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表现的“象”与“意”

时间:2022-07-16 05:46:11

视觉传达表现的“象”与“意”

摘要:中国早期的美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美学是他们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们提出意和象等范畴。言意象之辨对当今艺术以及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围绕意和象提出的“立象尽意”、“得意忘象”等命题和范畴于视觉传达设计大有裨益,值得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意向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08-02

《易传》在哲学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易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也极为重要。《系辞传》说:《易》者象也,用“象”来概括《易经》。许多古代文献资料也围绕 “象”展开美学。因此可以说 “象”是古代艺术思维的源。象作为物象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存在于精神活动之前,是客观实在;另一方面它又贯穿于精神活动之中,立象以尽意凭借之物。我们从古代器物上的雕饰绘画看,有水中的蛙、蟾、鱼。又有熊、虎、野猪、公牛、羚羊、蛇,又有天上飞的鹰等鸟类和蝴蝶,他们具有一定意义成为图腾文化符号,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视觉符号。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那么象就是视觉传达的源即视觉符号。

许多古代文献中不仅突出了“象”的范畴,并将之发展,其中之一就是观物取象。这个命题在美学史上影响极大。

一“观物取象”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法则。它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过程。“观”就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观”和“取”都离不开象 (《中国美学史大纲》)。需要强调的是“观物取象”并非直接的描摹所观的物象使物象直观的再现,它是通过对自然和人类的活动现象观察,而后创造出来的。它的概括、提炼促成视觉符号系统的形成。代艺术家、文学家都受到“观物取象”的影响。如:五代后梁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废物象而取其真(《笔法记》)。”这是“观物取象”的思想论书法。清代诗论家叶燮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也是“观物取象”的思想。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是对观物取象方法进一步的发挥。再举一例子试以分析,如易卦中的贲卦,贲者饰也,贲是文饰,装饰得很好的意思。卦形是艮上离下(山在上,火在下)。这卦象就是古圣人观察夜间山下有火,在草木的火光的照耀下突出了线条轮廓之美而创造出来的。表现出“外静内动刚柔相济”的美。这就是“观物”观天地之万物,而后取象、得理、得道既“观物取象”之真谛。这个命题表现在视觉设计之中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古代龙的标志。龙具有蛇身、蜥腿、鹰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所以龙标志的形成是古人观看生活中的物象,然后加上自己的思维设计成龙这个象。中国的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总之都是源于观察宇宙天地的物象总结归纳的。

二“观物取象”中所俯仰天地的观照自然的方式对美学颇有影响。早在《易经》《系辞》的传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学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美学散步》)。”这个命题就是要求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不能抓住事物的一方面孤立片面的观察描绘,必须要全面的观察事物。

三“立象以尽意”观象取象造象之目的。观象、取象、造象之目的为“尽意”。古有“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之说。意要靠象来表达,“象”的目的为了得到意。古代马家窑文化的尖底瓶,有一种流动的韵律,瓶上画的是四方联的旋纹,使人产生一种有趣的联想:好像雨洒在水面,涡点四溅,又好像枝叶交错,果实累累(《美学原理新编》)。通过尖底瓶上的纹样表达设计者的意。孔子曾站在湍流不息的河边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从物象流水得到时间流逝,要珍惜时间充实人生,勿让时间匆匆流逝。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自然物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房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的描写并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意。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是通过物象描写表达诗人内心感受。只是这意境之高,修炼之深到了“忘言”的境界。“立象以尽意”把“象”和“意”两要素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形象和思想、情意联系起来,形成形象和情意之间的互通。这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上段我们分析过贲卦卦象符号是观物取象的体现。“观物取象”与“立象以尽意”的两个命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古圣人观察夜间山下有火,在草木的火光的照耀下突出了线条轮廓之美而创造出来的。那么贲卦符号“象”道的又是何“意”呢?贲卦讲的是文饰之道,是外在美向内在美升华的过程。以白贲为最高境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至味寄淡薄”、“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于是古人的山水画捐去色相,清新淡雅。南宋的画家马远得名“马一角”,绘画中常常就画一脚,然后另一边是一片空白,那一半是天、是海,这意境深远。而它的美学意义对我们当今的视觉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以简单的象,表达无尽的意(《美学散步》)。我们的艺术设计最求的也当是这些。在视觉设计中常用大面积的空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简练的视觉流程,以突出标志、标题、图形。生活中走在大街上常常不经意的被一些购物袋吸引,他们以单一的颜色加上醒目的标志经典的设计给人以很强的远视效果。

四“得意忘象”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精髓。这个命题影响并造就了无数巨匠、大家。如中国古人绘画就不同西洋画,讲究得意忘象。西洋画讲究透视,讲究绚丽上的色彩、讲究过分雕琢。记得宗白华先生在评中西绘画时说道,“中国人画竹兰,他是临空的从四面八方抽取那迎风映日偃仰婀娜的姿态,舍弃一切背景,甚至于娟弃色相,参考月下映窗的影子,融会于心,胸有成竹,然后拿点线的纵横,写字的笔法,描出生命的神韵。清人汤义愤论赏画,有一句话说得更好:“画成而不见其笔墨痕迹,望而但觉其真者,谓之象 (《画荃析览》)。”艺术家在心中勾勒出真物并溶于心,然后寥寥数笔以“不见其笔墨痕迹”勾勒出“真者”。这些是绘画中的得意忘象。

从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很好的分析得意忘象这个命题。早期的装饰多“以形写形”,而在晋唐宋装饰纹样逐渐走向概括,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一切艺术活动都应当如此。我们的艺术活动中当冲破有限,走向无限,现其人生、历史、宇宙。

“象”和“意”的范畴远不仅于此。还应“度物象而取其真”“取之象外”“澄怀味象”。我们应当将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相贯通,对一系列美学范畴和命题分析。然后我们的设计才能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郑曙D.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青少年体育舞蹈创新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奥运视野下电视广告传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