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时间:2022-07-15 01:15:24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说:“作文就是写话,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就是文章。”因此,教师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而语言训练又包括说和写两方面,如果说欣赏、分析、阅读还只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感悟的话,那么说与写就是审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把说与写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

一、在说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重在形成一个说的氛围。初中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也可按照课本编排的专项写作,口语交际训练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还可以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说的乐趣。具体做法是:①在质疑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人讨论的交际能力。②在评议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教学模式,越来越冲破旧有的框架的束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同学的读书、答问常常主动要求发表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评议是训练语言表达的良好机会。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补充意见,同时还特别留心别人的朗读发言。③在小组探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性的语文教学强调合作探讨,探讨学习能够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高语文表达能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探讨学习能有效地进行,在老师的组织下,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从参与、达成共识或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单位一起发表看法,相互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④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写作以及将来也是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知识技能,只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实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教师除了通过课堂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社会交往中实践。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靠在课堂中完成,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根据现代人才的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话说通顺了,才能写得流畅。

二、在写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了由口语向书面语的转化,“说”得出色,关键还是语言精彩,这为“写”作好了前提准备。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得也同样精彩,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整体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做法是:

第一,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写作目的。要让学生明白写作能力是人的全方位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须提高写作训练,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第二,让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被各级报刊发表,被黑板报、广播室、油印小报、校园文学社等采用的习作稿件,要及时予以表扬,引导大家评议;有时也可以在作文课时让学生自己诵读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晒”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欣赏别人的得意之作。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师生们的好评时,其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成功的喜悦又会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其写作的热情定会有增无减。

第三,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在训练时只需要规定个大致写作范围或若干个备选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写。讲评时不宜求全责备,只要是自己的文章,在某一方面有些新意,就要在全体同学中给予表扬。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有感而发,随之而来的是消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增强写作的兴趣。

第四,做到多鼓励、善于鼓励。学生作文中往往良莠不齐,有许多的优点,但缺点也不少。此时,老师无论是在作文本上的评语,还是课堂教学上的讲评,个别辅导等,都要多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不足之处要不夸大的指出来,目的是要避免在今后的作文中出现同样的错误,千万不可以借此批评学生。好的文章会给学生们营养,质量差的文章也会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认真改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语言既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能力,是服务写作极其重要的元素。写得多,平时积累的语言或根据范例模拟的语言自然会用上,久而久之,他人的语言也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当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依赖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若仅仅掌握了丰富的词句,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那也不可能准确地表达生活。

上一篇:教育部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 下一篇: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