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

时间:2022-07-12 06:49:14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5―8小题,分值在20―25分,约占总分值的15%―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诗文。主要检测内容包括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虚词的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整体阅读与大意的把握;诗词名句的默写与鉴赏;古文化文体常识等。

【技法点拨】

技法一:停顿断句――把握原则找规律,理解句意是关键。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考题形式大致为朗读停顿和断句加标点两大类,一般情况下以客观选择题或主观划分题两种题型呈现,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备战此考点,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准确朗读,把握句读。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然后采用猜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连词成句,以了解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表情达意进行节奏划分。

(2)总结规律,做好停顿。

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读全文,明其大意。这是正确加标点的基础。第二步:断句。准确断句可以为加标点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步:加标点。句中停顿根据句子结构加的标点通常有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句末停顿根据句式加的标点通常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例1(2014年湖北鄂州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要求找出有误的一项,属于客观选择题。解答时,须根据古文的朗读停顿规律,熟读精思,辨清词义,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并依此确定语句停顿。该题中的四个句子均来自课内,都不是诗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只能作结构或意义上的划分,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来加以判别。

【参考答案】B

例2(2014年广东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解题指津】本题也是考查对古代散文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但属于主观划分题。该题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但是却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实际上是将文言句的朗读与简单文言词句的阅读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断句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根据文言语句停顿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作出准确的划分。

【参考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技法二:词语释义――系统梳理重归纳,瞻前顾后看语境。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我们要系统梳理、重点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尤其要注意积累和理解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则要重点掌握一些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备战此考点,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

(1)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两点: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后一个“本”指根本,这里强调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②要瞻前顾后,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①与现代汉语比较,推敲文言词义。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词义。③利用成语,类推文言词义。

例3(2014年湖北武汉卷)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轻视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文言实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音通假、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而考查的实词往往在课内学过,因此可根据平时的积累来解答。该题中四个选项的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词义,解答此题,须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将选项意思代入原文进行检验,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D

例4(2014年湖北武汉卷)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塞忠谏之路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找出与例句中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该题中的各选项也都来自课内,辨析时,应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弄清它的词性和意义。解答此题,可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再找到一致的选项。

【参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译――认真揣摩多训练,大胆表述展个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对文言文阅读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课标所规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内容,并根据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内容;能按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能评价作者的观点;能对古诗文作初步赏析。备战此考点,可采用如下方略。

(1)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实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2)强化训练,熟悉题型。即通过强化性训练,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大胆表述,展现自我。解答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时,要拓展思路,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5(2014年江苏苏州卷)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正确判断并理解文言句式,要求找出不是倒装句的一项。解答时,首先应看清题干要求,然后弄清文言倒装句式的特点和形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几种形式,据此,则不难作出选择。

【参考答案】D

例6(2014年湖北宜昌卷)翻译“乙文”(林纾《湖之鱼》)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根据上下文以及该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意,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可遵循“解词―串意―顺意”三大步骤,即首先解读重点的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然后将一个个、一组组词串联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意通顺、连贯、明白地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例7(2014年湖北武汉卷)下列对本文(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解题指津】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找出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时,首先须整体速读选文,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内容,然后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辨识。值得提醒的是,要找到文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如原文中的“不爱金帛”并非指太子,而是指吕后,与C选项中所说太子“不爱钱财”不符,可见该项对文章理解有误。

【参考答案】C

例8(2014年江西南昌卷)这篇文章(张岱《湖心亭看雪》)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解题指津】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时,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精要词句,进行细节品读,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该题选文出自课内,对全文大意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可抓住文中对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对“赏雪人”行为动作及语言的描写来作答。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记诵――用心识记常总结,善于思考勤动手。

针对中考“诗文默写与运用”试题的考查类型及趋势,我们可运用如下方略备战此考点。

(1)注重平时积累。诗文的积累不仅要掌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还应将学习范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一些名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积累。提倡理解性背诵,通过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和表达等各方面内容,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2)经常归纳总结。积累诗文时,可以从异同两大方面来进行总结,即对诗文的内容、语言、主题、作者以及创作时代等各方面进行归类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反复进行记忆。

(3)善用脑,勤动手。一定要加强诗文中字词基本功的学习,勤于动手,将每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避免出错。

例9(2014年湖北宜昌卷)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文名句的记诵和默写,内容是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解答时,可调动平时的记诵积累来作答。对于这类记忆性默写的题目,如果平时注重积累,那么根据提示补写上句或下句,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添字、漏字,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

【参考答案】怡然不动 尔远逝

例10(2014年四川南充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赏析,虽出自课内,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快速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是解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此外,还应掌握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分析诗歌意象并把握形象,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发现作者观点,触摸诗人灵魂。

【参考答案】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整,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特别提醒】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常考题型和基本的应考技法外,还有如下两个命题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其一,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除了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出现,受到考生的普遍欢迎。解答此类题型,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诗文,我们先要读懂它,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这些“注释”和“积累”往往是我们得以顺畅解答问题的“钥匙”和“法宝”。

其二,取材课外的古诗文阅读。

这些阅读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文体以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小议论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记为主。内容多为讲述古代名臣良将的事迹,表现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写古人登高览胜、抒发理想抱负等。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①第:只管。②鬻():卖。③茔():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该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内容为讲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迹。命题者共设置了3道考题,考查内容包括词语释义、句子翻译、人物分析等方面,兼顾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与辨识,加点的四个文言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现象,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只要搜索记忆储存,并结合语境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B(“遗”应解释为“馈赠”)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两句都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个字解释出来,然后用顺畅的语言连接起来。翻译时,第①句要重点落实“惮”的意思;第②句要重点落实“辞色”的意思。

【参考答案】(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

第3题考查对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时,首先应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然后拓展思路,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参考答案】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做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上一篇:嘉峪关归去来 下一篇:雨天你穿什么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