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13 09:13:55

行为经济学――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综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需要完善相关制度。通过2008年发生在美国继而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金融市场制度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因此中国迫切需要结合自身国情对金融市场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梳理了这一领域的奠基人同时也是领路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启发 前景理论 累积前景理论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个人在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整个市场产生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市场无效以及这种无效是如何产生的。

一、理论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心理学家西蒙首先提出了人们在做决策时是有限理性的――受限于信息的可获得性、时间长短、认知水平等因素,人们往往不能做出最优决策。

七十年代初,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启发(heuristic)这一概念――人们依据感性经验而不是理性的推理快速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并且提出了三种形式:

(1)代表性启发(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人类有将事务分类的本能,当遇到一件新事物时,人们会将其分到已知的的某一类中,并认为新事物与其所属类别中的代表性事物非常相似。比如,当获知自己的相亲对象是一名律师时,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副不苟言笑的形象。

(2)可得性启发(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此处,可得性是指人们想到某个概念或想法的难易程度。可得性启发是说一条经验越容易被人们所想到则越有可能作为启发这一过程中所依据的经验。比如,一位刚刚经历过空难的幸存者很有可能会高估发生空难的概率。

(3)锚定-调整启发(the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出判断时,往往会以某一数值作为初始值(锚),在此之上进行调整,但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比如,Northcraft和Neale(1987)的研究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房产最后的成交价也较高,尽管该处房产并不比一些起始价较低的房产更好。

1979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发表了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奠基性论文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对经典的风险决策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实验一,考虑如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选择A.确定地获得800元;选择B.85%的可能性获得1000美元,15%什么也得不到。 情形二:选择A.确定地损失800元;选择B.85%的可能性损失1000美元,15%什么也不损失。根据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84)的研究,大多数人面对情形一时会选择A,面对情形二时会选择B。即:面对收益,人们是风险厌恶的;而面对损失,人们是风险偏好的。可以看到,人们过于看重确定性的事件而不够重视非确定性的事件。作者称之为确定性效应。

实验二,考虑如下两种情形: 情形一:选择A.25%的可能收益3000,75%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选择B.20%的可能收益4000,8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情形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受参与者控制,参与者有25%的概率能够进入第二阶段,75%的概率直接结束,什么也得不到。在第二阶段,参与者面对:选择C.确定地获得3000;选D.80%的概率获得4000,2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参与者被要求在第一阶段的结果确定之前给出自己的选择。

面对情形一,大多数参与者选择了B;而面对情形二,大多数参与者选择了C。但是从最终概率上来说,A与C是完全相同的,B与D也是完全相同的。对于这种不一致,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当个人面对多个选择(作者在论文中将之表述为前景)时,他们会忽视所有前景所共有的部分(第一部分),而孤立地在前景之间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进行比较。作者称这种现象为孤立效应。

针对确定效应和孤立效应,作者提出了前景理论。通过定义值函数而不是计算期望效用对行为进行刻画。

1981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提出了框定效应(framing effect),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背景是在美国爆发了一种疾病,预计会有600人因此丧命。他们将实验参与者分为两组,告知第一组有A、B两个方案来应对, 方案A:能救活200人; 方案B:有1/3概率救活所有600人,2/3概率一个也救不活。在这种积极框架下,虽然两种方案平均都可以救活200人,但72%的被试者赞成方案A(即风险规避)。

而第二组被告知有C、D两个方案来应对, 方案C:400人会死亡; 方案D:有1/3概率无人死亡,2/3概率600人全部死亡。可以看到尽管C与A是一样的,D与B也是一样的,但在这种消极框架下,78%的被试者选择方案D(即风险偏好)。

1992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前景理论,提出了累积前景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对于人们为何会购买彩票等行为有了更完善的解释。

二、理论间的关系

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前景理论之前,学术界对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产生了质疑,通过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期望效用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同时给出了心理学解释。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对这些碎片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前景理论。克服了期望效用理论的诸多缺点,真正地使行为经济学成为一个经济学分支。但同时前景理论自身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不满足一阶随机占优。即:如果结果只可能有两种,好结果或坏结果,即使选择B比选择A有更大的概率出现好结果,更小的概率出现坏结果,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依然得不出B比A更好这一显而易见的结论。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这是由于对每个结果认定主观价值和对每个结果赋予决策权重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累积前景理论中,通过引入扭曲函数,对主观价值极高或极低的结果赋予较大的决策权重,使得决策权重的赋予依赖于主观价值的认定,从而克服了这个缺点。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1979.

上一篇:互联网冲击下的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创新 下一篇:浅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以及传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