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如何打仗

时间:2022-07-13 01:29:38

中国古代人如何打仗

古代人是这么打仗的吗?

小百迷们,你们是不是非常崇拜《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大英雄呢?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出阵和敌人单挑,不是将敌人斩于马下,就是打得对方落荒而逃。只要打败了敌方的将领,就会取得战斗的胜利。

不知道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虽然将领后面站了很多士兵,但是这些士兵好像是将领的啦啦队一样,他们经常做的事情是为将领加油而不是打仗!等到将领打得差不多了,如挂了一两个,双方才展开混战,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仪式化的战争

其实,古代中国人打仗和我们在电视、小说中看到的很不一样。在战国时代之前,打仗也是讲“礼”的。那时候带兵的将领都是贵族,这些贵族讲究贵族的风度――也就是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所以他们在打仗的时候有一套程序:首先是宣战,告诉别人我们国家要来打你了;其次是下战书,双方约定某日某时在某地开打。到了战场上,两边人马就开始列阵,列好阵后以敲战鼓作为进攻的信号,开始厮杀。

这种列阵、敲鼓而战的战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严格规定流程的仪式,所以又被称为“仪式化战争”。 那时候,“将打将,兵打兵”是常理,贵族们把家族的名声和个人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他们不屑与农民交手,更不愿意死在农民手中。通常贵族之间的交锋是一对一的、高尚的,一方将领首先通报家世和官职挑战,对方阵中地位相当者出阵通报家世和官职后应战。

泓水之战和仁义之师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史称泓水之战。

宋襄公早早就排好了战阵,而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右司马公孙固就向宋襄公说:“趁着敌人在渡河,咱们迎头打过去,一定能够打个胜仗。”宋襄公却说:“哪儿有这理呀?敌人正在过河的时候就打过去,还算得上讲仁义的军队吗?”

过了一会儿,楚军渡过了泓水,乱哄哄地正排着队伍,公孙固心里急得什么似的,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别再错过了,趁他们还没排好队伍,咱们赶紧打过去吧。”宋襄公骂他,说:“你这个不懂仁义的家伙!别人的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也受了重伤,狼狈逃回宋国。

泓水之战后,宋国的众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实在糊涂。可是宋襄公本人并不服气, 在那里振振有词地说:“君子不会去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君子不重伤);不会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禽二毛);不会阻敌人于险隘之地(不以阻隘)。就算亡国,我也不会去攻击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不鼓不成列)!”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寿终正寝。

围魏救赵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就不再坚持什么仪式化战争了。胜利是打仗的唯一目的!为了胜利,人们再也不管什么君子风度、战斗规矩了。于是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很多计谋,名气最大的就是“围魏救赵”。

魏国攻打赵国,一直打到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赶紧向齐国求救。齐国就派了田忌、孙膑两员大将去救援。这两人没有派兵直接跑去邯郸和魏国作战,而是去攻打没有多少人防守的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当然不敢让自己的首都被别人占领,于是也不和赵国打仗了,赶紧往回跑。就这样,赵国的危险自然就解除了。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两千多年来,很多人利用这种战法诱敌就范。小百迷们,古人是不是变聪明啦?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的兴趣教学 下一篇:利用体育课激发青少年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