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状况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时间:2022-07-10 01:32:07

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状况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摘要:村镇银行的建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措施,因此,探索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之路成为金融改革的必要。文章通过对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现行村镇银行的建立和运行必须注重信息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说明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农村金融;金融模式;村镇银行

在我国,农村金融是“三农”的重要支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对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少,覆盖程度低;现有农村银行机构服务效率低,历史包袱沉重;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本文通过对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的分析,旨在得出对发展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一、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状况

(一)日本的农村金融模式

早在19世纪中下半叶,日本就出现了“赖母子会”、“报德社”等自生性农户金融组织,至今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一部分其它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了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见图1)。

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农协系统,主要由农业协同组合、信用农业协同组合(信农联)、农林中央金库三级组成。农业协同组合为基层组织,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农户办理吸收存款、贷款、结算性贷款、保险、供销业务。信农联为中层组织,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提供融资服务,但不能兼营保险、营销等业务。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组织,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其提供咨询,农林中央金库的业务较前者而言范围扩大,包括存款、放款、汇兑、以及外汇业务,其资金主要用于信农联,同时也贷款给关联的大型企业。农林中央金库从事向基层和中间机构提供服务、发行农林债券外,还资金划拨周转、部分证券投资业务等。

政府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农林公库),其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中央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为其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农林公库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融资,同时用于农业现代化、农业改良、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设施贷款融资,其业务一般不直接办理,而是委托农协组织代办,并付给一定的委托费。可以说,农林公库是农协金融系统和商业银行贷款的补充。

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是政府扶持农村金融的又一措施。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是政府金融中农业信用补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日本政府1961年制订的《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而实施的。信用保证制度是授信人为减少和避免信用风险、确保信用清偿,或在信用不能清偿时,为取得补偿而采取防护所形成的条例和规定。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专门为其会员的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在信用保险中,被保险人是债权人,由于债务人不能履行偿债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由保险人赔偿。农业信用保险协会的业务主要分为保证保险和融资保险两部分。保证保险是对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代还债务事项进行保险,融资保险是对农林中央金库、信农联的农业现代化资金等贷款逾期不还事项进行保险。

(二)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完善了日本金融体系,弥补了日本农村金融的空白,在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自己的特色:

1、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致力于保卫农协会员利益与权力、支持农业发展。以农协为例,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农协“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的,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是最大限度的为组员作贡献,不以盈利为目的”。

2、坚持农民自愿、自主、互助互利的原则。仍以农协为例,农民加入农协并不是靠政府强制性手段等硬性指标来实现的,而是靠农民自愿入股农协,农协在自主,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向农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3、与国家农业政策、财政资金紧密配合。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及运营是与国家的农业政策,财政政策高度配合的,国家通过农林公库根据有关政策实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贷款、投资,发放补贴等业务。

4、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以法律为保障。法律是日本农村金融机构健康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例如1947年颁布《农业协作组合法》;1923年“产业组合法”应产业组合中央金库(即农林中央金库的前身)的需要产生,并于1943年修改为“农林中央金库法”,日本政府于1973年、1981年又先后对其进行了修订。

5、政府干预度强是日本金融体制的又一显著特征。政府干预不仅表现在农村金融体系方面,整个金融体系都带有政府的烙印。

(三)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情况分析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自建立之日起,特别是在二战后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

1、存在结构性资金过剩的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年均收入不断增长,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吸收的存款增多,而农村资金需求却相对有限,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严重的资金过剩。例如在围绕“住专”问题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林金融系统为“住专”提供的贷款额多达5.5万亿日元左右,在“住专”融通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47.1%,远超过包括城市银行在内的其他金融系统。

2、农林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中小型的,在电子化、信息化的硬件装备方面远不如大金融机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业务领域相对较窄,竞争力相对较弱。

3、经营上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农林金融系统的资金来源于基层协同组合吸收的存款,作为中间层次的协同组合联合会对于大的资金用途本应向基层协同组合通报和说明,然而,在“住专”问题上,向“住专”提供如此大量的资金,不仅一般协同组合成员不知情,就连协同组合理事也不知情,经营上的暗箱操作使问题不能及早发现和得到解决。

4、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1)贷款时虽然要求有抵押,但却不对抵押品进行必要的审查;(2)资金运用上过度集中,缺乏风险分散意识,如主要集中于房地产。

5、政府干预程度过大。政、官、商连为一体,政府的干预、扶持和指导在金融发展早期(特别是二战后)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过度干预造成金融体系内部缺乏透明度,弱化了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我国村镇银行试运行情况

2006年10月13日,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运行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它以其独特的运营模式为解决孟加拉国的就业问题、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农村银行成功运行的典范。目前这种经验在一百多个国家推广。

我国于2007年3月1日在农村金融较为落后的湖北、四川、甘肃、青海、吉林、内蒙古六省进行试运行,在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如实行无抵押贷款、五户联保制度、低利率制度等),制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贷款制度:在贷款对象方面,将贷款分为小额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专业农户贷款。在贷款额度方面,小额农户贷款无需抵押,只凭信用,贷款最大额不得超过2万元;微小企业和专业农户贷款需要信用和担保,最大额不得超过10万元。在信用评级方面,根据申请人上年的收入、上两年的节余、家庭财产、品德和社会反映五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银监会于2007年10月12日宣布,将试点省份从6个省(区)扩大到31个省市区。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纷纷加入到创办银行的队伍,例如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注册时,南充市商业银行投资100万,占该行注册资本的50%。截至2007年10月,共有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村镇银行在其营业初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但在其试运行之初,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农民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和宗旨认识不清,对村镇银行持续经营以及信誉心存疑虑等。因此,借鉴日本农村金融运行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推动我国村镇银行运行健康发展。

三、日本农村金融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经过几十年的运营和发展,日本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以及不足,为我国村镇银行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建立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组织结构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成功运行的基础。村镇银行要想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步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利用,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从开始就是以法律为保障的。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还不健全,相关的农村金融法律也未能出台,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和指导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规体系,如农业信贷法、农村金融保险法、农村合作金融法等。

(三)防止政府过度干预

适当的政府干预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政府的过度干预将会影响银行运行的效率。我国的村镇银行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政府的过度干预,保持金融机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决策的相对独立性、透明性和公开性。

(四)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金融企业由于缺乏风险意识而破产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大和银行事件等。我国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更应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五)防止照搬照抄,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银行经营之路

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实施为我国村镇银行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在实施村镇银行这一新的金融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我国国情,防止照搬照抄。

由于日本的国情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农村金融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发展村镇银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制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针对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和村镇银行试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必须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因此,加强我国村镇银行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分析、村镇银行盈利模式、治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康书生,鲍静海,李巧莎.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7).

2、外国的金融风险案例[EB/OL].省略u.sh.省略/media_file/2004_04_10/20040410184426.ppt.

3、胡婧薇.村镇银行试点全面对开[EB/OL].www.省略/money/yhlc/yhzx/200710/t1262827.htm.

4、熊学平,刘长青.日本农村合作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4(4).

5、李平.日本的农村金融[N].安徽日报,2006(12).

*本文获得福建科技规划重点项目:海峡西岸村镇银行规划与治理模式项目的资助(2007R0046)。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其中,陈金龙为该单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美国实用主义对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 下一篇: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