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创作特色

时间:2022-07-16 10:01:16

探究《凯皮拉的小火车》音乐创作特色

作为20世纪拉丁美洲名声最为显赫的作曲家,维拉・罗伯斯以其极具个性的音乐语汇著称于世。在最著名的九首《巴西风格的巴赫曲》中,他借用传统的巴赫式音乐形式,又运用大量巴西风格音乐。而《凯皮拉的小火车》作为此组曲之二的第四乐章,因生动地描写了小火车而得名。笔者通过对它的研究发现,该乐章在体现了维拉・罗伯斯民族化的创作特征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当时风靡欧洲的各个音乐流派对他的影响。

一、维拉・罗伯斯其人

维拉・罗伯斯(Heitor Villa-Lobos,1887-1959)可以说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几乎没接受过多少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与生俱来的音乐创作方式和不受约束的性格使他难以“忍受”正规的框架式教育。他独特的作曲方式,想必让学院出身的作曲家看了直冒冷汗,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独树一格的特质。

维拉・罗伯斯音乐风格形成的渊源首先要归功手他家乡的街头音乐家,其次则是他父亲的家庭音乐聚会。前者是他作品中活力的来源,后者则是他与传统的最初接触,也是他投向音乐的媒介。6岁时他对音乐独特的感觉引起了作为业余音乐家父亲的注意,便开始教他学提琴。从此,维拉・罗伯斯开始燃烧起对音乐的热情,他参加到里约热内卢的街头音乐家的行列,也因此接触到不同的巴西传统音乐,同时开始自学作曲。

1905年,罗伯斯进行全国采风旅行。途中,他见到了巴西原住印第安人,听到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欣赏了各种风格的民间舞蹈,这些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共记下三千多首民歌,编成了六卷集子,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创作非常重要的财富。

1923年,维拉・罗伯斯在朋友的推荐下,经政府资助来到法国巴黎。当时的巴黎云集着文化艺术界的名人,虽然此时的维拉・罗伯斯已经是一位写过大量不同题材作品的作曲家,然而,1924年他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场音乐会却没有受到欢迎。但这并未动摇他的信念,他决心以巴西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乐坛。此后,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维拉・罗伯斯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不仅征服了欧洲,而且受到美国音乐界的热烈欢迎。现如今,维拉・罗伯斯的音乐早已被视为巴西音乐的象征,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近代巴西最伟大的音乐大师”。

维拉・罗伯斯一生创作的作品数量超过三千首,作品的种类和体裁十分广泛:涉及钢琴曲、声乐浪漫曲、交响乐、室内乐、舞剧、歌剧和吉他曲等。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九首《巴西的巴赫风格曲》和十四首《肖罗》组曲。

二、多元音乐文化并存的巴西

长期以来,巴西音乐以其节奏热烈、旋律深情、色彩丰富闻名于世,其中尤以各类舞蹈音乐最为著名,如风靡世界的桑巴等。巴西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其独特的人种构成分不开一巴西主要由欧洲人、非洲人、原住印第安人等各类混血人种组成。因此,它的民间音乐基础是由这三种不同种族的音乐元素混合而成。

巴西民间音乐的欧洲因素主要来自葡萄牙。1500至1822年间,巴西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卢索(葡萄亚)――西班牙(Luso-Hispanic)民间音乐成为了巴西民间音乐的基础。虽然葡萄牙的音乐因素在巴西也有所变化,但某些基本的特征保留下来了。此外,欧洲的其他移民,如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在19世纪也陆续移民到巴西,因此,巴西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中的和声体制也来自欧洲的传统。

巴西的非洲音乐是伴随着黑^奴隶贸易开始的。巴西的黑人奴隶来自非洲各地,在音乐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如五声音阶、降低7音的自然大调音阶、缺少第7级音的六声音阶以及非洲的节奏特征,如2拍与3拍同时进行的海米奥拉(Hemioh)和复节奏成为巴西民间音乐错综复杂的节奏基础等等。

另外一种巴西民间音乐是来自印第安人的音乐,巴西印第安人大多生活在热带内陆亚马逊地区,他们的文化并不相同,有些地方外人很难进入,因而保持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印第安人的音乐在巴西民间音乐中占很少的比重,主要通过使用一些打击乐器得以体现。

巴西著名的音乐学家马里奥・德・安德拉德(Mafio de Andrade)曾这样写道:“巴西音乐已获得独特的民族表情,它的源泉却是外国的。美洲印第安只占很小的百分比,非洲的比重较大,而葡萄牙则占压倒优势。另外,还有西班牙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西班牙美洲的因素上……除这些已被吸收的影响素材和灵感,这种民歌的典型特点显示出它的出身。”

巴西丰富的多元音乐文化环境为维拉・罗伯斯创作本民族的音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维拉・罗伯斯长期在咖啡馆、剧院演出和深入民间音乐采风,这些都有利于他熟悉本民族的音乐并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凯皮拉的小火车》创作特色

维拉・罗伯斯常常把那些具有巴西音乐特点的要素运用到创作中,如切分音、丰富的和弦、抒情的旋律以及节奏和力度的鲜明对比,他把这些和民歌特点结合起来,融入到艺术音乐中。同时,他在作品中力求创新不同的表达形式。他的九首《巴西的巴赫风格曲》组曲就是把巴西民歌与巴赫的创作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他认为具有即兴特点和丰富音响效果的巴西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巴赫的音乐相似。本文探究的是其中的第二首第四乐章,它因形象地描写了小火车的音乐画面而得名,《巴西的巴赫风格》组曲中一些乐章和片段都有巴赫式的标题和巴西式的副标题。这一乐章的巴西式名称是《凯皮拉的小火车》“o Tremzinho do caipira”,英文翻译为“TheLittle Train of the caipira”。“Caipira”是“农场工人”或“乡下人”之意,在巴西指的是黑人、高加索人、美洲原住印第安人以及这三种人的各种混血儿。它的体裁名称为“托卡塔”,这种体裁原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键盘器乐曲,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无穷动式的乐曲,后由巴赫等人继承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以后又有舒曼、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写过无穷动式的托卡塔,也有些作曲家写过自由奔放的狂想曲式的托卡塔。维拉・罗伯斯的《凯皮拉的小火车》就是以自由狂想的“托卡塔”形式把巴西音乐特色贯穿于其中。

《凯皮拉的小火车》是作曲家乘坐火车途中有感而作。乐曲中作曲家设计了一个表现农场工人乘车上班由火车启动――中途停靠――到达终点的场景,好似带领听众做了一次巴西乡间旅游。乐曲除以逼真的音响模仿、描绘出火车动态的车站场景(如汽笛声、车轮转动声等)外,还有车轮快节奏的背景下奏出的悠扬的旋律。作曲家作为其中的一名乘客,既用音乐生动描写了小火车在开启过程中典型的音响,同时又抒发了作曲家在途中对巴西大自然的内心感受。(下面是音乐简明分析表)

上一篇: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 下一篇:探索艺术综合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