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

时间:2022-07-09 03:53:26

语文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

习武之人讲究要有“慧根”,佛家子弟讲究要有“佛缘”,这些“慧根”、“佛缘”实际上就是“悟性”。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悟性”的培养。“悟性”是“创造性”的直接动因,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

一、醒悟――启动学生“兴趣之门”

“醒悟”即“觉醒”、“觉悟”。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使之“觉醒”、“觉悟”,好比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使其“欣欣然张开了眼”。感到语文原来这般新鲜,这般美妙,学习语文原来这样有趣。教师如能启动学生的“兴趣之门”。让学生有“其乐无穷”的感觉,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何去“唤醒”学生,使之“觉悟”呢?

我认为第一堂语文课一般不要急于讲课文,而应将语文学科的特点、独特的魅力以及学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感到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与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与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纯洁,使他们的胸怀变得更宽广,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敏捷,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他们将会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留恋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试想,听到这里,学生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动心?他们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探求语文这座美仑宝库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正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开始“醒悟”,但已“醒悟”的学生会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有些学生可能仅仅只是对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句式有朦胧的新鲜感、兴奋感,对语言形式与深刻内容的关系缺乏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每一堂课中讲究教学的艺术,不断地去启发、去促动、去点燃。使教学过程不枯燥、不机械死板、不令人生厌,而且处处迸发智慧的火花,处处展示人性、情感之美,思维、钻研之趣。

二、领悟――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领悟者,领会、理解之意也。对“醒悟”了的学生教师要充当“引路人”,带着学生踏上语文学习的征程,领一程、伴一程、指一程,然后目送着学生远走高飞。首先要从基础知识上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的语文规范意识。如字词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写作知识、阅读方法、鉴赏方法等等。这些知识散落在各册书、各个篇目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使学生领会,理解这些知识。其次,教师要将自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以及思维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学习、模仿的具体对象。教师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中介,又是学生思维方式和方向的榜样。学生可能认识文章的大多数词语,但他不一定能理解语文的意义,尤其是有些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扶助,同时教师这种辅导工作本身就向学生示范应如何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意义。当然,这也就对教师分析讲解课文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是富有创造性和示范性的,因为他是学生富有创意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三、感悟――促使学生“心灵震撼”

感悟,即受到感动、有感触而觉悟之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之处。使学生“心有所动”、“心有感触”,有联想、想象、回味、咀嚼的创造心理现象,将它表达出来了,到达心领神会、陶醉其中。

首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贴近课文的作者或其中的角色,把自己放进去,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情动得越深,与人物就融合得越好,对课文中隐含的东西就“悟”得越真切、越深刻。在这方面,教师要进行非常巧妙、到位的设计和引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悟情”、“悟理”。如教《孔乙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迂腐、清高而又无助的悲惨境遇,让学生找到文中描述孔乙己上述特征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典型事例,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也从中悟到了产生悲剧的原因。

其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体味、去咀嚼。让思想的河流无拘无束地漫流,让感情的花朵自由自在地绽放,让眼光的落点超越教师所指定的目标。这需要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胸怀、有眼光、有水平。既不要一讲到底地“满堂灌”,也不要按自行设计的“既定方针”来个“满堂问”,要给予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因为“感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创造性色彩。同时,要让学生有宣泄情感、表达不同见解的机会,比如布置写“周记”、“随笔”,作业中有目的地设置“谈谈对本课的看法”之类的题型,课前演讲、编演课本剧等等,学生在这些时候往往能产生极深的感受,谈出极有见地的观点。

四、顿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顿悟”是“悟性”的最高境界,指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真理,突然觉悟。学生突然开窍,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头脑中如有一道闪电划过,刹那间觉得一切都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又简简单单。这种直接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事物是一种整体的联想,一种:短暂而热烈的,不经思索而又生气灌注的直觉感受,就是顿悟。顿悟就是学生在学习时,无须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而直接地突然理解和明白对象的特征、本质或内在意蕴。

我们如何为学生的“顿悟”做好前期准备、酝酿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有意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右脑功能,即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图像化,用“形象”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有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思维尝试。语文教学中既不排除各学科学习内容的特殊之处,又力图在各学科间架起桥梁,这恐怕是将来学习的新方向。这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又给学生“悟性”提供了新的思维途径。学生会在洞察各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传过程中发现某种新的现实,“悟”到某种新的道理,这才是“创新思维”的方向和表现。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下一篇:细读文本三原则