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凸显,让中职学生走近数学

时间:2022-07-17 10:58:38

人文凸显,让中职学生走近数学

摘 要: 中职学校不少数学课堂延续着传统的应试课堂,在这里,教师苦恼,学生无奈,人文欠缺。因此如何利用数学的人文属性打造和谐主动的课堂,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分析了中职人文数学课堂的必要性,并探索人文数学课堂的几种策略途径。期盼能用数学特有的人文资源,打开矛盾缺口,激活数学课堂。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人文数学课堂 策略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应彰显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认为:数学的目标就是“真”和“美”。而人文精神在“真”和“美”上,能很好地统一。可是长期以来,数学课堂存在着很多非人文的现象。中职学生整体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数学不感兴趣,课堂上时常呈现“一人独唱,全班齐喑”的局面。因此,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应该是消除学生戒心的数学课,也是提升学生兴趣的数学课。而平时的数学课,教师都是教学生去求“真”,而对于“善”、“美”则很少涉及。中职的数学课堂,不应是研究型的课堂,也不应是纯粹数学知识的课堂,这样的课题,放在普高重高或许对升学是可行的,但放在中职,是无市场、无生命力的。所以我认为,好的数学课堂应该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人文的数学课堂?

“人文”这个词在中国是古已有之。《易经》上就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人文”拿现在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

所以,人文的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教育里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的课堂。

二、人文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对中职的很多学生而言,尤其是像我们普通就业班级的学生,数学是“天书”,他们害怕数学,害怕数字,害怕图形。中职学生数学为什么学不好,基础差其实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经过多年的挫折和失败,很多学生的数学神经已经完全麻痹,他们对数学没有任何兴趣,没有学习数学的主观意愿,哪怕是再简单不过、智力完全能到达的,也不愿去思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标,以单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为导向的话,那么课堂肯定是死水一潭。但是,为了让学生抬头,我们也不能只是追求一种热闹的课堂,这样的数学课堂,偏离了数学本身,只能起到一种哗众取宠的效果。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发展的“完人”。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承载创新教育的首要学科。而应试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把学生当成了训练的机器,忽略了数学中的人文内涵,常常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机械,从而削弱了数学中丰富的教育功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人文教育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育中,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是当今人们在反思人类历史进程的经验教训后所提出的一项时代要求。人文教育,其核心部分包括文化和人格两方面含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学生不仅能具备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具备完美的人格。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教学的文化熏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人文数学课堂的策略

开普勒说:数学是美的原型。古希腊哲学和数学家罗克拉斯说得更直截了当: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不仅要注重这门学科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和客观性,而且要发挥数学的人文性,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人文关怀的同时,知识有增长,品行得规范。鉴于此,我们可以把目光转移到数学的“美”之上,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使数学教育远离枯燥,从而成为充满人情味及美感的教育,给学生打造一个人文的课堂,以人文的教学内容、人文的课堂氛围、人文的体验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历史、现实、社会、文化、艺术、游戏、活动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有趣,数学好玩,数学不难,数学可学。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种人文的数学课堂呢?

(一)教学内容人文化。

要将教学内容人文化,教师可以数学知识为基点,充分发掘其中的数学文化。

1.恰如其分地将数学和文学进行连通或比对。

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过:“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教师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中职的很多学生,对纯粹的“数学”是讨厌,但他们喜欢没有负担、轻松有趣的文学,在数学教学中加入文学的元素,学生是很开心的。如我在课中从圆的遐思讲到圆的意蕴,以“圆”的词语和诗歌相牵引,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对“圆”是眼前一亮,用文学打开数学的局面。

数学和文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具体我们可以:(1)使数学知识文学化。如“对称”概念,是数学中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图形等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的一种不变形。它与文学中的“对仗”有相似之处。在讲解对称时,借助“对仗”来说明,可达到更好的效果。(2)使教学语言文学化。学生刚接触题目,未弄清题意,不知如何求解,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时,抓住问题本质,解决主要矛盾,好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了许久,终于有了头绪,但又不能使问题彻底解决,还要继续思考,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

2.适当链接数学史,以史来启迪、感悟学生。

数学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结合具体的知识介绍相关数学史实是十分必要的。适当补充介绍相关数学史实可以使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复活。这些材料可以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少量“花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渗透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我给学生讲解刘徽的割圆术还有圆周率的故事,并给学生说明,要求圆周率,在古代可不是简单的事。我国的祖冲之经过一千次以上的计算,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推算出七位数字的科学家。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的数学家才达到和超过了祖冲之的成就。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贡献。

数学史还是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如在上《圆的标准方程》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动手撕一个纸圆,放在坐标系上,再去写出这个圆的标准方程。这样,圆不再只是停留在书上的一个图形,而是能“停留”在学生手里的艺术作品,里面蕴涵着我国的撕纸文化,也包含着本堂课的知识精华;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一举多得。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中职学生没几个能坐得稳稳当当地去学习纯粹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要重视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并从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对于教学内容实践化,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唯有通过实际的经验和亲身的活动”,这是“做中学”,也是摆脱“惰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中职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让他们动手操作,他们乐意,也能做。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学生会发现知识的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4.发掘数学知识本身的“美”。

为什么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有惊人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数学美的领悟和鉴赏。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学生受到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并不都具有理想的鉴赏能力。因此,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美好情感,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

在《圆的标准方程》里,圆就是一个极其优美的一个图形,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是圆,生活中的很多图案都是很美的圆形。圆的美不仅表现在生活中,而且表现在图形的性质上,如利用“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我们制作了车轮,等等。还有在推导圆的标准方程时,由定义“到定点C(a,b)的距离为定长r的所有点所形成的图形”可直接写出方程:=r方程里的a、b、r恰好说明了构成一个圆所需要的圆心和半径这两个要素。我在讲解过程中的示范,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也进入到美的境界,得到了美的享受。

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摆脱“苦学”的束缚,走入“乐学”的天地。

(二)师生关系和谐化、人文化。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交流的不仅是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把握、方法的运用、结果的判定,而且同时交流着不同的思想、情感与态度,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沟通、理解、信任的过程,能让学生逐步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填鸭式”、“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已落后过时。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和谐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和谐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包容、互动分享。在“和谐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堂、丰富课堂的过程。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我们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安静听课的关键,亲其师,则信其道。中职的很多学生,他们性格活泼,对自己的语言与行为约束较少,教师应宽容学生的调皮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应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追求: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轻盈飘逸的教学机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溢着纯真童趣的活动情境来诠释课程的理念和创新教育的真谛。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人文化。

人文的数学课堂需要一个人文的教学环境,如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优化了教学效果。中职的学生,对有光影、有声效、有动画、能演示的知识更加感兴趣,也更加愿意投入参与其中。

多媒体能发掘数学的美,如利用计算机呈现数学对象的动态变换过程时,奇妙的图形变换能使学生领略数学奇异之美;各种图形的有机结合、逐步发展,展示了数学的和谐之美;图形的旋转、翻折表现出数学的对称美;利用图形展示刻划不同曲线的统一特征,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通过对不同的图形与元素的着色,展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可以使数学教学内容中富有诗情画意的美的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些都是我们在数学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环境建设很好的题材。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充分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最终为人文数学课堂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职的人文数学课堂,可以按如下关系图:

总之,教师应以数学知识为基点,关注数学文化,在科学与文化的坐标系中找准切入点,使学生个体与现实、与文化和美相统一,让学生在人文关照下体验学习,感悟人生,提升心灵境界,从而激活中职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袁芳,陆书环.论科学与人文整合观下的数学课程构建.数学教育学报,2005.

[2]卢素英.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07).

[3]徐龙淼.倡导人文数学构筑生命课堂.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03).

[4]计炯.人文洋溢,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教育科研论坛,2008,(0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科学预设,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 下一篇:社会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