在东南亚各国漫无目的地游荡。虽然在最初计划间隔年旅行的时候,去国际非政府组织里从事义工工作就已被列为此次旅行的主要活动内容,但也许是太久没有体验过这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自由和洒脱,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辗转于泰国、老挝、缅甸,在曼谷考山路被卖春女子纠缠,在老挝廊开寄住在热情的Nut家中,在缅甸以2.2美元资助淳朴的叶先生重开面店……

旅途中,孙东纯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但在这悠闲的旅途中,他依然会不时想起自己此行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做义工。这似乎是孙东纯所理解的“间隔年”中必须要包含的部分,对此他有着近乎偏执的信念。他说,想要做旅行义工,“不是仅仅由一个因素决定的”,“接触到旅行义工的过程,有着很多偶然性”。第一次听到“义工”是在柬埔寨,孙东纯遇到了一个在金边一家收养小孩的非政府组织里做义工的英国女孩,也就跟着去做了一天,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义工工作。后来从许多外国朋友口中也听到了更多的义工经历,对旅行义工的兴趣也渐长。后来一位伊朗朋友给了他一本书,《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的《The gap year》(《间隔年》),那是孙东纯第一次接触到“间隔年”的概念,“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也就决定了旅行中一定要有义工的经历。”

经过几番波折,孙东纯终于在间隔年开始的三个月后,来到了印度加尔各答的特蕾莎修女“仁爱之家”,服务于“垂死之家”的病人们。“垂死之家”,顾名思义,这里的病人都处于弥留之际,死亡随时可能发生。而在此工作的义工们,见多了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便不约而同地形成了统一的观念:对于垂死的人,能做的也许就是让他们活得稍微开心点。但孙东纯认为,对于义工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内容,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而对于他来说,从义工工作中学到的,就是“开始懂得尝试去‘关爱’身边的人,人间要充满‘爱’,生命才会美好。”这是义工经历带给他的最大改变,在各类采访中,孙东纯也一直都在强调“爱”,强调将这份“爱”带给自己的妻子、家人、朋友。旅程结束后,他在《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中写到:“再也没有我非要去的地方、非要看到的东西、非要做的事情了”,也许在间隔年中收获的“爱”的信仰,对于孙东纯来说,已是一生中最至关重要的收获,“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所以在我往后的日子里面,已经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的了。”

后间隔年,更好地回归

一本《迟到的间隔年》,将这一起源于西方的旅行概念在中国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纷纷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之旅,但是,关于间隔年回归后对现实的不适应、迷茫甚至失落的例子并不少见。各种旅行微博、日志或攻略,都在告诉你怎样走出去,却鲜有人告诉你,怎样从旅行中回来。但事实上,对于多数人来说,旅行只是一小段时间的经历,生活终归要回归到日常的状态。因此,如何回归是间隔年之后的又一个课题,这对于每一个旅行归来的人来说都是一样,即使是被誉为“中国间隔年第一人”的孙东纯,也曾一样面临“如何回归”的困境。“间隔年回归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还没想好,不想过什么生活却心知肚明,觉得过去那种‘苟且偷生’的生活态度未免太过不勇敢,但现实却有现实的残酷。”不管旅途中的经历如何惊心动魄或是刻骨铭心,现实中总还是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自我定位、工作、供房租这些以前算计的问题再次出现,我还是那个我,只是经过了一年,身上揣着间隔年路上的种种感悟,打算将它们融入新生活,心里有憧憬,也有担忧。”

孙东纯说,“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是自己在回归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间隔年的路上,不断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外一种文化,一次次地尝试放下自己的文化习惯、思维逻辑以及价值观念,去适应身处的文化氛围,经历着从新鲜亢奋到文化冲击,又从矛盾抵制到文化适应的过程。而当我回到自己原本生活的地方,面对自己原来的文化环境,居然也变得需要时间适应起来,在外的时间越长,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可能也越强。”在彷徨、焦虑中,孙东纯曾经犹豫自己将来的职业,犹豫自己将来生活的国度,焦虑于长时间异国恋的煎熬……所幸,家人和女友沙弥香的“爱”,让他一步步走了过来。与沙弥香结婚、移居日本之后,后间隔年的平静生活慢慢铺展开来。在暂居日本的四年里,孙东纯当过语言学校的中文老师、日本公司的蹩脚翻译、汽车流水线作业工人、老人院的护理员、城市文化交流协会的有偿义工,还与国内媒体合作,撰写游记和提供摄影作品。从最初几乎不懂日语的异乡人,到后来渐渐适应日本当地的文化,孙东纯将间隔年中的所感所悟应用到了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在工作之余,孙东纯依然没有停下旅行的脚步,新作《间隔年之后》便是记录他暂居日本期间的一次长达两个多月的环太平洋沿岸单车骑行经历。就像书中的序言所说,“间隔年与其说是让人看到一个新世界,不如说是让人看到新的自己。我们在路上自我认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回归了才是实践的开始”。旅行亦如是,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间隔年之后的孙东纯继续充实、实践自己感悟的过程。“间隔年是‘在路上’,间隔年之后便是‘回归生活’,心理上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此。前者是体验思考,后者是应用实践。”孙东纯说,他一直努力地将旅行中的收获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就好比此次骑行中,曾有多次机会欣赏太平洋绝美的日落,但因为是独自骑行,不免觉得美景也有点索然无味。因此在骑行结束回到家中,孙东纯才会颇有感触地写道:“有个人吵个小架总比一个人看太平洋日落来得实在。姑娘,往后风景还是和你一起看的好!”平实幽默的话语,却道出了此次骑行所带来的另一番感悟。的确,旅行能够让你发现更多的自己。

随心的旅途最美好

《迟到的间隔年》和《间隔年之后》所记录的,绝大多数都是孙东纯独自一人的旅行故事,即使有短时间的同伴,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分道扬镳,甚至孙东纯还会故意制造一些“巧合”来阻碍他人的同行。他承认自己会刻意地追求一个人旅行,“我深信一个人的旅行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而结伴同行,无论是多要好的朋友还是路上的陌生人,都必须扮演一个角色,这种角色无形中会削弱一个旅行者离开原有生活圈子所应该获得的‘自由’。”

但这并不说明孙东纯就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孤独旅者,在一个人的旅途中,他不断地遇上各种人,自私阴险的人避而远之,善良幽默的人则结伴而行,甚至共同生活,比如在德之岛与太郎“同居”于老屋,而人生的伴侣沙弥香,也是在旅途中结识的,“路上最好的风景是人,我们随时都应该保持与人交流”,“正是同伴的许多异议才会带来更多的反省和思考”。

旅行中的各种“意外”也让孙东纯感到兴奋,“路上的未知性是让旅途保持新鲜的兴奋剂”。也正是因为喜欢这样的“未知性”,他往往不会对旅行做太多具体的计划,“可能是个人性格原因,我比较不喜欢把事情计划得太细,因为旅途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有时因为一个突然蹦出来的想法就改变了整个行程,这样的话许多精心策划的行程便失去了意义。”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孙东纯更偏好“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些“计划外”的行程,让旅行变得更加随意而自由,也有了更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走到喜欢的地方就住久一点,腻了或者对其它地方有兴趣了就上路,一切随心,随心的旅途最美好。”

如今,孙东纯又一次上路了。与前两本书所记录的经历不同的是,这回,他的身边有了妻子沙弥香的陪伴,孙东纯谓之为“迟到的新婚旅行”。他俩计划进行一次时间长达一年以上的环球旅行,截至目前已经走过了澳门、泰国、印尼、菲律宾、美国、墨西哥,现在中美洲危地马拉,之后的目的地就不得而知了。依照孙东纯一贯的旅行风格,这应该也是一次“随心”的新婚旅行。

孙东纯说他很喜欢与人分享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感,而写字与摄影也是他的爱好,因此,即使他现在一直在路上,我们依然能够每隔几天就在他的博客上浏览到他旅途中的最新见闻和图片。对于这次新婚旅行,孙东纯也会继续把它记录下来,“往后要是有机会可以出版,多一个平台和大家分享故事总是好的。”

旅行感悟范文第9篇

你就能分清好坏,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是我在行走过程中屡屡得到的感悟。”——孙冕

“把你面前的高峰当成你的母亲”

初见孙冕,就被他身上那股热情和爽朗感染了,没有一点架子,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风味,犹如一个刚结束了一场伟大旅行的行者,此时坐在这里和你分享着旅途中的种种趣闻。淡笑风声中又藏了不少哲理性的感悟,他热爱登山,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撕掉伪装,听从内心的声音,融入自然的广袤,感受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联系。丢掉形形的标签,在旷野跳跃奔跑!释放自己,做回大自然的野孩子!“每一次登顶都是一次冒险。”孙冕说:“以前也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这么爱登山,但自从亲身尝试过一次以后,就发现这个对体验人生非常有帮助。”

孙冕把自己形容成大自然的野孩子,而把他登顶过的每一座山峰都形容成母亲,他说:“当我一步步向山顶迈进时,心里想的是又与母亲靠近了一步,我仿佛可以闻到母亲熟悉的味道,心里就格外温暖,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孙冕对于山峰的情怀绝不是那种征服欲,而是一种对待母亲的感恩心情。“记得登珠峰,不知走了多少时辰,豁然看到顶峰,居然还有经幡在风中招手。巨大的斜坡一直伸延过去,另一侧是万仞悬崖。我扑在雪山的怀里,亲吻她,又唤了声‘妈妈,我来了!’”这是孙冕登顶后记录下的心迹。

“我的生命不允许我停下行走的脚步”

孙冕年轻时想都没想过,步入中年后居然迷上了户外运动。也许,他的血液中天生就流淌着喜欢挑战的基因。热爱户外运动,让孙冕有了新的人生感悟。“在和自然的接触中,就像在工作中一样,肯定会遇到数不清的困难,但是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做,那么这些困难肯定是要面对的。保持积极旺盛的态度,困难也会变得很有意义,哪怕摔倒了又算得了什么。”

当被问及将来退休后,他会不会选择隐居。孙冕爽朗地笑了,说:“我绝对不会停止旅行的脚步。”作为一个行者,怎么会甘愿隐居山野颐养天年呢?孙冕理想的生活状态是生活得舒服,自在,毫无牵挂。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要求超高,他要自在、自由、开心、放松。这一切只有在他行走的路上才能体现,对于孙冕来说,去一处地方旅行,他并不是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可以把那个地方当成家,一个能让人做回自己的家。孙冕对云南的热爱几乎众所周知,他曾经说过,如果死后,灵魂还能在玉龙雪山游走,一定很幸福。

旅行感悟范文第10篇

也许是不甘,那些关于过去的记忆总在岁月的某个角落发出幽微的光……昭示着时光的逝去,岁月的流失。

曾经执拗地停滞在前行的路途中回首美好的昨天,却早已忘记“逝者往已矣,来者犹可追”的道理。

行走在消逝中,也许是行走在重生中,人生本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行,如果继续为过去后悔,为错过哭泣,那美好的前景也终将会脱离我们前行的轨道。行走在消逝中,体味那一份失意的辛酸,携一份赤诚之心,感悟生命的起落。行走在消逝中,接受洗礼,怀着一颗凝重的心,洗褪浮华,用一份真诚的豁达去感知世界,感悟心灵之渊。行走在消逝中,感悟一份真性,迎接一场新的挑战。

行走在消逝中,或许失去比得到更好。

岁月匆匆走过,那一条蜿蜒曲折的流水,带着多少消逝的美丽过往,流淌在璀璨的生命长河中,犹如雨中散落的黄花,甚是悲凉……

也许是不甘,那些关于过去的记忆总在岁月的某个角落发出幽微的光……昭示着时光的逝去,岁月的流失。

曾经执拗地停滞在前行的路途中回首美好的昨天,却早已忘记“逝者往已矣,来者犹可追”的道理。

行走在消逝中,也许是行走在重生中,人生本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行,如果继续为过去后悔,为错过哭泣,那美好的前景也终将会脱离我们前行的轨道。行走在消逝中,体味那一份失意的辛酸,携一份赤诚之心,感悟生命的起落。行走在消逝中,接受洗礼,怀着一颗凝重的心,洗褪浮华,用一份真诚的豁达去感知世界,感悟心灵之渊。行走在消逝中,感悟一份真性,迎接一场新的挑战。

上一篇:开学感悟范文 下一篇:经典人生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