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脑肿瘤误诊为脑梗死五例分析

时间:2022-07-11 11:07:18

老年人脑肿瘤误诊为脑梗死五例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脑肿瘤误诊为脑血管病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老年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结果。 结果:5例患者经神经内外科联合诊治好转出院。 结论:老年中脑肿瘤病史、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常呈卒中样发病,临床上极易误诊,应高度重视。

【关键词】老年人脑肿瘤;脑梗塞;误诊

【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07-01

近年来,我们在对入院诊断为“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极少数患者随着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在复查头颅CT时却发现病灶较前扩大,经进一步检查最后确诊为脑肿瘤。我们总结了2004—2009年5例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后转神经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58—72岁,平均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天—3月,平均1.5个月。高血压患者四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例。

1.2 临床表现

以头痛头晕发病,3例伴偏侧肢体活动无力,1例伴言语不清,1例伴走路不稳。

1.3 入院前影像学检查

头部CT平扫检查均误诊为脑梗死。病灶位于大脑左侧额叶1例,左侧顶叶1例,右侧颞叶1例,右侧颞枕1例,小脑左侧半球1例。CT扫描均呈一较均匀低密度影,不规则形态,近似三角形,有边界,无水肿及占位效应,为孤立病灶。

1.4 内科治疗

5例均给予适量脱水、活血化瘀、抗凝、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治疗,平均治疗11.5天,症状较住院前均有所好转。

1.5入院后影像学检查

复查头部CT发现病灶范围较前扩大,中线结构略移位。进一步查颅脑MRI平扫及强化示长T1长T2信号影,灰白质界限消失,脑水肿轻微,轻度占位效应,2例可见环形强化,结合病史考虑脑胶质瘤。

1.6 外科手术所见

转神经外科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脑压不高,但脑沟变浅,皮层下1.5cm—2cm可见肿瘤,呈灰白色,质韧,似有边界,血供不丰富。5例均肉眼全切肿瘤。

1.7 病理检查

星形细胞瘤II级5例(其中纤维型3例,原浆型2例)

1.8 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脱水及对症等治疗,2例行放疗。2年随访1例因急性心梗死亡,余4例无肿瘤复发。

2 讨论

我们就本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要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脑肿瘤如胶质瘤多发生于25-45岁,一般年龄较轻,而脑梗死大多发生于40岁以上,最多见于50-60岁。我们所遇到的几例均为老年患者,同时伴有诸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经过也酷似急性脑血管病,且治疗后症状好转,加大了误诊的几率。(2)脑肿瘤除转移瘤或少数高度恶性肿瘤外,多缓慢起病,逐渐加重,一般病程较长。以星形细胞瘤为例,常为20-30个月[1];而典型脑梗死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且病程多较脑肿瘤为短。由于我们常把脑肿瘤患者的初期症状当作脑梗死的前驱症状,其病情加重表现为脑梗死的急性发作期表现而导致误诊。(3)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头颅CT在24小时后出现均匀一致的低密度灶,而绝大多数I级或少数II级星形细胞瘤也可表现为无占位效应的均匀低密度灶,如仅作头颅CT平扫易误诊。

早期脑肿瘤与脑梗死在临床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脑肿瘤除转移或少数高度恶性肿瘤外,一般病程多较长,这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常伴脑动脉硬化或脑萎缩,脑部代偿空间大,虽然肿瘤有占位效应,但早期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患者无特殊不适,随着时间推移,肿瘤体积愈来愈大,如直接压迫某一动脉或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时,导致大脑缺血,从而出现一系列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酷似脑梗死。经过活血化瘀等治疗,由于改善了局部的血供,减轻了肿瘤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及充血,占位效应减轻,临床症状可很快缓解。故为防止误诊,复查头部CT是很有必要的。如头部CT病灶较前扩大,密度不均匀,有占位效应等,应高度警惕脑肿瘤,进一步行增强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一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4-425.

上一篇:肛肠手术后并发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心得 下一篇:高血压脑病个体化治疗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