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孤儿村里的洋村长

时间:2022-07-11 12:18:49

中国孤儿村里的洋村长

来自美国的一对心地善良的夫妇,放弃高薪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专职在中国做公益。20年间,他们救治、收养了3000多名孤残儿童,并通过变卖自家房产和四处募捐在京津之间建起了一座“牧羊地儿童村”。如今,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资孤残扶助机构。从一名频频酗酒、打架的“摩托党”,到享誉中国慈善界的“洋雷锋”“当代白求恩”,是什么力量让爱心洋爸爸贝天牧完成了他的人生蜕变?

“坏小子”携妻支教中国

蓝眼睛、自皮肤,身高1.92米的贝天牧(Tim Baker)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人。或许是因为和中国孤儿们共同生活了20年的缘故,须发斑白的他虽已55岁,言谈举止中却流露出一种纯净气质。坦率、阳光、童心未泯是记者对这位“洋雷锋”的第一印象。

2006年,贝天牧和妻子潘姆拉在距离北京70多公里的天津武清区,自筹资金为中国孤残儿童建立了一个家园。由于这里曾是当地人放羊的地方,夫妇俩把它取名为“牧羊地儿童村”。这个名字对信奉基督教的贝天牧而言,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寓意——耶稣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如今,儿童村里住着80多个孤残孩子,年龄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等。他们分别住在“村”里的5栋小楼中,里面有一个个温暖的“家”和慈爱的“妈妈”。独栋别墅式的结构使孩子们除了有卧室,还有足够大的客厅供室内活动。

儿童村有自己的“小羊羔”学校,供4岁以上行动方便且能够自理的孩子学习;还有自己的医院,由3名全职医生和一名护上照顾患有严重心脏病、脑瘫、皮肤病的婴幼儿。一位姓王的老师负责给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的大班孩子上语文、数学、电脑、音乐、美术等课程,每天上午还有外国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因为绝大多数孩子最后都会被国外家庭收养,他们需要掌握一些常用英语。

儿童节当天,“村长”贝天牧格外忙碌。他带着来访的人们参观一个个教室、宿舍,无论走到哪里,那些伤残孩子们都会一拥而上,缠着让他抱抱,大声叫他“Tim爸爸”。如今在中国的慈善界,很多人都知道贝天牧是位令人尊敬的慈善家,但鲜有人知道他年轻时的叛逆与不懂事。

1957年,贝天牧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特别淘气,不爱读书。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交待——要让孩子们上大学。为了给家中6个孩子支付高昂的学费,母亲四处打工。

生性叛逆的贝天牧高中毕业后被母亲送进商学院。每到夜晚,他就骑着摩托和一群坏小子去喝酒、跳舞、打群架……大学第一年,贝天牧多门功课不及格,他逃离学校,报名参军。艰苦的训练诱发了贝天牧的哮喘病,他被劝离了部队。

此后,贝天牧仍旧混在“摩托党”里,但接二连三的遭遇开始撞击他的人生。飙车时,一位同伴发生车祸,当场死亡;闹事后,他被关进拘留所,尝到铁窗内失去自由的滋味;21岁那年,他带着自己酷酷的摩托队去参加哥哥的婚礼,亲友们却用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看他……经历了这些事,贝天牧开始审视自己,渐渐为之前的“混蛋生活”懊恼不已。

1982年,贝天牧与漂亮贤惠的潘姆拉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两年后,已成为超市部门经理的他,和妻子一起重回校园,实现父亲的遗愿。大学毕业前,老师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许多国家急需英语教师”,贝天牧决定到向往已久的中国支教一年。

1988年,夫妇俩带着女儿来到辽宁抚顺。中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让初为人师的贝天牧很有成就感。“过去,我驾驶摩托车从街头呼啸而过,投来的全是白眼儿;如今我是老师,走到哪里头都抬得高高的。”

辞职创建“牧羊地儿童村”

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人们都认为贝天牧回国后不会再来中国了。然而,1991年,在美国读完教育硕士的他又带着全家人回到了中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天牧被邀请参观天津福利院,“没想到那里有那么多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残疾孤儿,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此,他每年都会买来一批批尿不湿、奶粉、零食、童话故事书等赠送给北京、天津等地的儿童福利院。

1992年冬天,贝天牧在贵阳孤儿院遇见一个5个月大的残疾女婴。或许是缘分使然,她躺在小床上,一见到贝天牧竟含笑扬起了小手。这令贝天牧感到心头一紧:“孩子很可爱,也很可怜,她就是想让我抱抱她。”此后的一年中,女婴扬手的画面常常在他脑海里浮现。后来,他终于忍不住,让妻子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再次赶到贵阳,把女孩接回家当做自己的女儿养,起名埃瑟。

1993年出国度假时,贝天牧将埃瑟委托给一位在中国支教的美国小伙菲利浦·海德。相处近3个月,埃瑟与菲利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开口管他叫爸爸。贝天牧非常欣慰,他终于找到了一位知己。两人商量着一起投身公益,全职救助那些孤残儿童。两个月后,28岁的菲利浦却因心脏病发作突然离世。

又一次直面年轻生命的逝去,贝天牧更感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紧迫。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放开手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1994年年初,他毅然辞掉北航的高薪工作,创立了菲利浦·海德基金会。从此,夫妇俩全身心投入到了对中国孤儿的救助事业中。

为了节省开支,贝天牧全家离开北京,迁往廊坊,成为了廊坊开发区的第一户外国人。至1999年,他已经从福利院领养了9名孤儿。当时贝天牧夫妻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栋可以照顾孤残儿童的大房子,建设一个充满家庭氛围的儿童村。

2000年1月一天,贝天牧偶然和当地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赵广才吃饭,对方被他的公益之心所感动,豪爽地说:“你看我能做点什么,尽管提。”贝天牧张口就说:“我想要一栋大房子。”这本可以成为饭桌上的一句玩笑,可第二天一早贝天牧真就跑到赵广才家里说:“我已经挑好了房子,咱俩签订一份借用协议吧。”赵广才很惊讶,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经过3个月的装修,“廊坊儿童村”挂牌成立。赵广才是第一个登门拜访者。当孩子们见到这位给他们房子住的好人时,都跑上去七嘴八舌地喊:“谢谢叔叔!”赵广才被感动得当即又找到贝天牧说:“你们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我再给你们一栋。”就这样,赵广才先后借给贝天牧4栋房子。

上一篇:市场调查的秘密 下一篇:对楼市“放水”行为决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