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道就是“自然之道”

时间:2022-07-14 09:58:04

语文之道就是“自然之道”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自然重在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会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口头的和书面的社会交际。而掌握这项技能的关键在于训练。理解、积累、表达是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依据儿童认识水平和语言学习规律来平衡各年龄段训练重点。通过捕捉和活化教材的实践性因子、创设和组织交际情境或话题情境、营造和调控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坚决远离和摒弃“作秀”四个方面在实践中练就鲜活的言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文本;表达

语言表达是语文训练的重点,其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结合课文生成合适的情境,要让学生从言语实践活动中接触丰富具体的言语现象。课文是构成教材的主线,要让学生从言语实践活动中接触丰富具体的言语现象,在实践中练就鲜活的言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为学生搭好“从文本到表达”这座桥。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活化教材的实践性因子,让教材“为我所用”

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活化教材的这些活性因子,让教材“为我所用”。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言语实践点。利用这些言语的实践因子,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言语。

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笔者针对教材特点,挖掘了教材中的言语实践点,为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天地。学生通过不同词汇、句式的说,情景对话、角色置换、内心独白、想象推演的方式,既加深了对词语意思和文本语言的理解,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如,教师根据这篇课文人物事物之间呈现前后对比的特点,挑选了三组对比的八个词语,让学生按不同事物或人物进行归类的基础上挑选一个事物,用上相应词语尝试表达。这是一种给出内容尝试运用多个词语的表达训练。由于说话内容是给定的,不需要另起炉灶在说话的内容上动脑筋,所以学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词语的组织运用上――如何把给出的词语组织到自己的话语中,如何把话说清楚、说连贯、说通顺。而且这种训练有很大的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需求,让多数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和组织交际情境或话题情境,让学生“能说会道”

在有交际需要的情形下,当儿童因词汇贫乏或语法错误引起交谈对方产生理解障碍时,儿童才会感觉到学习新的语汇的紧迫性,才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交际环境与机会向别人学习,主动模仿新词新句。由此可见,教师要立足文本,精心营造言语实践环境,以活动激活言语,把游戏、演讲、辩论、设计、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或交际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话”。

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充满情趣同时又富有挑战性的言语实践活动情境:如果你也是当时在场的游客,你会怎样来说服向导救幼龟呢?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其中,扮演向导的角色,与学生展开情境对话。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学生的表达欲望被点燃了,主动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言语潜能被激活了,说得投入,说得快乐,说得有声有色。

三、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调控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活力四射”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束的,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自由参与”。长期以来,教师善于总结,不把标准答案抄给学生不放心。其实,语文的问题大可不必一字不差地回答。以《自然之道》为例,怎么去理解课文蕴含的“自然之道”呢?如果照教参上的答案说给学生听,必然是索然无味。于是,我变换了一下形式――“我们不妨改换一下课文的题目,把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深的感受,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来,作为标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学生的题目尽管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能击中要点,教师又有什么必要公布标准答案呢?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在我们的交际中,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标准答案呢?死背标准答案,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想。至于如何表达,不能也不必强求一律。

四、教师要坚决远离和摒弃“作秀”,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自然之道》告诉我们的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其实,语文教学不也正是这样?这节课的教学,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后的反馈检查不是让学生读一遍词语草草了事,而是让学生在练习纸上按照不同的人物和事物进行分类,这样他们既理解了词语,又练写了生字,又以这些词语为台阶,让学生选用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学生的难点;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很浅显,初读后就让学生自己归纳。

“一堂课学生收获的大小,取决于教师所设计的语言表达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如果能够提高语文训练意识,自觉地平衡阅读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时间,并且坚持不懈地以表达为重点开展教学,那么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就是紧紧围绕表达为重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找“我们”的所见;让学生体会“我们”的所想;让学生说说“我们”的所言;让学生写写文中的“我们、向导、幼龟”的心里话,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语言被积累着、运用着、创造着。一堂课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抓住语言不放松,有所侧重,日积月累,语文的教学目标不是一通俱通了么?语文之道,不就是自然之道?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这自然之道,何愁迎不来语文教学的春花满眼呢?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婺城区婺城小学)

上一篇:落实读写结合 追求习作高效 下一篇: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点及解答的几点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