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研究

时间:2022-07-15 12:36:35

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研究

摘 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民营企业员工权益易于受到损害的原因以及所导致的后果做出更为深刻地分析和解释,并且分别从政府、企业、员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正确处理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学 民营企业 员工权益 对策

一、民营企业员工权益易于受损的原因分析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是产权清晰、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实体。作为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中,是根据技术水平和生产的规模来决定招聘既价格低廉、且胜任工作的劳动力的数量;相反,作为劳方,其工作的取向则更多的取决于工资待遇,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因素。从劳动力的供需结构来分析,民营企业对劳动力素质、技术要求不高,是因为它们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又存在着大量同质性强、技能差、文化水平低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的替换成本和就业培训都是十分低廉的。另外,从劳动力的供应数量上看,尽管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大量外来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重需要。因此,民营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进行谈判,进行讨价还价的余地很小。

其次,市场发育不良,法律保障缺失,也给企业主创造了宽松的用工条件。员工由于无保护且经济实力相对低下,在面对产业强大的雇主时,可想而知其维权的能力是很低的。显然,在市场中能完全代表员工利益且有实力跟企业主交涉、抗衡的组织——工会或与之类似的机构是完全不存在的。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中保护员工基本权益或规范劳动合同内容,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员工在市场竞争中的状况。不过,我国劳动保障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一般针对国有企业,尚不健全,加之对民营企业的约束力弱。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民营企业主会想方设法地压低工资或延长劳动时间等。

最后,员工和雇主之间在履约期弈的力量对比悬殊。由于民营企业雇主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先天的地位上的不公平和信息上的不对称,处于绝对劣势的员工根本无法与雇主通过构建平等的对话平台并进行有效的协商来维护自身权益,双方进行的首先是一场力量不对等的非均衡的零和博弈。由于政府对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及执法力度不足,导致雇主在这场零和博弈中占尽一切优势,使其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员工的权益、压低员工的工资从而获取自身的利润。

二、关于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问题的对策

1、完善工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工会作用缺位和错位,民营企业的员工往往只能形成一些自发的“攻守同盟”,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时自发地组织起来采取各种维权行动。但对于权益被侵害的员工而言,在是否加入“攻守同盟”这一点上却有不同的选择。由于缺乏工会的保障,加人“攻守同盟”是要付出交易成本的,包括组织成本、误工成本、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成本以及其他各种机会成本,但是,如果“攻守同盟”的行为取得了成功,维权的成果却是所有员工都能共享的,这无疑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生成的土壤,员工中一定有一部分人不愿加入“攻守同盟”,而等着坐享“攻守同盟”的收益。正是由于这种“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员工内部通常存在着间隙,员工维权之路也因此更加艰辛,很多人面对自己权益被侵犯依然保持沉默,这也让失去监督与制衡的用人单位更加有恃无恐地侵犯员工权益。所以必须要依靠工会的力量,将分散的员工力量整合与团结起来对用人单位形成有效的制约。

2、加强对民营企业主的教育和约束

尽管社会舆论长期对民营企业主的素质颇有看法,但在如何提高民营企业主素质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有效地行动。民营企业家亟待提高素质,但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培训民营企业家的大学。”因此建立正规的培训学校,针对中国民营企业主的特点进行教育培训,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以往的民营企业主一直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即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要侵犯员工的权益。而社会公众也认为:国有企业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不应该发生,而民营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这种侵害十分正常,否则企业如何能够赚钱?所以,在对民营企业主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的关注。

3、强化政府对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对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护的执法力度不足,主要源于在实行中法律的权威作用被地方政府的自利主张所弱化。地方政府在追求现实利益的同时,弱化了现代法律的作用,使得法律转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法律的合法性主张与实施有效性之间出现难以链接的现象。调查发现,《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财政分成和更好的政绩,会争相出台吸引投资的优惠待遇政策,而轻视维护员工权益,甚至对民营企业主恶意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听之任之。部分地方官员对地方利益的追求以及血缘和地缘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文本法律与时间法律之间的链接难点,使法律的实施有效性打了折扣。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因素的限制和执行者拥有操纵法律等相关制度的能力。因此,中央政府急需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进行有力监管,防止地方政府权力过大以致驾驭法律之上。

4、将员工权益保障评价指标纳入民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公开

防止和减少员工权益受到侵害,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除了完善法制外,还要有经常性的员工权益的分析、考核和评价机制。当前形势下,建立员工权益保障评估体系有着迫切性,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未来的员工权益保障体系要包含安全生产、社会玻璃保障、工资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指标,依据我国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通过指标体系的运用,让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基本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只有保障了员工的基本权益,才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公共价值观的认同与融合,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急需将员工权益保障评价指标纳入民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楼红平.资产专用性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员工权益受损分析[J].经济论坛.2007,16:95-97

[2] 童泽平.基于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7:52-54

[3] 吴尚宗 范实秋.员工权益保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6,33:51-52

[4] 赵涛 刘保民 朱永明.基于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26

上一篇:电气系统中电涌保护器的雷电流能量配合设计 下一篇:思科微软认证在三本院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