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3:50:23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方法;策略

科学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听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

一、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

初中中考中的知识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考点,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应该记忆,哪些知识应该领会,哪些知识应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找准知识的定位,梳理知识的脉络,重视中考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概括,补充没有提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中考复习方式才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二、把握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脉络,学会灵活运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点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克服地理的缺陷,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重视地理位置的、自然等要素的结合。

三、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复印中考说明,重视教育学生进行复习讲解,重视对考点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育学生查找学习的疏漏,消除学生知识的缺漏区域。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地理教学的考点,理解知识,教会方法,教育学生掌握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系统拎清楚知识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掌握记忆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差题、偏题、怪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掌握考点,理解考点,详略得当地解决问题,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复习的要点,教育学生学会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重视主要的考点,次要的内容简单粗略地看看,做到大致的理解和掌握。

四、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考试大纲,选择一些好的地理复习资料给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师定期组织一些复习讲解和检查,帮助学生进行考试练习和考查的活动,教育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内化并理解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理解,深化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形成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拓展知识,选择新颖的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面,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选择精当的内容让学生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从一些材料,多个知识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教学练习,重视教学分析,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对待主观问题的时候,能够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学习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提高解答问题的精准性,教育学生科学地解决问题。

五、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节目,多看社会热点话题的节目,多了解书籍和报纸的材料,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搜集资源,了解环境,理解人口知识和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适应学生中考复习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地理中考的解题能力,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学习

1.掌握解题技巧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选择题,简单明了地分析,了解涵盖的内容,拨开迷惑性的特征,排除容易混淆的答案,完整地回忆内容,直观地再现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加强训练,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要点,学会开放性地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要点。

2.专心审题,理解题目

教师要组织学生审清楚题目的含义,掌握好的思维活动,重视从文字和图表,数据材料等方面掌握信息,重视把握词语的含义,理解题目的要求,重视加工、处理和分析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理解图画,掌握含义

学生应该理解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含义,看清楚图像,理解内容,分析图形中的含义,掌握各种条件,教育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全面高效地理解图标,实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

4.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构思解答问题的答案,叙述清楚题目的解题方法,解答的词语要准确,考好每一场试。

因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到了中考阶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方法,重视教学因素的综合,鼓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创造地理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实现中考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姜洪杰,刘峰.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第11期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2篇

我认为地理中考要取得好成绩,应做好日常教学和考前复习两个重要环节。

一、从基础教学抓起,培养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首先,要在教学中把握课改动向,理解课标要求,力求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是提高地理成绩的前提。要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就要让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不是空洞枯燥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就在我们生活中。因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讲地球公转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昼夜长短的变化;讲天气气候时,让学生从自身感受理解天气气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习聚落与环境时,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我镇村庄分布情况,分析造成各村庄规模大小不一的因素,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切实感受到地理是有用的。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改变学生只重文字叙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建立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看图、读图的技能,养成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地图教学方面采用的方法有:

1.看图填图

课堂充分利用好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把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强化空间概念。

2.动手绘图

动手绘制地图和示意图是地理思维内化和呈现的过程,能加强对地理事物分布的记忆和对地理特征的理解。比如,绘制海陆分布图、国家轮廓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等。尤其在会考复习阶段,建立专门的绘图本,便于学生积累复习资料。

3.识图析图

要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步骤和方法,先看图名,从而弄清图的内容;再读图例及其分布,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总结图中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注重对地理现象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明显地贯穿着一条主线:位置(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项分析能力从七年级下册《亚洲》章节开始应逐步培养并加强。《亚洲》单元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方法指导到位,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理解东南亚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日本、俄罗斯工业的分布;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自然人文的差异等。

二、充分做好考前复习,提高综合解答能力

科学的复习,是中考会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三轮复习法。

一轮复习集中全力通教材。虽然是紧扣课本,但应和新授课相区别,避免简单重复课本,重要的是理清知识脉络,重视知识结构的梳理。在复习时按课本编排的章节首先整体把握知识框架,以图表的形式理出知识结构,构建章节的整体概念,以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主要知识。为避免学生在复习中产生倦怠心理,在通教材的过程中尽量采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照知识框架,自己找出考点掌握课本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教材及考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备课时应仔细对照课标及考纲要求,分清主次。对一般性问题和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点到为止,重要考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问题,要精讲多练,比如,经纬线及经纬网部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

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地理中考面临四本书的复习,很多知识在课本中分布较为分散,二轮复习可以打破教材顺序对四本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大致归纳为:(1)地球与地图;(2)地形气候河湖与农业专题;(3)自然资源与工业专题;(4)地理计算专题;(5)图文材料时事热点专题。专题复习使综合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统一,学生不仅理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掌握了对这一类问题的解答思路。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对比和类比,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等方面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分析原因,掌握规律。

三轮复习以做模拟题为主。结合中考指导,进行实战练习。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读图用图、材料分析题的练习。通过模拟实战,一方面做最后的知识漏洞检测,更重要的是把握试题风格,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技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用的知识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3篇

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命题的重点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突出考查最核心的主干地理知识。本人通过多年上初三地理复习课的经验积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认为只要充分落实好“勤、严、细、实”这四个步骤,就能上好复习课,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勤备课。精心备好复习课教案,一方面要认真研读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近三年来的中考试题和中考复习指南,明确出题的方向,把握好复习的大纲线索,制订好一整套的复习计划,以便在复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复习导向,并以它为基础起到承上启下和衔接的作用。二是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中考地理科考试说明》。中考地理科试题的设置,既体现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将考查的知识点控制在《中考地理科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之内,所以认真研读它们,才能把握好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衔接与融合,并依此为指导思想进行备考和复习,合理使用好教材,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备好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学生是考场上的主力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学初先调阅学生们在初一初二时的成绩表,对他们的基础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在开学后准备一次模拟考试,摸清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有没有特别欠缺薄弱的某个知识环节,如初中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经纬网、东西半球的划分与判读、方向、等高线地形图等内容。这样在以后的复习课中更能把握好详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严把关。初三地理复习课课时少,内容多,增大课堂容量是完成复习内容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一定要按质按量完成已定的复习计划。在课堂上老师要导好复习方向,精心设计好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一系列问题,复习线索要灵活、准确、简单,让学生沿着这条“线”积极主动地跟着老师去想、去说、去做,真正地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去。多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把握好讨论的时间与方向。对系列问题中的关键问题,老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应该运用哪些知识来突破,循循善诱引领学生找到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这一内容时,我列出以下线索: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四大工业基地自北向南沿海分布的位置;以轻、重工业为主还是综合性工业为主;有无便利的运输条件(水路还是陆路);有无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或淡水资源;劳动力资源充足还是具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市场在哪里;四大工业基地的重点城市有哪些。经过这样的思路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选择工业基地的相关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养成全方位、多因素、多层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好品质。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及时发现知识点有偏差的地方,及时修正。复习时详略得当,多注意学生们的反应和掌握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和详略讲解的内容,避免累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充分利用好4~6人的学习小组,不定时采用提问和小测等方式抽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抽检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让他所在的小组成员集体努力,根据具体情况,或给他们开开“小灶”,提高读图或审题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或强制记忆,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布规律等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成员之间互相督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每一轮单元复习后,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这是检测复习效果的最好方法。对检测结果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复习内容,查缺补漏,对前段复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及时调整今后努力的方向。

细辅导。对学生既要做好知识辅导,又要做好心理辅导。每次小测或单元检测以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辅导。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老师亲自讲评的内容,就将需要辅导的学生集中起来由老师辅导;有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则可以交给科代表或小组长督促完成,再经老师抽查后认为过关了为止。具体到基础较差或某次考试失利的学生个体,要经常进行个别谈心,首先鼓励他们克服畏难心理,不要一遇到”拦路虎“了就退缩,多询问他们,自己失分的原因是什么,是知识运用能力不强,还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是做题目时粗心大意,还是考试时心态不够好,等等。通过辅导与谈话等方式,让学生正视自己,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新定好学习目标。

实操练。在复习后期,多关注各类中考信息和时事热点,收集兄弟学校的模拟试题,精心挑选部分题目,做到对题目有选择地使用,将题目与考点、教材、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既不偏离考点重点,又不脱离教材,编排好几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模拟试题,讲练结合,老师多解疑答惑,多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温故而知新,对照考点内容,理清知识体系,逐一检查过关。除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和挖掘更深、更广的新问题,进入更深层次的知识领悟。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进,促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达到最理想的复习效果。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4篇

为了落实上述事项,提高复习效能,最终决胜高考,根据多年高考复习经验和高考试题特点,总结了决胜高考十法,以供参考,限于篇幅,点到为止,希望有所裨。

一、强调基础性,进行专题梳理法。需要梳理的内容如下:1、地理计算 2、地球运动 3、地理循环 4、地形气候 5、季节判断 6、地理区域 7、区位分析 8、人地关系 9、地理图表10、地理选修。以后高考试题的考察方向是:淡化地球运动,增加区域地理 ,自然地理比重下降,人文地理比重上升。地理区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总论部分,同时要突出中国区域。注重对必修3的案例分析,不能死记答案,要注意原理的运用。(一纲多本)。注重必修1的基本原理在必修3中运用。个人的复习建议: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出发,探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八、提升能力性,衍生图表引路设问法。地理图表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情景再现、数据统计、趋势分析概括等,有极强说服力,应该对区域地理图表有足够的重视,加大学生的见识面,学会用统计法来研究说明问题。

九、讲与学的灵活性,师生思维方式分享法。通过诸如座谈、课间交流、个别谈心、事例探究等形式,师生交流心得,教学相长,让教不再神秘,学不再困惑与纠结。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应考;复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88

在新课改实施后的高考应考,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高考应考策略,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的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综合考查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论、规律,但答案不直接来自于课本,需要联系所提供的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应考经验,笔者认为地理高考应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如,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笔者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笔者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二、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高考地理主观题分值大,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需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主观题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于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笔者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应考效率。

三、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高考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应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笔者以苍南和福鼎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笔者以龙港为例,从龙港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笔者以马站镇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马站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

四、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高考卷中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应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应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笔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的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五、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笔者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周练、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模拟卷均圈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在每次作业批改过程中,笔者都要针对性地写上评语,鼓励他们的进步,但同时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笔者相信: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应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是切实推行新课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6篇

一、领会考纲要求,把握命题思想

考纲是高考复习的纲领和指南,复习的导向是否正确,对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

1.明确考纲对知识的要求

2.明确考纲对能力方面的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3.明确考纲中变化趋势,较好地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平行性

4.明确考纲中的试题范例

只有做到这几个明确,才能在复习中紧扣考纲、把握方向、提高效率。要尽可能做到大纲要求考什么,就复习什么;课本上有什么知识点,就掌握什么。这样就会在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约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二、品读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知道一份好的高考试卷要经过专家们精心雕刻,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具有质量高、信誉度好、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所以它自然地就成了我们辅导高三时的最佳素材。研究历年真题,有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命题方向。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内容上,突出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蕴涵着地理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阅读信息、应用信息,突出能力立意,以地理图表切入,尤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重视地理图表的解读与地理问题的探究,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等。

三、强调以图导学,重视能力培养

地理最大的特色是比较充分地运用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地图和统计图表,考查考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丰富的图形类型,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题目中设问也是以图为基础,只有通过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正确作答。“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要时还可以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化繁为简。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要求我们复习时必须切实提升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体系包括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审题与解题、联系实际、文字表达)等。

1.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可以达到训练思维、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自然地理的复习,具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因此,要重视这些思路、方法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创造性地运用,使之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主线。如:

(1)对于某种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分析思路为: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②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状况的结合为主导。

(2)对于盐度极值的成因,分析思路为:①气候方面,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②接近封闭;③考虑周围淡水的注入等。

2.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语言,是最突出的学科特色,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自然地理部分较为重要的地理图像有:等高线图、地形部面图、日照图、大气环流示意图、各种天气图(含等压线图、锋面剖面图等)、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板块分布图、地质图、洋流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虽然种类繁多,但本质上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或逻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图像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不断强化地图解读能力。

3.提高解题能力

认真研究答题误区,摒弃“偏、难、怪”题及“题海”战术,精选“有嚼头”的针对性练习以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解题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环节:

(1)提取全部信息。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现代文、古文)或图表、数据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以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2)联系背景知识。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知识的迁移,有时还要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

(3)表述准确、语言规范。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应注意使用学科术语。

四、注重精选精炼,总结方法技巧

中考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2012年高考;新课标;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74-10

语文:稳中求变,以稳应变

李 丹

2012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尘埃落定,笔者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对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有些许浅显的认识,希望在这里和考生以及各位同人分享。

一、试题概说

相对于2011年高考试题而言,2012高考语文试题可谓是“稳中求变”:试题构成没有变化,题型也变化不大,只是有几个轮换考查的考点有所变化。

1.稳扎稳打

(1)试卷结构未变。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的试卷结构较2011年没有变化,依然是六个大题,十八个小题;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第Ⅰ卷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

(2)试题类型基本未变。科技文阅读仍在考社科类文章;文言文阅读仍然考正史类人物传记;诗歌题型与2011年同中有异,都涉及了相同的“情景关系”问题;文本阅读的体裁仍然是小说和现代人物传记,题型也是以考查筛选概括、理解分析能力为主;语言文字运用的客观题题型未变,第17题一直考仿写;作文仍然是给材料作文。

(3)试题难度大体一致。据考生特别是复读生及连续在高三任教的教师反映,试题的难度与去年大体一致。但从纵向来看,试题难度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2.循序渐“变”

任何一套高考题较之前一年都不可能没有变化。今年的试题还是循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的“序”,做了一些改变。如科技文阅读虽然仍在考社科类文章,但已不是2007~2011年的传统文化,而是考了现代科技领域中比较新的内容——黑箱理论;文言文阅读这几年基本在“唐”、“宋”、“明”三个朝代的正史中轮换选文;诗歌鉴赏的体裁、题材基本轮换考查,今年换了体裁和题材,考了怀人词,且着重考查了考生对作品内容的解读;文本阅读体裁未变,题材还是比较“陌生化”,备考阶段遇到选文的几率很小;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观题第16题题型轮换考查,而且开始注重理解、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不同于去年单一的“长短句变换”;作文仍然是给材料作文,但不同于去年的“时评类”文章,今年的作文“政论性”减弱,更注重考查考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整套卷子的亮点有:科技文紧密结合现实而突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作文题有改变,不像去年那样政论性过强,较为平易,写作空间较大,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二、试题评析

无论变与不变,就语文学科而言,新课标全国卷自诞生以来,其考查思想就一直保持着基本稳定。今年的试题特点可以借用我校的课程设置原则——“一体两翼”来概括。

1.以语言文字为主体,注重凸显语文的特色

语文,最基本的含义是“语言文字”。要凸显“语文”特色,就一定要将对语言文字的考查作为主体。今年的语文试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要求学生先要准确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然后才能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情感、思想层面的信息。当然,近年来语文试题出题材料在语言文字层面都不会给考生设置太大的障碍,考生阅读起来都比较轻松。以作文为例,考生应该比较容易读明白材料,并掌握材料的大意。但是,“读明白”,不等于“理解了”,考生在阅读时,还要关注细节,理解材料的本质。例如作文材料中的“顺便将漏洞补好了”,“顺便”就交代了油漆工是自觉地去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读出了这一点,对准确立意至关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而非一味地依赖所谓的“答题套路”,是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共同的命题方向。

2.以能力考查为一翼,注重展现语文的本质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高考语文就是要通过语言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年的语文试题,阅读材料虽然不难读懂,但是,考后不少学生反映,题不是特别好答,答题时感觉有点“卡”。这是很正常的感觉。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就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体现在考生身上,就是感觉语文试题更难了。今年的试题就是如此。以科技文阅读为例,考生虽能基本读懂文章,但是在辨析选项正误时,一些考生觉得难下定论,这主要是欠缺把握语言要点、比较信息异同的能力。再如作文,有的考生将立意的重心放在了“关注细节”上,虽未偏离材料,但却不能算作是上佳的立意。考生之所以把握不准,主要是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没有意识到油漆工受到他人真诚感谢的根本原因,不是单纯做了“小事”,而是不求回报、不讲功利地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从道德上讲应当做的事情。所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应当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一翼”。高三的学生一定要注重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提升自己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的能力。

3.以语言表达为一翼,注重展现语文的功用

语文的功用是作为交流的工具。所以,高考语文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辨析出表达是否准确;主观题则考查学生自己能否准确地表达。例如,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要求考生表达要准确、清晰;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考生表达要准确、清晰、规范;写作则要求考生表达时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述充分、语言有文采。所以,平时多运用语言文字去进行书面表达,是考场答题顺畅、准确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今年的语文试题有高度——关注社会人生,有深度——注重理性思索,有效度——全面考查能力。这几点在作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备考建议

在高三备考阶段,教师应该注重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从中把握考试的重点、难点和命题规律;同时要研读《考试大纲》,了解高考潜在的考点,也就是《考试大纲》要求了、但近三年还未考过的考点。例如,我们在备考阶段,根据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和2012年的《考试大纲》,预测今年诗歌鉴赏很可能考查“思乡怀人类”诗歌,的确考了怀人词;我们预测作文应该还是密切联系社会人生的给材料作文,主题应当围绕当今的社会热点“弘扬美德”、“人性之美”等,我们也曾在模拟考试中让学生写过以“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为主题的作文,而这也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接近。高三的学生也要认真研读高考试题,从中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摸索答题技巧、提升解题的思维能力,这是备考的应有方向。

(李丹,1978年生,女,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数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考查审慎与灵活的思维习惯

姜思洋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数学试题(包括文、理科)的风格与前两年试题相比,变化明显。前两年的试题注重发挥试题的“淘汰”功能,并不能将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较为合理的区分。而今年的试题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考查了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可以说,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数学试题既反映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又充分发挥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对于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求学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解试题

对于文、理科数学试题,前十一道选择题计算量不太大,尽管对于中等以上水平考生来说,不至于不会解,但其思维含量比较大,所以会用去考生很多答题时间。文科的前三道填空题和理科的前两道填空题都是常见的题型。理科的第12题、文科的第16题分别是理科选择题和文科填空题的压轴题,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意识,对考生知识的迁移、组合、融汇的程度要求较高,即便是基础比较好的考生,在考场上都不容易解出来。理科第16题是填空题的压轴题,将此题改编成选择题,降低难度后,作为文科选择题的压轴题。由此看来,每道小题都设计得非常精致。所以,考生在答题时觉得解这些题比较费时、费力,留给后面试题的解答时间就少,导致本来应该得分的解答题没答好。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两道题还是难不住他们的,对其考试的发挥几乎没有影响。

一些学生在答选择、填空题时,遇到了不会的问题,不能勇于放弃,在这种题目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使得考试整体上发挥失常,损失很大。其实,高考数学试题也有对考生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考查。这就要求高三的学生无论是在高三复习中还是在高考中,都要克服紧张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备考。特别是在高考中,要合理分配时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答题。对于像理科第16题这样的问题,如果解答困难,那么就先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后面的试题。

二、试卷结构不变体现了“稳定”,具体问题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创新”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数学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选择题为单选题,填空题直接填写结果,解答题

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40%左右,填空题10%左右,解答题50%左右。多年以来,上述试题的类型及分数比例都没有发生变化。

在研究2010年与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时,觉得试题风格保守,前面的试题平淡,思维的含量非常小,考生在解答前面问题时一般都非常顺利。第21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对于较高水平的考生,前面答题所需时间太少,使其有充裕的时间来研究这道压轴题,如果解不出最难的部分,也可以回去检查前面的问题,只要不犯错误就能得高分。特别是前两年的第21题,问题的类型都是相同的,试题有“八股”之嫌。如果要求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训练,学生的高考分数就会提高。而今年的试题,选择题只有前三个小题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解题思路,但也不像以往那样很容易就会看出结果,考生能够确信最终可以找到正确选项,但是需要时间。这三道题突破了以往的定式,含有多个信息,比如将复数与命题的知识结合到一起命题。理科第2题为排列组合题,将这种难度较大的知识放在前面考查,同时降低问题的难度。这种命题方法都是比较有创意的。每一道解答题都不会轻易让考生得出结果。例如第17题,理科的考生容易一开始不用正弦定理将三角形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而是利用两角和公式,将前两项转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形式,因而陷入误区。文科考生在将三角形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后,容易看不出来需要约掉sinC,从而陷入误区。可见,今年的数学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至于过分难,与2003年的试题相比,笔者认为还差很多。

三、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今年的试题虽然没有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但是都注重了学科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出题者命题时往往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例如第17题,将分段函数的知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知识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背景贴近生活,充分发挥了这道解答题的考查功能。理科第8题(即文科第10题),将双曲线、抛物线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对三种圆锥曲线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在这些问题中,最新颖的是理科第15题:

(15)某个部件由三个电子元件按下图方式连接而成,元件1或元件2正常工作,且元件3正常工作,则部件正常工作.设三个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单位:小时)均服从正态分布N(1000,502),且各个元件能否正常工作相互独立,那么该部件的使用寿命超过1000小时的概率为().

本题中的电路问题学生并不陌生,但一般题中往往是概率和事件直接给出。而“工作超过1000小时”这一事件和事件的概率为[[?]]的给出方式设计得非常巧妙,且将正态分布的知识与概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较有新意。

四、检测考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从整体上看,每一种题型中都有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对于解答题,每道题都具有综合性,都考查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都检验了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都检测了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潜能。比如,三角题是以三角形的知识为载体,所考查的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不仅包括数的运算,还包括式的运算,考查了正弦和余弦定理、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以及解方程等内容。概率与统计题实际上是应用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为客观事物的数学化,依据的是现实中某花店销售玫瑰花的利润问题,要求考生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构造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符合“贴近生活,背景公平”的原则。立体几何考查了考生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并注意到了与推理相结合的问题。比如,理科第19题第2问,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之前,要证明一个垂直关系,否则解答就不完整。总之,今年的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每个问题的相互配合而进行的全面考查。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在试卷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构成了试卷的主体。比如,解析几何题在试卷中出现三次,导数题理科出现三次,文科出现两次。特别是理科的导数压轴题,要求考生能发现问题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灵活深入地分析信息和探索研究,机智、勇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2012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理科第21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最好的一道压轴题,其难度合理,考查了主干知识、主流思想。此题使整套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较好的区分度。理科第12题在遵循《考试大纲》方面表现得一般。而文科第12题(即理科第16题)则显得稍偏一点。

虽然今年的试题稍难,但在高三复习时也不能只是训练难题或在难题方面下太多的功夫,对难题过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浪费。会解难题的前提是基础题、中档题一定要解好。一定要注重教材,因为它承载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也体现着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深入体会新课程理念,改变对旧教材结构的认识,准确把握新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传统内容要敢于取舍。对试题命制的研究也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编拟试题,特别是编拟有新意的试题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姜思洋,1968年生,男,数学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英语:年年花开,岁岁不同,

传承特色,稳中有升

姚佩红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英语试题的命题思路、分值和题型与前两年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但又不乏变化,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稳中求变”的原则。在立足应用的前提下,更侧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渗透在了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查之中,在某些题型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一、试题分析

1.听力部分分析

和前两年新课标全国卷一样,今年的英语听力朗读者还是美音,语速正常,与我校学生平时训练的速度相比,稍慢些。从设题上看,各类型问题的比例和难度也和往年相仿。第二节长对话听力材料的信息量较大,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口语材料丰富。但也有一些变化是值得注意的,比如在题量的分配上和往年相比,有些变化,最后一段材料以对话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往常规的独白方式,且信息量大,材料的结尾以减弱淡出的方式结束,不同于以往选取完整材料的方式。虽然有一些变化,但从考生的答题感受上来看,听力部分障碍不大。

2.单项选择部分分析

今年的单项选择一如既往地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以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没有偏题、怪题,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结构的繁杂,着重考查了考生在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了考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题干情景充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选项简短明了。考点突出,考查点多为平时课上经常训练的和学生比较熟悉的,涵盖了情景交际、冠词、时态、主语从句、动词辨析、动词词组、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情态动词、代词等。但是,试题对学生的语境体悟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要得高分并不容易,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3.完形填空部分分析

今年的完形填空试题不同于近几年主要以记叙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文章为主要载体的一贯风格,选取了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文章在行文和语言内部逻辑关系上都更加紧密,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远重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接近于考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本质。这样就无形中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设空及选项设置方面,试题主要考查了词汇的辨析与运用,尤其是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实词的辨析与应用。而且更加注重语言的综合运用,选择词汇时必须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在了解词汇核心意思或用法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4.阅读理解部分分析

今年的阅读理解题所选用材料的体裁和题材都很丰富。与2011年相比,试题阅读内容和所设选项的难度相当。在试题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1)理解主旨和要义;2)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对所读的内容做出简单的推断;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此外,阅读理解“七选五”这一新题型继承了以往的风格,第一小段有一个小标题,使文章话题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考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去掉无关选项,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5.短文改错部分分析

短文改错题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比较容易得分但又不易得满分的题型。与2011年相比,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考查了谓语动词、时态、名词的数、代词、从句、形容词、副词等基础词汇和语法。这些知识点考生在平时课上一般都会练习到。

6.书面表达部分分析

书面表达题延续了前几年以书信、邮件为载体的形式,要求学生写一封申请信,申请参加一个国际中学生组织将在新加坡举办的夏令营,内容要点包括自我介绍、参加意图和希望获准三个方面,属提纲性材料作文。其中自我介绍部分,考生可以有适度发挥,但不可出现考生个人真实信息。这个话题和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高中课程改革后英语作文发展的趋势——最大限度地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英语办事、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高三备考提示

2012年高考英语试题给我们教学的启示是:

第一,对于语法知识,我们要继续弱化、简单化、系统化,没必要学得太难、太深,只要掌握基本的框架、基础的内容就可以了。

第二,单选题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做偏题、难题,要注重对词汇的背诵和基本用法的掌握。

第三,完型题和阅读题要注意对篇章的理解和驾驭,因为高考英语正在向实用性、基础性迈进,我们学习英语也主要是用来交际和实际应用的。

第四,高考英语写作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强调的是实用性和生活化,关键点是灵活运用。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套模板,也没有必要在个别题材、构思上下很大功夫,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表达出来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

(姚佩红,1978年生,女,高三英语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物理:年年岁岁题相似,

岁岁年年题不同

高银龙

2012年高考在人们的期盼、关注和热议中已经过去。回首今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的物理部分,可以发现试题的许多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的突出特点

(1)试题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了首要位置

试题考查的主要能力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1)理解能力,即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适用条件的能力,如第14题对“惯性”的考查;2)推理能力,即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如第16题对小球对竖直墙和挡板的弹力变化的考查;3)分析综合能力,即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问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如第35题物理选修3~5,b球以圆周运动形式下落与a球相碰粘在一起共同摆起,考查了学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4)实验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求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如第23题利用平衡方法确定磁感应强度;5)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物理计算问题的能力,如第24题对θ角临界值问题的分析。

(2)试题总体上稳中有变,难度适中

从整套试题来看,常规题占总题数的多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整套试题立足于基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区分度合理,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体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有效对接。试题灵活、新颖,突出考查了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如“力和运动”、“功与能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图像问题”、“电磁感应”等,同时又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今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往年相比,仍然集中于两大部分知识,其中,“功和能”与“机械能”部分分数相应减少,“电磁学”与“电磁感应”部分分数则有所增加,而这两大部分占据了物理试题总分80%以上的比例。

2.试题的亮点

今年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具有以下亮点:

(1)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第24题借由家居必备的拖把设计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原成了物理模型。把实际问题简化成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防止物理教学和物理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发生。

(2)注重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

第25题对考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对于本题,比较容易分析,也容易找到突破口,但在求解带电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时,需要有较强的几何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解决此题时要熟练并灵活地运用有关的数学方法。

(3)考查形式新颖

在第24题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静摩擦因数的概念,但事实上却以“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的形式加以考查,考查形式新颖。但该题是否超出《高考大纲》的要求,确实值得商榷。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其难度超过25题,对考试经验不足的考生来说,会增加其临场应变的难度。

二、备考策略

复习备考是整个高三的主要学习任务,从备考的角度来讲,建议考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要注意扫清知识上的盲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学校通常都会进行“两轮”或“三轮”复习。但不管复习几轮,对于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使用条件等必须要清楚,物理公式、规律的来龙去脉一定要掌握。这样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否则将有可能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2.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有效克服知识遗忘

阶段性、重复性的复习是克服知识遗忘的法宝。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复习到哪部分知识,哪部分知识熟练,复习过的知识,时间越长越记不清楚的现象。考生要运用好“遗忘曲线”所反映的记忆规律,自主地进行阶段性、重复性复习,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精选题,精练题,杜绝题海战术

高三有做不完的题,但是如果把相似的问题加以归类,就会发现同样的题型有相似的解决方法,正所谓“题目千千万,题型一二三”。与此同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少做偏题、怪题。只有跳出“题海”,在考场上才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4.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

考生在解答物理计算题时要注意文字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简洁性,逻辑推理要严密,物理规律运用要准确,文字书写要清晰、工整。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非知识性丢分。

5.注意审题,明确物理过程

教师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弄清楚试题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做到运动分析、受力分析、能量分析清楚,否则就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蒙”的现象。

(高银龙,1980年生,男,中学一级教师)

化学: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注重学科核心内容

徐金束

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了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无偏题、怪题。试题题型与往年相比,基本一致,但试题加大了对计算能力考查的力度,这一点虽然在《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多处强调,考生也应该会有所准备,但在高考考场这一特定环境下,考生依然会感觉化学试题计算量过大。在理综试卷中,与物理和生物两科试题相比,化学试题的计算量及计算难度都是最大的。

一、试题特点

同2011年相比,今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命题灵活,注重测试学科核心内容

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依然是今年试题考查的重点。如第8题关注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化学常识;第9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计算;第10题考查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通过醇的典型性质限定了同分异构体的类别;第11题以水的离子积常数切入,考查了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离子浓度关系等;第13题与去年相似,以短周期元素推断为题干,考查了必修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典型化合物成键的特点物理性质等。这些题目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又考查了考生思维的严谨性。

试题对学生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主要集中在Ⅱ卷中。除了电子排布式、有机物结构简式外,着重考查了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而且力度较大,应引起处于备考阶段的各位同学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如第26题,侧重了对一定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新型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第27题,以合成光气为背景,不仅考查了比较常见的无机气体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还考查了学生依据相关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命题比较新颖、灵活。

2.稳中求新,重视教材中的“新增内容”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各种平衡常数、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分子结构的鉴定方法、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中的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等。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想和化学理论的发展,在今年的高考中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27题中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第37题中核外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杂化方式、第一电离能大小比较、分子及离子的立体构型;第38题中核磁共振氢谱等。

而选考部分则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特点。如第37题中比较并解释同元异价、含氧酸酸性的强弱、求算离子间距等考点,侧重了对离子晶体结构的深入理解和数学几何思想的应用。试题设计体现了“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

3.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化学学习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来看,比较重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等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今年的高考试题亦是如此。如,第7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第12题要求学生根据表格中列举的有机物分子组成的特点总结规律,并应用规律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第27题围绕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设计问题,考查了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等;第28题是实验题,虽然以近几年不常见的有机物制备为实验目的,但所涉及的实验原理却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苯的溴代反应、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整合信息、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这些都属于化学学习基本能力的范畴。

4.计算量大、数据处理较为复杂,值得商榷

数据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能力。利用化学原理和基本规律列出计算过程,并通过计算得出最后结果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步骤。但今年的试题中涉及的有关数据处理的问题偏多,必做题中有五个小题,选做题中还有两问。特别是有些问题表现出化学原理难度不大,但数据计算却十分复杂的情况。除第26题第1小题要求计算过程、第37题第6小题第1问要求列式并计算、第2问要求列式外,其他四个小题都只要最后计算结果,列出“计算过程”没有采分点,不给过程分。这种轻化学原理、重数学计算结果的考查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二、备考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后的高考化学试题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向着这个方向进一步转变,以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未来的大学化学学习。

1.教师的对策

各位教师要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生的对策

各位高三新生也要在精学核心内容、提升学习能力上多下功夫,做到复习充分、临考自信。

(徐金束,1978年生,女,中学一级教师)

生物:主干与细节兼顾,

知识与能力并重

田玉春

2012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考点分布合理,既做到了重点内容突出,又照顾到了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考点,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试题整体难度适中,难、中、易梯度分布合理,无偏题、怪题。试题整体平和而不乏新意,既保持了相对稳定,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一、突出主干知识,考点覆盖面广

试题以《考试说明》中II类要求的主干知识点作为重点考查内容,知识覆盖面全、重点突出。必做题75分,其中必修部分的模块1占17分,模块2占16分,模块3占42分。模块中“内环境和稳态”主要侧重了调节部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如,动物调节部分占22分,植物激素调节部分占6分,生态部分占14分。试题不仅注重考查了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同时也注重了各知识点的覆盖面和考查深度,真正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面检验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情况。如必做题覆盖了中学生物三个模块中的绝大部分内容,特别是侧重考查了属于II类要求的重点内容;选做题考查了生物技术实践和基因工程的内容。

二、试题难易适中,梯度合理

试题难易适中,梯度合理,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素质和能力考查的力度。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第1~6题为选择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出易、中、难的梯度排序;第29~32题为非选择题,每个题中的第1小题难度均较低,考生比较熟悉,这样有利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应答,对后面试题的求解也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得分,而后几个小题的设问综合性逐渐增强,思维含量逐渐增加,需要考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9题的第2、3小题和第31题的第3小题均是如此。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知识运用

试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了能力考查,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今年的试题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例如,第5题属于识图分析应用题,解答本题时考生需首先从题干和图中获取正确信息,要求考生要具备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应用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6题以种群特征为背景,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和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第29题以玉米种子萌发为情境材料,涉及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干重变化,虽然这一知识点在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但是通过曲线图,学生是可以获取到相应信息的,这主要考查了考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第31题以鼠的杂交实验及实验结果异常为情景,考查了考生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第32题着重考查了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四、重视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最关注的能力之一。今年的试题注重了对考生实验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等相关能力的考查。如第5题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实验为情景,考查了考生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他们的实验分析能力;第29题通过玉米种子萌发的实验重点考查了考生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第32题第3小题考查的也是实验分析,是对自然现象进行的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考查了有关实验变量控制的问题。

五、高三备考建议

1.要注重训练生物学的答题规范

生物高考卷面中,因缺乏准确到位的语言叙述而失分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理科生的“致命伤”,要引起各位高三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2.帮助学生精挑细选复习资料

教师要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复习阶段,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学习资料,不经选择就随意给学生资料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除了教师自己编印的资料外,为学生精选一本合适的课外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精选的原则是:要符合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要求,结构清晰,难易适中,图表题和实验题较多,错误率较低等。

3.多做图文信息题

图表题、图像题、图文题在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中频繁亮相,成为生物学开放性试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其能有效地拉开考生的得分差距,也成为高考命题专家的首选题型之一。能否从图文中抽取并转换成答题所需的数据信息、社会信息、理论信息、生态信息和背景信息等,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4.多做开放性生物学实验设计题

对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试验题分值逐年增加、实验内容日趋开放,对考生的知识、思维、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各位高三学生在复习中要多做开放性实验设计题,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学复习中要以基础知识作铺垫,知识活用作主线,通过加强训练不断地提高相应的解题能力。

(田玉春,1980年生,男,中学一级教师)

政治:稳中有降,凸显人文

宋丽丽

一、试题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文综”)政治试题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试题结构稳定,总体难度不大

从试题结构上看,今年的政治试题分值占100分,其中选择题十二道,共48分,主观题两道,五个设问,共52分。同2011年相比,有所微调。文化生活的选择题今年再次出现,文化生活部分所占的分值由14分提高到16分,哲学部分分值由32分降至30分,经济和政治部分分值没有变化,仍然是54分。总体上看,试题分布结构和顺序没有变化,跟前两年大同小异,这确保了考生在相对熟悉的试题环境中答题,有利于水平的正常发挥。

从试题难度上看,比前两年有所降低。选择题中没有令学生头疼的计算题和漫画题;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数量从去年的七道上升到了今年的十道,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但迷惑性和干扰性不是很强,很多错误选项可以通过排谬法直接排除,所以不是很难。主观题的设问比较直接,知识范畴限定比较清晰,问题指向性也比较明确,考生易于上手答题。

2.关注传统文化,凸显人文价值

本次高考试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背景材料。传统文化方面的背景材料占了34分,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比如,第20题引用了汉代匡衡凿壁偷光的事例;第19题引用了《贞观政要》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名言;第39题使用了祖国传统中医、中药文化作为背景材料。另外,本次考试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在大题中涉及“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高考,占26分,比重很大,彰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在选择题中也有两道题涉及了“社会公平”,共计8分,其中第16题考查了“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的意义,正选为“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第23题涉及了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坚持科学发展观”。

3.设问角度齐全,注重能力考查

从设问角度上看,有依据类、建议措施类、作用意义类的问法,也有材料说明类的问法,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分析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如第38题第1问的图表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图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就是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件”的能力。

4.要求准确记忆,注重基础考查

本次高考试题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考了很多要求考生记忆的知识。如“先进社会意识的作用”、“辩证否定观原理”、“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等。教材把握得好、关键词记忆得准确的考生答起题来会感觉比较得心应手一些。

5.出现争议试题,值得商榷

今年的选择题第12题,考查了纸币职能的知识,正选答案有一项为“纸币同样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旧教材中明确指出,“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后来,关于纸币是否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论,在新教材中也没有明确指明。在教参中虽有简短的一句话,却没有明确交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通过万众瞩目高考来定论一项有争议的问题,未免代价有些大。这也是今年政治试题中令人深感遗憾之处。

总体上看,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稳中有变,难度有所下降,有一定的创新,总体上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2013年的备考建议

1.坚持“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即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1)贴近教材

所谓贴近教材,即注重引导学生基础知识复习,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近年来高考试题对于教材的理论点考查都比较细。比如,2011年试题中的“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今年试题中的“辩证否定观原理”、“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等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建议高三学生在复习时要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建构知识网络,做到全面把握教材。比如,可以通过“政党”、“政府”、“公民”等几个主体把整个教材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教材知识体系。

(2)贴近生活

所谓贴近生活,即关注身边发生的大小事,关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这也符合高考“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的考查方向。

(3)贴近社会

所谓贴近社会,即重视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学科考试永远不会回避热点,而且还侧重通过这些热点知识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2011年试题中的纪念“建党90周年”,今年试题中的“美国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依据”和“各国政府治理金融危机的依据”等。

2.注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不会变,所以我们在备考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加强答题技巧和解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审题能力、组织答案能力、迁移知识能力、知识探究能力的训练。建议各位教师要精选习题,尤其要选好典型试题,在平时就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其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宋丽丽,1979年生,女,高三政治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历史:稳中求新,关爱生活

孙少萍

2012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对高考的思考和对教学的反思却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以下是笔者对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几点看法及对高三学生的备考建议。

一、试题概况及特点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在试题数量、文字阅读信息量等方面与去年基本一致:选择题十二道,48分,主观题三道,其中开放性史观评析题一道,选修题一道。试题中的知识考点不完全是《考试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内容。试题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近些年来史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成果,比较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渗透其中,考查了考生的人文素养。试题中几乎没有简单识记类的题目,应用理解性的题目相对较多,尤其强调了考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与历史思考。选择题在知识运用、能力考查方面的难度与2011年基本持平,主观性命题加强了对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从考生答题的角度看,答案基本源于材料信息和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对于知识掌握灵活、知识面广的考生来说,得高分要容易些。

试题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从考点分布来看,经济史比重较大,在85分的必修题中,占60%的比重;2)从试题考查内容来看,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但试题的切入点较新,板块整合色彩日益浓厚:以政治材料切入,以经济现象析出,以文化现象切入,以政治现象解读;3)从题目设计的方法来看,体现了材料和情境的新颖性、设问的多向性、切题的灵活性以及非专业性和开放性等;4)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本位基本特征,注重考查了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尤其关注了重大变革;5)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结合,重点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试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考生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去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的历史信息进行串联、批判、甄别(去伪存真)、审视,进而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对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亮点

1.浓厚的生活气息,关注身边的变化

试题命题方式主要从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切入并设置相应的情境,在运用知识解题的过程中,深化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其对历史问题的思考。

2.凸显人文关怀,珍视人的生命价值

人文关怀,从社会对个人的角度看,是对人性的尊重;从个人对社会的角度看,是对社会责任的认同。试题所选取的材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珍贵。

3.紧扣热点问题,主题切入巧妙而生动

命题多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以隐性方式紧扣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和历史长效热点,从历史专业内容中提取最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知识,建构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历史教育应在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主旨,彰显了从历史专业教育向人文素养教育转变的追求。

三、备考建议

无论是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还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思维过程和方法都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复习中要坚持“方法指导比讲解知识更重要”和“有思想的历史是活的历史”的基本观点,侧重对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的指导和思想的引导。

1.切实抓好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时空观、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迁移和表达能力等,是形成历史意识的根本条件。在高考中,通常以材料解答题的形式来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比较能力。

2.强化学科重点知识

从近三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看,试题的考查点更多地体现在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要求上。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放在知识点的漫无边际的挖掘上,而是放在注意提高主干知识的运用水平上。即使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也要有新的角度,对于一些经常考到的重点知识更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和分析,使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重点知识焕发新的生机。

3.转变教学方式

从本质上说,课程改革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高考命题也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历史反思”。

4.重视答题规范

答题规范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强化学生规范答题习惯的训练。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对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表述和答题格式进行严格的规范,使之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关注研究动态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多地体现新史观,最新的史学学术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试题之中。因此,要时时“关注动态”,吸收各方面信息。通过了解学术研究动向、时政热点、社会焦点等,及时调整复习思路、整合知识结构。

(孙少萍,1973年生,女,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地理:温和的立意,给力的选拔

梁琳琳

一、试题评析

2012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学生答题有法可寻、有据可依、有话可说。当然,题目也不是处处坦途,选择题暗藏玄机,大题综合思维要求高,要拿高分并不容易。有些题目貌似温和,实则区分度较高,选拔功能突出。总的来说,试题亮点颇多,是一套给力的好题。

1.时效性——关注现实生活,让地理科学更有生命力

选择题第1~3题是对农业区位知识的考查。所关注的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再具体些,关注了黑龙江省和沿海省份的农业发展。201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在沿海省份中,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业化进程越快,农业用地就越紧张,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达的信息是中国未来农业走技术集约型之路是必然选择。事实上中国今天粮食单产的大幅提高,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人才。总之,题目设计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由关注课本到关注生活,特别是关注国内外生产、生活的最新发展动向。只有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地理科学才更具时代感和时效性,更有生命力。

2.思想性——弘扬和谐社会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思想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第37题。该题关注的是秘鲁的芦笋种植。秘鲁是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国,而其90%的芦笋种植分布在伊卡地区。伊卡地处安第斯山脉附近一片干旱的沙漠地带。能在沙漠中大量种植渴水植物,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到2002年后,问题出现了。随着贸易的扩展、种植的普及,水井越来越多,地下水位开始急剧下降,一些地方,水位每年下降幅度高达8米,伊卡成为了世界上含水层枯竭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试题的第3问就是关注秘鲁沿海是否应该大规模发展芦笋种植,实际上是在警示我们不应单一地追求经济发展,要追求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效益,实现“人地和谐”。而传达“人地和谐”理念正是地理学科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3.选拔性——试题难度、梯度组合得当,选拔功能较为突出

对于一套试题而言,题目整体偏难或者偏易都不好。2012文综地理试题各难度题目比例得当,第6~7题考查的是气温的影响因素和中国地形区判断,要正确做出此题必须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由于题目所给的是局部图,而且比例尺较大,对于定位要求的精确度较高,是一组难题。第10、11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属于地理基本技能,但在河流两侧等高线数值判读上存在陷阱,确定两者等高距为100还是0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还要结合河流的支流流向进行综合判断,因此稍不留意就会出错,难度中等。大题考查了工农业区位知识,能力要求相对基础一些。由于试题各难度组合适当,因而选拔、区分功能十分突出。

4.专业性——注重图表技能训练,地理味十足

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图的运用。本套试题用到了区域经纬网图、等高线地形图、河流流量统计曲线图和自然灾害分布图等。并以此考核了考生“读”图能力和“默”图能力。要正确解答第8、9题,必须正确理解图示中剩余劳动力、人均工资、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的人均工资变化曲线的含义;第6、7题考查了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必须有一幅中国的经纬网图才能正确定位。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读图、析图、默图基本能力的训练。只有做到胸有成“图”,才能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应考方略

2012高考地理试题不仅区分选拔功能突出,而且具有很好的引领、导向作用。它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1.重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地理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夯实基本功是最重要、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扎实的基础是提升技能的前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2.提技能

“图”的运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地理涉及的图的种类繁多,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技能是“读”图和“析”图能力,再高一层次的是“默”图能力,相对难一些的还有“绘”图能力。以地球运动专题为代表的绘制光照图训练,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也是地理的核心技能之一。

3.建网络

学习的初期要求学生把书由“薄”变“厚”,做好成分拓展,学习的后期是把书由“厚”变“薄”,做到字斟句酌。为此,要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的核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将知识归类管理,分清主干和枝叶,这样就能使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系统。

4.拓视野

试题的案例大部分来自生产、生活实践,而不是取自课本,正所谓“学哪不考哪”。其实,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教学不能只拘泥于课本,要把视野向课外拓展。应引导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探索发现”、“走遍中国”等电视节目或经常翻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地理专业书刊。

上一篇: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城市水务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